北海舰队保障专家带出具有专家水准士兵(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9日 08:19 解放军报
北海舰队保障专家带出具有专家水准士兵(图)
姚青生(右一)正在检查调试设备

北海舰队保障专家带出具有专家水准士兵(图)
资料图:中国海军039宋级潜艇装填鱼雷

  本报特约通讯员 王 鹏

  要问将有多“强”,海军表彰63名“装备训练优等指挥军官”,北海舰队某潜艇基地修理大队大队长姚青生名列榜首;要问兵有多“精”,同时表彰的10个“装备训练一级单位”,该大队排名第一。除此之外,“全军装备维修保障先进单位”、“海军修理保障先进单位”等十多顶桂冠也先后落在这个单位头上。

  ●宁可眼前困难点,也不能耽误人才培养长远大计

  姚青生是个典型的“学者型”主官。他通晓英、意、俄三国语言,熟悉潜艇修理领域的65个专业、194个工种,编写的《某型潜艇动力装置维修安全规定》和《某型潜艇装备技术保障训练与考核大纲》,均被总部颁布执行,这一点在整个海军也不多见。

  姚青生不仅业务上冒尖,在基地胆大也是出了名的。他上任伊始,就一下放走了大队7个技术骨干进院校学习。紧接着,第二年又放走了8个。技术处长急了:骨干全走了,活还咋干?

  姚青生笑着说:困难是暂时的,收效是长远的,这两年,咱哥俩就先累着点吧!那段日子里,他和技术处长通宵达旦,吃了多少苦、干了多少活、掉了多少肉,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楚。

  到了第三年,技术处长乐了。虽说是又走了7个,但却回来了11个。第一批出去学习的人不仅带回了潜艇维修的最新知识,还挖回4个同窗“高手”。一批过去只能由生产厂家维修的设备,一下子都可以独立完成了。那一年光节省下的维修费,就让大队建了一个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学习室。

  几年来,大队每年都有人出外学习,每年也都有人学成归队,海军工程大学、舰艇学院、理工大学等军地院校,都成了修理大队人才快速成长的孵化器,许多军工厂、科研所也成了他们的人才培训基地。

  ●集智创新,就是要让每个人在同一个舞台上奏出优美和弦

  姚青生是个典型的“创新型”专家。他常对官兵讲:著名的贝尔实验室之所以平均每天都有一项发明诞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十分注意吸收不同学历、不同层次的人员协同工作。

  一艘现代化潜艇就好比是一个国家工业的缩影,维修保障极其复杂。哪一个细小环节出了纰漏都可能令这个“深海巨无霸”折戟沉沙。要伺候好这个高技术的庞然大物,关键是要激发出每一岗位官兵的工作热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某型负压系统由于设计存在缺陷,故障率居高不下,几次组织技术人员攻关未果。姚青生大胆启用经验丰富的老士官叶兆兵挑重担,并给他配备两名研究生做顾问。叶兆兵也不含糊,从系统设计到零部件改进,彻底来了个大“换血”,结果研制出的“负压系统实验平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令不少人刮目相看。

  士官宋国强年龄虽不大,但敢说敢干。他在修艇时感觉配发的校验仪不是很好使,便萌发了自行设计的想法。姚青生全力支持,不负众望的小宋,半年不到就完成了《水位调节装置校验仪》和《信号报警装置校验仪》两项课题,在修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姚青生在学习上的大力支持,工作上的大胆使用,逐渐让官兵们蜕去了传统修理兵的“旧壳”,实现了向专家型的跨越。他们不仅高质量、高水准地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还迸发出一连串奇思妙想。

  某型空压机吸排气阀的检测,一直沿用传统方法,精确度不高不说,还容易产生安全隐患。技术干部吴国光查阅了大量资料后,研究出一个“油纸检验法”,使检测精确率达到98%以上。

  为了打开官兵的科研思路,姚青生还经常把国外最新的技术理论翻译过来组织大家学习,让每个人都结合自己的工作任务谈感想、提建议,使官兵们既开眼界,又长见识。

  大家编了个顺口溜:走出船坞、洗去油污,抓起图书,可别耽误。因为跟着这样的领导干,没两把刷子,日子肯定不好过。如今,姚青生所在大队人才济济,干部获得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33%,士官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45%,有研究生学历的士官也不足为奇。

  ●只有自己先当专家,才能带出具有专家水准的兵

  姚青生是个典型的“强硬派”人物。他干工作向来敢想别人不敢想,敢干别人不敢干,并乐此不疲,故此经常令人为他捏上一把汗。

  2004年8月,海军组织机动抢修方舱保障“大比武”,姚青生率队参加却不按“套路”出牌,他想利用这次比武,把部队近几年取得的科研成果来一次全面检验。有人劝他别冒险,他却两眼一瞪:“啥意思?成果不转化,还研究它个啥?”

  他挑灯夜战,把近年来的各项科研成果编入23份修理保障预案中,并制定了51份修理工艺、11种可能遇到问题的处置方案。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全体官兵齐心协力,一举夺得了第一名。不少现场观摩的专家称赞说,专家水准的领导带着专家水准的兵,不夺第一那才奇了怪。

  2005年3月,上级要求对某型号燃料进行装罐储存,由于专业性强、危险性大,有人建议还是请地方专家现场指导为妥。姚青生蹦出一句话:“打起仗来,我们总不能拉着专家上。越是没搞过的,越要锻炼。”

  在借鉴当前最新技术和成果的基础上,姚青生夜以继日地伏案试验。设计制作出二十多种专用工具,编写了近百份工艺资料,最终以近乎圆满的标准通过了试装演练和可行性测试。在接下来的正式装罐过程中,姚青生率领全大队官兵历经5个多月的艰辛努力,圆满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海军组织的验收组评价:姚青生指挥的某型号燃料的装罐储存任务,是海军史上的首次,为我军对该燃料的处理提供了宝贵的技术依据和思路。

  姚青生不服输的性格,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所带的兵。有领导说,在修理现场找姚青生的兵再简单不过了,只要站在前面的、敢提意见的,一准就是!

  2005年5月,某型潜艇下水试航,雷达出现了“奇怪”现象:测试目标时,屏幕上总是出现乱码,且时好时坏,断断续续,厂方专家对仪器测试了半天都没发现问题。

  站在旁边的一位士官提出,仪器没问题,那肯定出在线路上。专家不以为然。结果这个士官利用大家吃饭的功夫,自告奋勇钻进艇舱查线。当专家吃饭回来时,故障已经排除了,原因就是出在线路上。

  在场专家大吃一惊:他是谁,哪里的兵。有人介绍:他叫刘重阳,是修理大队姚青生的兵。专家叹服:怪不得,强将手下无弱兵。  (摄影 张胜利)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07电子产品竟争力分析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