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铁军新装备3年成建制成系统形成战斗力(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3日 08:58 解放军报
资料图:新型主战坦克进入阵地。(新华网李少峰摄)
本报记者 刘兴安 特约记者 孟斌 张乡林 换装3年,新装备成建制成系统形成战斗力;转型5年,师团全部跨入“军事训练一级单位”行列;在完成由摩托化到机械化转变的同时,加速向信息化转型的步伐…… 10年三次跨越,次次令人惊叹。 探寻“铁军”成功转型的秘诀,一个重要的法宝,就是始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部队前进。 强化使命意识,增强加速转型的紧迫感责任感 在“铁军”这支英雄部队里,不管你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干什么事,总有一种力量提醒你随时准备上战场。这种力量,发端于每个官兵的灵魂深处,内化为一种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高度负责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成为官兵拼搏进取的内在动力。 10年来,“铁军”转型发展如此之快,正是得益于这种使命感。 师政委周和平告诉记者,根据党在新世纪新阶段赋予军队的历史使命,我军的职能有了新的拓展,肩负的任务更加艰巨,也对军队现代化建设、军事斗争准备和军事力量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强化官兵的使命意识,师团主官人人登台授课,师团领导纷纷下部队巡回辅导。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这个师的师团领导干部共为部队作历史使命专题辅导报告100多场次。 一场场专题报告,一次次理论辅导,使“铁军”官兵对历史使命的认识不断升华,为“铁军”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采访中,从师团领导到基层官兵,许多人都不约而同地谈到:10年前,当中央军委把改装轻型机械化步兵的重任交给“铁军”时,所有的官兵都明白,如此精良的装备握在手里,“铁军”注定要在未来战争中担当重任。 使命如山,催人奋进。 换装初期,新装备训练缺场地、缺教材、缺器材、缺人才,官兵们不等不靠,南下北上跑院校、进工厂,走访专家教授,广泛收集资料,在较短的时间里编写训练教案300余份,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使新装备训练红红火火开展起来。 为了提高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他们把目光瞄向高山、瞄向大海、瞄向多维空间,先后探索出一整套轻型机械化步兵山地作战、两栖作战和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新战法新训法。 10年来,他们主动变革图强,从陆战场,到海战场,再到无形战场,探索的步子越迈越大,并且硕果盈枝。 确立科学发展理念,谋求转型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由摩托化向机械化、信息化跨越,对“铁军”来说是一次崭新的“探索之旅”,但每一步都铿锵有力。追寻“铁军”10年所走过的路,记者发现,该师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搞好顶层设计,确保转型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向外看,选准国际参照系。 “铁军”的转型建设,是在世界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囿于一域,自我设计,“你变你的,我转我的”是不现实的。为了开阔官兵的视野,他们千方百计广开渠道,让官兵们了解“外面的世界”。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师团两级组织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讲座,都不下上百场。 视野的开阔,为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大到转型的顶层设计,小到战法训法的创新,“铁军”官兵自觉用“国际标准”审视评判,让演兵场与世界接轨,多次在重大涉外演习和联合军演中亮剑沙场,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审视成败得失。 ——向前看,追求更大的超前性。 着眼明天才能赢得明天。在信息化的浪潮中,由摩托化向机械化转变,这特定的背景,使“铁军”看到了难得的机遇:不必亦步亦趋地走机械化发展的老路,在信息化的牵引下,该加速的加速,该跨越的跨越,在完成机械化的同时向信息化推进。 2003年春,他们邀请军地院校、科研机构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参与制定了《轻型机械化步兵师信息化建设方案》,确立了机械化、信息化“两个轮子一起转”的发展思路,借助后发优势,大胆跨越,为转型发展赢得了先机。 ——向下看,把脚下的步子迈扎实。 步子实不实,直接关系转型的成败。“铁军”在转型建设中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最根本的在于各项决策符合部队建设的实际。 新装备到来之初,不少官兵以“铁军”特有的豪情,喊出了“当年列装,当年形成战斗力”的口号。然而,几个月后,第一次新装备专业技术训练摸底考核,不少功勋连队都名落孙山。 10年过去了,每当回忆起这件事,师长杨剑都依然有些激动:“新装备形成战斗力有其内在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必须牢固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经过一番阵痛,师党委科学论证,确立了“循序渐进打基础,突出重点练技能,递进合成求效益,三年形成战斗力”的新装备训练思路,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为全军的机械化转型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跨越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践证明,成功的军事变革,首先是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始的。“铁军”的转型建设,也不例外。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这个师党委坚持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牢固确立人才制胜、信息制胜的崭新理念,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的跨越发展。 ——从转变观念上突破,树立与时俱进的新理念。 转型变革必然带来新旧观念的大碰撞。换装之初,传统的“大步兵”观念一度成为转型建设的最大障碍和阻力。师党委深刻地意识到,换装必须先换脑,没有人的观念更新,就驾驭不了新装备,转型就成了空谈。为此,他们在全师上下展开一场“换脑革命”,逼着官兵强化与转型要求相适应的机械化、信息化意识。 为了彰显与旧观念的决裂,他们还对多年来的战法训法理论研究成果,逐一用转型的“标尺”重新衡量,将其中不符合未来作战需要的过时成果,付之一炬。就像当年“海尔人”亲手砸冰箱一样,“铁军”办公楼前的一把火,至今令人心灵震撼。 这几年,“铁军”每突破一道传统思维模式的障碍,就向打赢迈出坚实一步。 ——从人才培养上突破,催生新型军事人才方阵。 人才是建军之本,也是转型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基于“宁让人才等装备,不让装备等人才”的理念,10年来,“铁军”与30多所军地院校、科研机构和装备生产厂家协作育才,先后培养了近万名关键岗位人才,满足了新装备训练的需要。与此同时,他们立足岗位练兵,用重大任务摔打磨砺人才,着力提高指挥员、参谋、技术专家和士官四支队伍的整体素质。 转型10年,“铁军”的人才队伍实现了从“短缺”到“盈余”的跨越,先后为兄弟部队输送了数百名骨干人才。不断壮大的人才队伍,生发出强大力量。10年来,“铁军”先后17次执行重大军事任务,在难题重重的情况下,都交出了圆满的答卷,受到军委、总部和军区的广泛好评。 ——从发展思路上突破,以信息化牵引转型跨越。 回眸“铁军”10年转型实践,记者发现他们始终没有离开信息化这个“主轴”。以他们制定的《新装备成建制形成作战能力验收标准》为例,其着眼点是未来信息化作战,其验收的环境是信息化作战背景,验收的重点是信息化装备操作、信息化知识掌握、信息化技能运用。 转型建设的规划、设计如此,转型建设的实际工作同样是“围着信息化转”:日常训练,他们始终把充满着信息化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战法作为学习掌握的重点内容;人才培养,把吸收储备各类信息人才作为重点对象;机关办公,他们不断引进信息化手段,通过工作实践给大家注入信息化知识和技能。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他们按照“先单要素,再要素间,后整系统互联互通”的步骤,逐步完成了情报侦察系统、指挥控制系统、综合通信系统的技术改造,使现有指挥控制系统初步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化条件下遂行任务的能力今非昔比。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