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历来强调服务人民到国外作风也不能丢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5日 10:06 新华网

和平使者

  1岁9个月大的小蒂亚一路上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焦急的父亲奥贝耶抱着她急匆匆来到中国营。

  见到中国医生俞丹洋,小蒂亚哇哇哇地哭起来,举着烫伤的小手挥舞着给俞医生看。半个小时前,一瓶开水倒在了小蒂亚粉嫩的右手上。

  15分钟后,俞医生为小蒂亚包扎完毕。奥贝耶不停地说:“谢谢!感谢中国医生!”而此时,小蒂亚早已破涕为笑,一只手拿着卫生员递给的饼干正往小口里塞呢。

  跟随中国营在外执行任务,沿途经过每一个村庄,总能看到路边一群群大人、小孩欢呼着挥手致意。而在中国营刚刚到来的时候,情况并非如此。由于当地群众分属于各个宗教团体和政治派别,对于联黎部队的存在有着不同看法。一些国家的军队外出执行任务,经常会遇到不明情况的群众投掷石块攻击。

  “这是与在国内完全不同的新情况。”罗富强说,“我们这支军队历来强调服务人民,与人民血浓于水,即使到了国外,这一优良作风也不能丢。”

  主动、友善的沟通是化解误会的最佳方式。中国官兵开始了在异国他乡的“亲善大使”行动:见到当地居民主动打招呼,遇到居民的车主动停下示意先行,碰到群众有困难主动施以援手。

  地理条件优越的黎巴嫩素有“东方瑞士”之称,却因为长期内忧外患而战乱频仍。成长于和平环境又经历了战火的中国官兵倍感和平的珍贵,他们怀着对黎巴嫩人民的爱,投入到帮助当地战后重建的行动中。

  战后,中国营为当地民众捐赠食物和饮用水,为两个村庄提供发电机和电缆,架设电线3000余米;设在营区附近两个村庄的人道主义医疗点,免费救助病人1900余名;今年1月,中国维和二级

医院又来到这里,成为联黎东区部队5000多名官兵和驻地民众的“白衣天使”。

  在人口密集的辛尼亚村,中国官兵奋战数月,清理了90万平方米的地面,排除未爆弹4500余枚。官兵作业时,不断有百姓端来水果、薄饼、咖啡慰问。

  “只要你用真心对待黎巴嫩人民,他们也会用善意的微笑和友好的举动欢迎你!”罗富强说,自从中国部队到来后,当地人会讲汉语的多了,对联黎部队的敌意少了。中国官兵可以随意走进一个村子与孩子们玩耍、逗乐,而不用担心受到攻击。

  中国官兵在黎巴嫩为什么这样“红”?

  “因为他们无私救助百姓,尊重居民风俗,还总是以笑脸相迎。”与中国官兵相处日久的联合国女雇员夏冰和莱雅是黎巴嫩人,她俩对此体会最深,“中国军人是真正为和平而来的使者”。

  在一次清理遇难者尸体时,一位村民对挖掘机手廖伟急切地说:“中国军人,能不能在挖掘时保持尸体的面容完整。这是我们穆斯林的习俗。”

  尽管施工难度会很高,工作量也将成倍增加,但廖伟毫无怨言。他说:“我会以一个中国军人的虔诚,尽可能抚慰遇难者亲属饱受创伤的心灵。”

  来自东方民族善良、友善的举动,深深打动了在场每一位当地百姓的心。

  中国军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播撒着爱与友谊。

  中国工兵营所在的营区已有28年的历史,先后有尼泊尔和乌克兰维和部队在此居住,留下了不少异国风格的建筑。中国维和部队到来后,并没有拆除,而且还加以维护。

  在这里可以看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在五星红旗旁边就是一座小东正教堂;在绘画着

长城图案的石碑上,还刻写着每一名尼泊尔维和牺牲者的名字。

  今年初,尼泊尔和乌克兰大使造访中国营区,触目生情,禁不住感动落泪。他们说,没想到这么多年了,中国人还记着他们的军人在此战斗过。

  “他们与当地居民的关系非常融洽,他们与友邻部队有着非常好的协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联黎部队副司令尼赫鲁将军连用几个“非常”来表达他对中国官兵的赞赏,“他们非常专注于本职工作,总能保持愉快的心态而不计得失;他们非常友善,无论什么时候相见,他们总是面带微笑。”

  “蓝线”121公里的界桩,目前已由中国军人浇筑埋下了40公里。正是因为他们一点一滴的努力,和平终归是可以期待的。

[上一页] [1] [2] [3]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