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安全》特稿:鱼雷的发展趋势和市场调查 | |
---|---|
http://jczs.news.sina.com.cn 2004年10月10日 09:16 世界安全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声明:如需转载必须获得口头授权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刊证实或同意其观点) 潜艇作战用途的转变 在苏联解体前的几十年间,北约潜艇部队的关注焦点一直是苏联的战略核潜艇。这类潜艇被认为是北约海军的主要威胁。冷战结束后,许多事情发生了变化,这其中也包括鱼雷的作战应用问题。 对于西方的海军计划者而言,残存的苏联舰队已不再是噩梦。他们的“威胁地位”如今已由装备少量柴电潜艇的国家所取代。因此,西方国家海军越来越关注运用潜艇执行反舰作战任务的可能性,而这在以往被认为是潜艇的次要用途。 和以往在广阔海域与苏联的战略核潜艇作战不同,目前西方海军潜艇要打击的可能是一个水面目标或者一艘速度较慢但噪声极小的柴电潜艇。在这种背景下需要特别考虑的是,在一个噪声非常嘈杂的作战环境(包括中立国船只、人类活动、沿海河流、洋流和陡峭的近海海底地形)导致的声纳回波紊乱的情况下作战,西方国家在使用潜艇装备的鱼雷应对多普勒效应为零的目标需要更为优秀的识别能力。需要认识到的还有,用老一代的重型鱼雷攻击一艘现代化的柴电潜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主要是因为要运用被动寻的鱼雷攻击噪声很低的目标,或者在上述复杂回声背景情况下运用主动寻的鱼雷进行攻击都是难以做到的。而使用擅长反舰作战的轻型鱼雷时,情况就另当别论了。目前,至少有两种服役时间已超过10年的轻型鱼雷特别适合在浅水作战,这就是意大利的A-244S/Mod1型鱼雷和美国的Mk46 Mod5A型鱼雷。随着技术的发展,对它们做进一步的改造已成为可能。 反舰作战对鱼雷的发展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技术需求。水面舰艇航速较快,因此反舰鱼雷相应地应具有较高的速度和较大的射程。而且,鱼雷的制导方式应基于被动寻的或者尾流自导技术,而不能采用传统的制导模式,即只关注反舰作战中的末段制导环节。为攻击一艘驻泊或者低速行驶的水面舰艇,装备不依赖声波的传感器是鱼雷发现、识别和跟踪目标的惟一发展方向。 旁白: 同时考虑到反潜和反舰作战的需求,鱼雷对抗措施是一项新的和日益重要的挑战。 上述情形揭示出,对鱼雷进行大规模的改进刻不容缓,以使其具备在一个全新的和决定性的领域实施作战的能力。而这一努力正在付诸实施。鉴于在新的作战环境下仅需要少量的鱼雷,因此采用升级组件和逐步改进现有武器制导方式成为首选,而无需发展全新的鱼雷。为此,美国原先计划生产8000枚Mk50 “梭子鱼”轻型鱼雷的方案在交付完1065枚后已经停产。同时,原计划生产3700枚MK48和MK48 ADCAP型鱼雷也被削减为1400枚,并且产量还将在进一步升级后减至不超过1046枚。 发展趋势 在鱼雷设计上,目前追求的最主要改进领域集中在推进技术和制导传感器两个方面。另一种极端的观点认为,推进技术的改进主要应追求最大的速度和射程,而完全不顾自身所导致的噪声水平。这就要求导引头的设计能够确保鱼雷在极度恶劣的战场环境下作战。 旁白: 无论在提高鱼雷的速度、射程和低噪音水平方面最终将采取何种平衡,提高鱼雷性能的发展方向仍将是追求更大的动能。 传统的锂-镉和镁-氯化银电池能够提供25千瓦时的电能。而新的氧化银-锌技术能够提供两倍于前者的电能,达到50千瓦时。而在采用循环冷凝电解液技术时,电能还能进一步达到70千瓦时。目前,欧洲鱼雷公司在采用一种全新的铝-氧化银电池技术后,它的MU-90 IMPACT型鱼雷能获得90千瓦时的能量。与从前的燃料推进技术相比,这一能量水平已是一个重大飞跃,它同时还降低了自身的推进噪声,减少了后勤和安全问题。未来的发展方向可能是研制锂质蜂窝电池技术。在采用先进电池的基础上,发展新型多叶片螺旋桨技术将进一步提高鱼雷的推进速度,使其在相同的动能和噪声水平下获得更大的推进效率。 传感器和制导组件的发展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着手。对于前者而言,在最高速度限定在40~45节时,共形阵列是最佳选择,它同时更符合流体动力学的要求。但是,鱼雷的高速性能则需要传感器向电控的平面阵列发展。这样,传感器才能在鱼雷整体推进性能得到大幅提升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总的来说,在保证低噪声水平的前提下提升鱼雷的推进性能,对被动寻的鱼雷用于遂行反舰作战任务非常重要。 旁白: 在软件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开辟了一个新天地,而在以前这是难以想象的。目前,软件开发的努力集中在发展高性能的复杂信号处理、近实时高速数据传输和极窄带分析软件上。 在从海底到水面都具有复杂噪声背景的沿海作战,鱼雷的新型主动导引头能够产生具有复杂波形、调频和多波瓣的制导波束,这将更有利于目标的识别和选择。这些改进对反制各种反鱼雷措施同样重要。 线导是传感器/制导组件中的另一关键方面,从较远的距离上使用线导鱼雷攻击新型水面战舰,这种需求在未来海战中将有重大发展,因为新型战舰所采用的越来越有效的反鱼雷措施为线导鱼雷的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压力。为有效应对这类战舰,鱼雷自身的传感器与潜艇上的战斗系统之间需要进行高速的信息交换。 但是,线导方式只在特定的作战模式下才管用,譬如当鱼雷必须在浅水海域作战时,或者使用战斗系统控制2枚以上的鱼雷攻击目标时。与以往相比,当前在使用鱼雷攻击单个或多个目标时,需要更长的制导导线,同时导线应具备更大的数据承载能力。改进的方向包括以光纤代替传统的线导导线,光纤的可靠性更佳。传统导线不可靠的典型战例是在马岛战争中,阿根廷海军的“圣路易斯”号潜艇在使用SST-4型线导鱼雷攻击英军的“无敌”号航母时,就因为铜质制导导线断裂而救了英国航母一命,而这次鱼雷攻击若取得成功极有可能改变整个战争的结局。 市场调查 在评论目前的重型和轻型鱼雷市场时,一个首要的认识是:当前产量和正在发展的鱼雷型号都相对较少。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冷战后各国在鱼雷的研发上普遍削减了投资,其次是目前各国都把潜艇认为是相对较小的威胁。但是,就正如以上所描述的那样,对改进措施的研究将更好地满足新作战领域的需求,同时世界范围内对潜艇生产计划的广泛兴趣将促进一个更为持续和活跃的鱼雷需求市场。 旁白: 对于出口市场而言,比较有趣的是,对于一种特定的潜艇设计方案来说,它与航母不同的是不用在其设计国家生产,而可以在不同的国家生产。这为潜艇用户提供了一定程度的选择自由度。 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国家经过许可正在建造或者至少组装潜艇,但没有证据表明有许可协议同意生产现代新型鱼雷。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都有一些短期的鱼雷研发项目。(完) 相关专题:《世界安全》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