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台喜:中日甲午之战台湾军民抗日研究 | |
---|---|
http://jczs.news.sina.com.cn 2004年09月17日 00:05 舰船知识网络版 | |
一、一般状况 一、经中法战争后,清廷愈益了解台湾之重要,于光绪11 年(1885年)秋,台湾正式建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在任6年半。退休后由政使邵友濂继任,后中日甲午战起,台局紧张,邵友濂密谋内调,乃以唐景崧继任。 二、在军事上裁撤中法战争所招募之部队,除练兵2营外,全台只留35个营,分驻北部地区19个营,中部地区5个营,南部地区7个营,东部地区3个营,澎湖3个营。并于战略要点增设新式炮台,计基隆3座、淡水3座、安平2座、高雄4座、澎湖3座;自英国购得后膛钢炮31门。 三、光绪20年, 四、当李鸿章东渡议和时,台湾举人正会试在北京,曾上书力争。光绪21年3月割台湾益急,在籍兵部主事丘逢甲建议自主,台湾同胞争赞之,拥戴巡抚唐景崧为总统。4月议和成,割让台湾、澎湖予日本,4月25日,清廷命李经芳为割台专使,日本以桦山资纪为台湾总督,双方会晤于澎湖舟次,在日舰横滨丸上交割,朝廷命巡抚唐景崧率军民内渡。台湾同胞已决定独立抗敌,乃上台湾民主共和国总统印授予景崧,遂展开抗日之战焉。 二、双方军备之比较 一、清军 (一)绿营部队,清廷已计画淘汰,故出缺不补,自然消化,迄日军犯台前夕,约有5000人。因装备落伍,分泛太多,士兵暇时兼营副业,干部窝赌庇倡,偶有训练,亦仅操演与实战脱节之阵法,故其战力可以不计。 (二)增援部队区分为淮、湘、楚等军,原为乡勇,现清廷已视为正规军运用,装备较佳,战力较强。又有作战直前在闽粤招募,临时编成者,战力即相距悬殊。 (三)干部系各将领私人招募,按军功递升。其军事学术,除偶读古籍外,皆私人授徒式学得。亦有聘请外国人,教练其干部及部队,学习小部队战斗与技术。 (四)清军武器多系购自国外,其各制造局,又因旨趣不同而生产不同之装备,故清军武器型式庞杂,后勤支持不易。 (五)清军部队为将领私有,如铭字军即刘铭传部队,栋字军即林朝栋所募来,且上衣背心尚有大书铭或栋等字样。领兵者负责筹集器械粮饷,故常能同心协力,但不受他人统率。 (六)部队编制以营为基本单位,兵力约为350—500人之间。营以上无固定编组,依各将领所募得兵力而异。作战运用,单位小而杂,每因指挥问题发生争执,影响作战。 二、日军 19世纪列强对东方的侵略,以中国大陆为角逐的舞台,并未将日本作为对象,1871年明治天皇废藩置县,军政大权归还中央,开始维新,遂在短期间厚植国力,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 (一)陆军 1.1872年废兵部省,分设陆军省及海军省。 2.1873年实施征兵制,至1889年渐趋全民平等之义务兵制。 3.1874年改学兵寮为陆军士官学校。 4.1878年参谋本部独立,专任国防与作战。 5.1880年发明村田13年式单发步枪,后改进为18及22年式连发(5发装填,仍为单发射击)步枪。1882年完成70公厘火炮之发展。 6.1883年创设陆军大学。1885年延请德军麦格尔(毛奇之得意门生)少校为陆大教官,前后3年,教学内容以高等用兵术为主,特重师战术,以图上战术、现地战术、兵棋及参谋旅行等教学方法,并传授“师”、“兵站”两种观念,对日本建军之影响至大且深。 7.1888年废镇台制度,改编为7个野战师团。 8.至1890年,已能自力完成陆海军联合大演习。 (二)海军 1.自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柏里率舰迫日本开放通商后,幕府乃解除制造大船之禁令,各藩竞造新舰。 2.1872年海军独立,开始完成仿效英国海军建军。 3.1875年以中国舰队为目标,积极整备海军。至甲午战争前夕,已自制钢质军舰8艘。 4.1887年马汉之海权论问世,日本海军即从事海军战略、战术之研究。 5.1893年废除海军参谋部,特设海军军令部,直隶天皇。 6.同年决定战时大本营制度。天皇指挥陆、海军,其驻所称为大本营,参谋总长为大本营幕僚长,完成战争准备。 三、日军侵占澎湖 一、双方部署 (一)清军 1.澎湖清军有步兵营4,练勇营8,炮台营1,水师营1,水陆雷队1。总兵力约5000人。置重点于圆顶半岛。 2.设有新式炮台3座:拱北炮台(15公分加农炮2门),马公炮台(12公分炮1门,10公分炮2门),圆顶山炮台(炮2门)。其它:拱北山东北有炮垒1处(7公分炮1门),渔翁岛炮台(炮1门),及拱北附近炮阵地(野炮2门)。 (二)日军 日军侵澎兵力编组概为1个师团,辖独立野战电信队、宪兵中队、军乐队、骑兵大队(3中队)、工兵大队(3中队)、旅团2(步兵联队2)、炮兵联队(野炮大队 2、山炮大队1)、辎重兵大队、卫生队。合计官兵18492人,马5633匹。 二、作战经过 (一)日军比志岛支队于1895年3月5日由宇品(广岛附近)发航,与联合舰队在佐世保会合,15日继续南下,经台湾之南端,于20日到达将军澳集结整顿,并对澎湖实施侦察。 (二)21日8时,日军开始行动,吉野号被拱北炮台击伤,乃中止登陆。22日风强浪大,日军仍泊将军澳。 (三)23日6时,日军起锚,拱北炮台强烈炮火阻止日舰接近文良港。12时,后备第12联队于文良港登陆。 (四)清军2营欲占太武山,与日军遭遇,并被击退,日军乘势夺取太武山,清军局部逆袭失败,遭各个击灭。 (五)24日始晓,日军向大城北,拱北炮台压迫,12时侵入马公。清军乘舟分向白沙、渔翁或远向大陆退去,25日清军圆顶半岛主力投降。26日日军接收渔翁岛,占领澎湖。此役日军阵亡病死达1591人。 四、台湾攻防作战 一、作战准备 (一)清军 1.中日交恶,海疆戒严。清廷命福建水师提督杨岐珍率勇10营增援淡水、台北一带;广东南澳镇总兵刘永福前后募勇8营加强台湾南部防务。 2.割台议定,清廷命文武官员内渡,杨岐珍率部回闽,台湾防务大受影响。当时台胞义愤填膺,誓不帝秦,筹组台湾民主国,部分官员亦愿藉此最后手段保卫国土,乃大事募勇,重新部署,被拥为民主国总统之台湾巡抚唐景崧兼镇台湾北部,台北附近之守备,由统领张兆连负责,中部由知府黎景嵩防守,南部统由刘永福指挥。总兵力约17000人;各地士民纷组义军,散布各地约50000余众,装备简陋,粮饷不足,未列入计算。 (二)日军 1.日军获知台胞誓死抵抗后,即准备武力接收。任命海军军令部长海军中将桦山资纪为台湾总督,并将近卫师团(欠1个旅团)拨交其指挥,增援部队为澎湖之比志岛支队。 2.登陆台湾后,因战况激烈,伤亡惨重,除近卫师团后续旅团抵台加入战斗外,更增加第2师团编组南征军。 二、双方战略态势评估 (一)日军挟战胜清军之余威,进逼台湾,既有海上主权,及已完成动员之7个精锐师团,又有国际间一致承认及清廷3亿两白银赔偿之充裕经费;且初获国际声誉,更势在必得。 (二)台湾军虽占地形之利,但与大陆之补给线已被截断,劣势兵力不足防守长达千余公里之海岸线,又采取一线配置,不能分区控制强大的战略预备队,对敌军之连续登陆,将无力反复实施逆袭,敌军极可能在有利之登陆海滩,建立攻势基地,扭转逐次使用兵力之弱点,进而攻略全台。且所谓民主国总统唐景崧竟认为:“为民所迫,无计脱身,权宜留此”,并预约德国商船在淡水待命,准备相机抽身退出。 (三)日军掌握海上主权,可以运送极优势之精锐大军,随时在台湾任何地区突击登陆,而补给线已被截断之台湾军缺乏战略预备队,与机动条件,将坐视日军兵力增长,导致被歼。故日军居有利之战略态势。 三、战略构想 (一)双方均无全程之战略构想。 (二)唐景崧之战略构想为:分区固守台湾各地,置重点于北部地区,依内线作战指导,适时抽调各地部队,集中优势兵力,击灭登陆日军。状况不利时,立即脱身返回大陆。 (三)日军近卫师团长之战略构想为:以攻略台北要域之目的,先侦淡水与三貂湾状况,再选择一地登陆,迅速直趋台北,并夺取之,瓦解台胞抗日意志,尔后依状况向中、南部进出。 四、作战经过 (一)前期作战 1.1895年5月22日,日军近卫师团部,近卫第1旅团及配属部队,共约万余人,由旅顺发航。26日抵达冲绳中城湾集结整顿。 2.25日,日军先遣小汽艇在淡水海面侦察,遭淡水炮台猛烈射击,乃至三貂湾详细侦察。 3.27日,近卫师团决定在三貂湾登陆,1730时自中城湾发航,29日0910时到达三貂湾外海。此时防守蚊子坑、澳底者,为成军甫3日之曾喜熙部,实际兵力仅百余人,已完成澳底滩际之局部布雷。1400时日军登陆澳底附近盐寮村,曾部未战先溃,退守九份。至30日,日军战斗部队登陆完毕,31日午后,后勤部队全部登陆。 4.唐景崧获知日军积极侦察三貂湾,乃推进吴国华2个营至小粗坑,林朝栋之台勇10个营于29日接替狮球岭防务,并抽调基隆、淡水各地部队约10营,向八堵以东推进。 5.林朝栋为抗法宿将,与北路统领张兆连不合,受谗,于30日率部撤返雾峰。三貂岭守军见曾部溃退,而日军搜索队迫近,乃弃此山区要隘,退入瑞芳;吴部击退日军,时包干臣部到达,争夺日尸邀功而去,吴国华愤而撤至瑞芳;山区隘路开放。 6.交割台湾全权委员李经芳(李鸿章之子),于1日抵三貂湾,不敢上陆交割,于反复争议后,2日在桦山舰上完成手续。 7.6月1日,瑞芳守军击退日军前卫。2日,日军大举来攻,适增援部队到达,两军在村落附近激战,日军损失颇多,然守军亦终于溃败。 8.日军主力由瑞芳经深澳坑向基隆攻击,日舰在海上支持,3日午后,日军进迫狮球岭,台勇与粤勇因误会,相互射击,阵势大乱,黄昏失守。4日,澎湖之比志岛支队(欠中队2)抵基隆增援。 9.6日台北兵变,抢夺库银,总统卫队亦参加劫夺,相互残杀,城中大乱。唐景崧见大势已去,入夜后,潜至淡水,登德轮,由德舰护航,逃回厦门。 10.6日,日军前卫尚在汐止徘徊不前,鹿港浪人辜显荣驰告台北消息,并作向导,7日凌晨,进占台北。 11.先是唐景崧急电林朝栋带兵来援,林朝栋在彰化编成援北军,至新竹时,闻台北陷落,知事不可为,乃解散部队,密渡漳州。 12.9日,日军占淡水;21日由比志岛支队派遣中队2,登陆苏澳,23日陷宜兰。 (二)中期作战 1.台北既陷,各地义军群起继续抗日,惟缺乏指导与统一之行动,虽予日军甚大打击,仍相继失败。 2.日军以7个中队兵力编成先遣支队,于6月19日出发,沿途战斗,22日攻入新竹城;义军曾两度企图规复,不成,乃截断其补给线孤立之。 3.近卫师团之第2旅团于6月下旬抵达基隆,预定7月4日赴南部登陆,因北部义军群起,乃控留台北,担任肃清之任务。而比志岛支队伤亡过重,于7月下旬遣返日本。 4.第2旅团在北部全力扫荡,并经第1旅团之增援,其中一股约900人在三峡、大溪之间中伏,几被义军围歼,终于8月4日,与新竹日军会师,并勉强维持补给线之畅通。 5.近卫师团于8月8日以约9000人之兵力,向南发动攻势。9日在舰炮支持下,夺取尖笔山;13日夺后龙,14日进入苗栗,23日占大甲,25日抵大肚,27日夜间渡大肚溪,进迫八卦山。次日晨,师团长率幕僚侦察八卦山状况,被义军发炮命中师团长北白川宫能久亲王重伤(10月伤重致死),第2旅团长死亡,另伤亡幕僚多人。28日,日军攻占八卦山及彰化,战斗极为惨烈,我义军领袖吴汤兴等亦多人阵亡。 6.日军继续向南追击,28日午后占鹿港,31日至北斗,9月2日占领斗六、斗南、及大林。日军长期作战损耗,又分置兵力,至大林仅约500人,义军乘机逆袭,并沿途截击之,日军伤亡过半,遂退回西螺溪北岸。 (三)后期作战 1.刘永福除派遣增援中部作战外,尚有20余营之兵力,惟因大陆支持断绝,富商大户早已逃走,饷源无着,自印之银票,日益贬值,状况极为蹙迫。 2.日军以高岛鞞轫之助中将为台湾副总督,9月11日抵达台北,策划两栖侵犯台湾南部,并决定于澎湖完成集中。编成之部队为第2师团全部及第4师团之第7 旅团,并作战管制近卫师团。分三路进犯,战略目标为台南城。 3.近卫师团(欠第2联队)于10月5日先发动攻势,义军于北斗南方,背西螺溪与日军对峙,被突穿后,仓促南撤,日军连陷莿桐、斗六。7日陷斗南,8日攻占大林,而进入民雄。9日陷嘉义后,等待登陆军合攻台南。 4.10月10日,第4旅团未遭抵抗在布袋登陆,与近卫师团右侧支队合攻盐水,并分遣一部取东石。11日第2 师团在枋寮以北1公里处之番仔仑登陆,并直攻佳冬。12日经东港下凤山。16日,日舰轰击高雄港,摧毁炮台,守军退往台南。18日近卫师团继续取攻势,20日破善化,21日进入新化。19日第2师团渡二层行溪北进,第4旅团取佳里、麻豆,台南大震。入夜,刘永福在安平乘英轮返厦门,23日,日军各路兵团陆续进入台南城。台湾有组织之抵抗宣告中止,而各地义军抗日,彼伏此起,正方兴未艾。 (四)日军自三貂湾登陆至进入台南,共投入地面部队约7万人,经近5阅月之大小战斗,阵亡约5600人(含能久亲王),另伤病约2万7000人(其中多数病死),较之甲午战争1万7000人之损耗,尤有过之。 五、检讨与体认 一、本次战役,清廷弃台于先,各政府大员、富商士绅内渡于后,台湾已陷入孤立作战之绝境。而大陆来台义士结合台湾爱国同胞,风起云涌,毁家抒难,前仆后继, 其惨烈悲壮,直可惊天地,而泣鬼神。然因缺乏有效组织,与正确作战指导,终于功败垂成,但先贤先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民族大义,却精神永在。证诸战史,更对我民族精神,深具信心。 二、唐景崧曾在越南为刘永福画三策,最上策为“拥地自立”。清廷割台,台湾兵力尚有百数十营,民心更为激愤,唐景崧未尝无自立之野心,可能亦为其留台主因。及 至丘逢甲等推拥,乃顺理成章就民主国总统之位,其“遵奉正朔,遥作屏藩”,“对外称总统,对国内行文,仍用开缺本衔及台湾巡抚关防”,可能预留退步,以备抗日 不成。然唐景崧非创业之才,不知军事,而亲镇北路诸军;基隆甫陷,便弃职潜逃。总统仅13日,太负台胞殷望。 三、唐景崧疏于战争准备,过于信赖粤勇,不敢整饬军纪,临阵乱调部队,故刘铭传、林朝栋能坚守狮球岭一带达8个月之久,而唐景崧不能守1日。 四、清军指挥系统原已不健全,北部统领张兆连重伤,基隆附近之作战即无法指挥;唐景崧一走,全台即陷入混乱。粤勇与台勇不合,刘永福与唐景崧不合,心理已形 成分离,遑论发挥统合战力。清军之兵力运用,从未将兵力集中于一地与敌决战, 常在“后路接应”之名称下,分数段配备,看似具有纵深,实际与敌交战者,不过一部兵力,适予敌军逐次歼灭之机会。而其部署,又必将旧勇与临时招募,台勇与客勇混杂配置,更造成行动之难以协同。 六、日军在建军之初,能痛下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建立本国之武器系统,终能发明适合日人体型之村田枪,并发展为标准制式武器。而我国近百年来,武器始终大量购自国外,其长度、重量均不适合国人。战具不合,已先败五成。 七、日军忽视战略情报之搜集,如:地略资料、清军部署与战力、台胞抗日情绪等。仍妄图以甲午战胜余威,顺利接收台湾,故敢以1个旅团渡海来犯,尔后又逐次增援,实犯用兵大忌。 八、日军选择三貂湾为主登陆地区,其作战线为各考案中最远,最盘旋蜿蜒,且路况最差。惟能避实击虚,以迂为直,实已具有相当之战略利益。 九、日军近卫师团推进至新竹以南后,补给线长且脆弱,义军如能以该线为战略目标,实施长期而持续之袭击,必大碍于日军战力。 十、日军第2师团在南部之登陆,左右两支队相去80公里,自登陆至会师,达13日之久,就当时武器及通信能力,远在相互支持距离之外,实具甚大之冒险。如刘永福稍有作为,当可击灭敌军之一部。 参考书籍 一、中国历代战争史—第十七册。 二、台湾省通志—革命志抗日篇。 三、中国海军史。 四、清末日军攻台记。 五、日本明治维新陆海军建设史。 六、日清战史讲授录。 未经作者授权请勿转载 相关专题:甲午海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