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军事:“冰姑娘”P-38重上蓝天(组图)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4月13日 14:14 《环球飞行》杂志 | |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1942年7月,美国的两架B-17轰炸机和6架P-38战斗机由于燃油耗尽被遗弃在白茫茫的格陵兰冰原上,后来被冰雪覆盖埋入了约80米深的冰层下成了“冰姑娘”。近半个世纪后,一些探险队员们经过十多年的搜寻和挖掘,付出了不少艰辛,耗资63.8万美元,终于使一架P-38F重见天日。又经过10年艰苦努力,耗资300万美元,在2002年10月26日“冰姑娘”终于在20000多观众的欢呼声中重新飞上蓝天。
1942年夏天,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激烈地进行。美国在珍珠港事件后参战已经7个月了。纳粹德国千方百计要切断美国到欧洲,特别是到英国的供应线。盟军的许多舰只都损失在德国潜艇的攻击之下,在头5个月中,就有120艘满载军用装备的舰船被击沉。由于损失惨重,于是美国决定将飞机直接飞往英国,为美国在欧洲作战的第8航空队补充装备。这就是所谓的“波莱罗”行动计划。 这项计划要把49架波音公司生产的B-17“空中堡垒”轰炸机和80架洛克希德公生产的P-38“闪电”战斗机分几批飞往英国。具体的做法是先向北飞,经加拿大,在格陵兰和冰岛加油后,再越过大西洋,到达苏格兰的布兰斯特维克。 1942年6月15日开始行动,第一批飞机顺利到达目的地。第二批和第三批合在一起。本来是两架B-17E和8架P-38F,后因有两架P-38需要修理,留在了格陵兰,余下的6架P-38分成两组,各和一架B-17编成两个中队,代号分别叫“绿色雄猫”和“黄色雄猫”。 1942年7月15日,两个“雄猫”中队离开美国在格陵兰的DW-8基地向英国进发。根据计划,在冰岛还要加一次油,但在北极地区天气变化非常复杂。在机群接近冰岛海岸的时候,天气骤变,大风呼啸,气温急剧下降。机翼上开始结冰,罗盘摆动不止。驾驶员们只能凭感觉飞行,有的人只穿着单薄的飞行服,手脚都冻僵了。机上燃油快没有了,能见度很差,有时降到了零,机群无法继续飞行。空中指挥员决定返回格陵兰,在BW-1基地降落。谁也没有想到,这时一艘德国潜艇正在太平洋水下监听机群的动向。德国人见有机可乘,立即模仿着航行调度员的口气用无线电通告机群:“BW-1基地因天气恶劣而关闭”。这样一来,燃油已经耗尽的8架飞机只剩下最后一手——就地迫降。 驾驶第一架P-38的是布拉德·麦克马纳斯,根据油量表显示他的飞机几乎没有油了,而且自己也感到手脚麻木,难以操纵飞机再作其它动作了,于是决定率先在冰上迫降。麦克马纳斯中尉看到他下面是一片光洁如镜的冰原,就放下起落架做正常着陆。飞机在冰上用两个主轮滑跑了150米,可是没有想到当机头下俯,前轮着地时,一下子陷入了松软的雪里,飞机立即翻了过去。见此情景,跟在后面的其它P-38飞机,都改为不放起落架用机腹迫降。两架B-17在空中看到一架架P-38战斗机全部着陆成功后,又用机上的无线电向基地发了求救信号,最后也迫降在冰面上。当飞机上的最后一台发动机关闭之时,周围变得死一样的寂静。环顾四周,一片白茫茫的。机组人员互相握手致意,庆幸大家都安全降落。 冰原上,天色渐渐暗淡下来,寒气逼人。所有25名机组人员蜷缩在两架B-17轰炸机里等待救援。在第三天和第五天曾有飞机来空投食品和急需物资,随后有5名陆军人员冒着冰川裂缝的危险,徒步行走24公里来营救他们,在第九天全体人员乘着狗拉雪橇登上了等在附近洋面上的美国军舰。正当大家兴高彩烈地准备返回美国时,忽然有人想起,在B-17轰炸机上还留有极端机密的诺顿公司生产的轰炸瞄准具。为防止瞄准具落人他人之手,诺曼·沃恩少校再次乘坐雪橇返回飞机去取瞄准具。当他最后一次回首停在茫茫冰原上的机群,与自己朝夕相伴的“战鹰”分手时,心情好不凄然。 当时,在美国一个月要生产几千架飞机,因此国防部认为从冰原上运回这些迫降飞机的费用远超过生产同样数量飞机的成本,于是决定不管它们了,就这样,“绿色雄猫”和“黄色雄猫”两个中队的8架飞机被抛弃在冰原上。经过几个冬天,飞机逐渐被越来越厚的冰雪所覆盖。人们再也看不到它们的踪迹了。8架飞机从此葬身冰原。
时至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出现了一股收集老式飞机的热潮。那些昔日征战长空的铁鹰,不仅各国航空博物馆热心搜集,甚至个人也在收购、修复,还组织老飞机四处飞行表演。外形独特的P-38飞机更是受人青睐。在拍卖场上,曾卖到过每架140万美元的高价。一架B-17也可卖到70—80万美元。 1981年的一天,美国一家航空公司的飞行员罗伊·德甘从一位参加过1942年“雄猫”飞行队的卡尔·鲁德尔上校那里听说上述这段往事后,便和同事商量,看能否找回这些飞机,再修复到可飞行的状态。这件事不但很有意义,而且一定有利可图。他们一起找到亚特兰大航空服务公司的老板帕特·埃普斯,建议他率队寻找失落的机群。恰巧,这时有一位顾客向亚特兰大公司求购P-38飞机,更激发了他们找回这批飞机的兴趣。于是,埃普斯联合了里查德·泰勒、罗瑟尔·拉扬尼(一位参加过越战的退伍兵)和罗伊·德甘等人一起,成立了格陵兰探险协会(GES),并于当年就开始了搜寻工作。 探险协会最初的努力很不成功,在冰天雪地搜寻了几个季节,没能发现一点飞机的踪迹。他们搜寻的时间很有限,极区夏季很短,即使在夏季气温也都是零下。在3年时间里先后找了3次,每次都是无功而返,但是他们没有丧失信心,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们根据当年飞行人员留下的日记和有关文件档案,多次实地侦察,依然一无所获。5年时间过去了,唯一的收获就是找到了当年最后返回飞机取瞄准具的诺曼·沃恩少校,动员他也参加了探险协会。 1986年,探险协会获得了丹麦政府和格陵兰当局授予的独家搜寻权。双方在协议书中规定:无论发掘工作成绩如何,找到的第一架完整的P-38飞机应捐献给丹麦航空博物馆,以换取继续发掘飞机的权利。按照国际法,战时坠落他国领地的飞机,领空国拥有打捞权,飞机使用国拥有财产所有权。既然如此,一旦找到这些遗弃的飞机,其所有权应归美国空军。这样一来,探险协会的搜寻工作岂不是徒劳一场。说来也巧,美国俄亥俄州莱特·帕特逊空军基地曾发生过一场大火,凡1961年11月19日以前的很多飞机的档案文件都被之一炬,因已查无凭证,美国空军对此也就不作追究了。 后来,探险协会人员根据多方收集的资料画出了该地区的地图,标出经过46年后冰块移动的位置,并分析历年下雪的情况。这样把搜索范围缩小到离原飞机迫降地点1.6公里的地方。 到1988年,探险协会的工作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这时拉扬尼和德甘已经退出了发掘工作,但又增加了一批新的志愿者,探寻工作还得到广大航空爱好者和航空历史学家的关注和支持。 1988年6月30日,探险协会终于借助冰岛大学海尔吉·比约恩松博士设计的低频雷达发现了第一架B-17的所在地。5天后,用这种雷达又确定了其它所有飞机的位置。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46年的风雪,早已把失落的机群埋人近80米深的冰层,而且由于飞机降落在一个冰冠上,冰冠在将近半个世纪中已漂离原来的位置1.6公里(1英里)左右,难怪搜寻工作如此困难。
发现这些被遗弃了近半个世纪的飞机不容易,挖掘它们更困难。B-17轰炸机长22.8米,宽31.6米;P-38战斗机的机长和翼展也分别达到11.5米和15.8米。这么大的家伙深埋在80米的冰层下面,怎么把它们弄出来? 这时,丹麦政府批准探险协会的搜索期限眼看就要到期了,除非提供了确切的发现飞机的证据后方可继续工作。 探险协会为1987年搜寻工作确定的目标是拿到一些确实能证明已经发现失落机群的东西。他们采用一个蒸汽加热的探头及小型重心钻,得到了一小段金属管道,可能是B-17发动机上的,埋藏深度为76米。 下一步是挖一个人体大小的井通向飞机。为此,探险协会的唐·布洛克斯设计了一个融冰装置,即将加热的液体泵置入一个直径6米多的金属锥。他称这种装置为“地老鼠”。 1990年用这种装置开成一个直径6.4米的竖井,人通过此井下去可以到达B-17轰炸机埋藏的位置,然后用蒸汽管将这架飞机周围挖空,由于冰块及冰块移动已造成B-17严重损坏,当人们看到B-17时,它几乎已经面目全非了。当埃普斯和泰勒下到竖井里亲眼看到和摸到B-17时,又是喜来又是忧。喜的是探险取得了进展,经过近10年的努力,终于有了确实的结果;忧的是飞机被冰层挫压损坏得太严重,已经难以再修复了。 1990年的天气特别暖和。一进入夏季,格陵兰地面冰块就开始融化,大量的冰水以每小时5000加仑的速度灌入用“地老鼠”挖出的洞体,想排出积水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这一年的发掘工作,在捞出一些零部件和设备后,就再次搁浅了。 另外一个问题是,冰层下面的其它飞机是否也和他们看到的B-17一样,破碎得无法收拾?对此,探险协会的成员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人开始动摇了,但大多数人都反对放弃搜寻。因为他们认为P-38是很坚固的飞机,肯定会找到比较完好的飞机。 此时,他们还遇到了财政上的困难,没有钱无疑是不可能继续进行搜寻和挖掘工作的。自从探险协会的一些支持者对挖掘这些飞机出现分歧和动摇以后,只有另外找支持者出钱才能继续这一工作,圆这个寻找旧飞机的梦。这时,果真又出现了新的支持者,他叫罗伊·肖夫纳。肖夫纳是一名前美国空军的驾驶员,现在是一个阔老板。多年来他一直在注视着探险协会搜寻和挖掘工作的进展,默默地希望成为参与这项工作的一份子,现在终于机会来了。当他得知搜寻工作可能由于缺乏经费而中断时,就慷慨地拿出了50万美元作为下一阶段工作的经费。因而,挖掘工作在渡过难关后得以继续。
虽说挖掘到第一架B-17飞机后,由于破烂不堪有点让人泄气,但是证明这种发掘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探险协会的全体员发誓要继续找回其它所有的飞机。 经过短暂的休整后,1991年人们又重新聚在一起,制定方案,改进技术,为第二次出击作好了一切准备。1992年5月,新的一轮发掘工作重新开始。日程安排尽可能提前,一是要抢在夏季到来之前,以免再受冰水倒灌之苦;二是想在这些飞机遇难50周年(7月5日)之际让它们重见天日。 这次人们向选定发掘的一架P-38挖了两个平行的竖井,然后去掉两井之间的冰,其中的空间足以取出飞机一侧的机翼。到了6月份,环绕这架P-38飞机周围的冰块全都挖空了。当大伙看到飞机时,个个精神振奋,欢呼雀跃。这架P-38虽然也有损坏,但其状况比起第一架已挖掘出来的B-17要好得多,特别是飞机上两台艾利逊公司的发动机基本完好,经过分析判断认为,其工作时间不超过50小时。飞机机身除了有些划伤、凹坑和风挡破损外,可以说与当年迫降在冰面上状况没有区别。可以断言,这架飞机的挖掘工作肯定会取得成功,为此他们还邀集了两位专家从加利福尼亚州赶来举行了一个庆祝仪式。 在1992年9月举行的英国范堡罗航展期间,BF·古德里奇宇航公司展台上放着几件老式军用飞机的残骸,其中包括上炮塔、油门盒、驾驶杆/轮、油量选择板、仪表板等,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原来它们是50年前留在格陵兰、后来被埋在近80米深的冰层下的B-17和P-38飞机的一些部件。这些都是格陵兰探险协会的探险队经过10年努力的最初成果。从那时开始,越来越多的人热心关注着这个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冰姑娘”的动人故事。 到1993年春,第一架P-38已全部取出,放在肖夫纳在肯塔基州米德尔斯伯勒的机库里,后来在机库的基础上组建了“失落中队博物馆”。肖夫纳是这一工作的重要支持者,他光是为从冰原下捞出飞机就花了63.8万美元。 发掘工作最艰苦的时刻已经渡过,丹麦政府已将发掘期限延长。一旦飞机全部挖掘出来,探险协会将按照合同把它们分给赞助者。他们自己将保存最后一架,并恢复到可飞行状态,打算在美国全国进行飞行表演,而后再出售。 这次历时10多年的发掘活动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从经济角度来看,是有些得不偿失,但从保护历史文物的角度看,受到了有关各界的欢迎和肯定。 这时,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转到新的问题上,重见天日的飞机何时能重上蓝天。这成为探险协会为之奋斗的新目标。据考察过飞机的专家们说,P-38是完全可以恢复飞行的。如果一切工作顺利,目前世界上仅存的5架能飞的P-38将再增加几个伙伴。为了修复已经打捞上来的P-38飞机,探险协会的人做了大量工作,有的从史密森博物院档案中找到了P-38的维修手册;有的为了找P-38的零部件而走遍了美国的各个角落;有的到处去游说,以进一步获得资助。幸运的是,所到之处都受到热情接待。例如在英国,古德里奇宇航公司的工程师们免费为他们重新制造了一个起落架和刹车系统。 探险协会的长期赞助人肖夫纳,对P-38飞机的发掘计划十分投入,他发誓决不放弃。如今他已经把探险协会拥有的其他权力都垄断了,这就意味着到P-38飞机重上蓝天为止最后几个阶段工作的资金已经有了着落。肖夫纳还表示,要亲自参加P-38的第二次首飞。探险协会的其他成员也充满信心地说:“当经过他们恢复的P-38重新滑上跑道时,它无疑将是世界上最好的P-38”。(摘自:《环球飞行》杂志第四期/文图提供_钟 强) 相关专题:《环球飞行》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