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环球飞行》专题 > 正文

飞越北冰洋——前苏联英雄试飞员奇卡洛夫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4月05日 16:51 《环球飞行》杂志

  苏联航空技术达到很高的水平,这不仅是因为有一批杰出的航空科学家和飞机设计师,还因为有一批英勇无畏的试飞员,奇卡洛夫便是他们中的一个。

  瓦列里·巴甫洛维奇·奇卡洛夫1904年2月2日出生在高尔基州瓦西廖沃镇(现已改为奇卡洛夫斯克市),15岁便参加苏联红军。1921~1922年在叶戈里耶夫斯克飞行员军事理论学校学习,1923年毕业于鲍里索格列布斯克航校,后又在莫斯科高级特技飞行学校和谢尔普
霍夫高级空中射击和轰炸学校学习。1924年6月起在红旗歼击机大队当歼击机飞行员,以技术纯熟闻名。1927~1928年在布良斯克航空兵旅歼击机大队任中队长,1928~1930年在军事之友协会列宁格勒航空俱乐部任飞行教练。1930年11月起在空军科学试验研究所当试飞员。1933年起任航空工厂试飞员,他曾试飞过70多种型号的飞机。他不仅是飞行员,而且是革新者。他客观地鉴定飞机,并在进一步改进设计方面,极大地帮助了设计师。他对飞行驾驶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研究并推广了新的高级特技飞行:上升螺旋和慢滚。他具有非凡的勇敢、顽强和坚毅的精神。

  奇卡洛夫是一位勇敢过人的飞行员,苏联航空界有很多关于他勇敢机智的传说。例如,他曾驾驶一架飞机从涅瓦河上的尼古拉大桥下穿过,飞到列宁格勒。还有一次在试飞新机时,一只起落架怎么也放不下来,奇卡洛夫就在机场上空不断地作横滚动作,迫使飞机在一连串的令人头晕目眩的特技飞行中打滚,直到把卡住的起落架甩出来,并安全着陆。

  20世纪30年代,欧、美几个航空大国你追我赶,把创造飞行速度、高度、航程世界纪录作为炫耀的目标。1933年8月7日法国人科多斯和罗赛从纽约飞到叙利亚,创造出一项9102千米的世界飞行距离纪录,苏联为了显示航空技术的先进,决心打破法国人的纪录,为此进行了多次努力,其中两次远程创纪录飞行是由奇卡洛夫率领的机组完成的,成为他试飞生涯中最引人注目的光环,也使他成为前苏联家喻户晓的英雄。

  第一次是模拟航线试飞,时间是1936年7月20-22日,路线是从莫斯科出发,向北飞出大陆进入海洋上空,经弗朗兹约瑟夫地群岛和北地群岛,再折回大陆向东飞堪察加半岛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奇卡洛夫率副驾驶、有高超仪表飞行技能的拜杜科夫和领航员、某航空院校导航系主任别里亚科夫三人机组驾驶安特-25飞机进行的这次飞行,用56小时20分钟飞完9374千米(其中5140千米是飞行在浩淼无垠的北极圈内),最后由于空中结冰不能从云上飞过,在乌德岛的沙滩上着陆。为此,他和他的机组荣获“苏联英雄”称号。为了纪念这次飞行,乌德岛改名奇卡洛夫岛。

  第二次是著名的莫斯科—北极—美国不着陆远程飞行。1937年6月18日,奇卡洛夫率同一机组,驾驶同一架飞机从莫斯科起飞,途经北极,于6月20日到达波特兰的温哥华机场,历时63小时16分,航程约10000千米,直线距离8504千米。

  这里要介绍一下安特-25飞机,它是图波列夫设计局专门为创纪录而研制的飞机,但主任设计师是当时还在图波列夫领导下工作的苏霍伊。飞机的研制工作从1932年年中开始到1933年结束。飞机全部采用国产材料,采用米库林设计的功率为750马力的M-34水冷发动机作为动力装置。这种飞机机翼很长,翼展达34米,展弦比为13.5,而一般情况下都不超过10。安特-25还有一项革新是把油箱作为机翼结构的一部分,让油箱与机翼结构共同承受飞行中的气动载荷,因而可使机翼结构更轻更坚固。

  这两次飞行都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飞机、发动机和当时还很不完善的导航设备要求空勤人员不仅精通驾驶技术和具备技术知识,还要求有足够的勇气。特别是1937年途经北极的那次飞行中,飞机起飞后因装满燃油而过重,得使尽力气才能爬高。他们后来回忆说:“飞机像疲乏的爬山者在绝壁上拼命攀登,随时有掉进万丈深渊的危险。”飞行不到10小时,在1700米高度第一次碰到结冰的危险,结聚的冰块使螺旋桨失去平衡,飞机发生猛烈的颠簸。三人轮流用手摇除冰液压泵,与机翼前缘超过12厘米厚的冰连续奋战了整整10个小时。当飞机接近北极时,罗盘又出了毛病,任何轻微的动作都让罗盘指针猛烈跳动不止。只好由领航员不停地计算,以保持不偏离航线。通过天、地、海一片白色的北极点之后,领航员让机头对准123度子午线,直奔美国。不久发动机散热器又出毛病,散热液的辅助水箱空空如也,情急之下,就把所剩无几的应急饮用水和航医要求他们采集的一大袋尿液样本混合后供散热器使用。临近着陆,又遇到高空缺氧的困难。当时奇卡洛夫鼻孔出血,拜杜科夫像酩酊大醉般头晕目眩,别里亚科夫虚弱得手握地图在地上爬行。由于油料已经用尽,他们无法再飞更远的距离,被迫在波特兰附近的皮尔逊机场着陆。

  皮尔逊机场是一个地处偏远、隶属美国陆军航空队的小机场。据事发当日在营区门口值勤的查理回忆,“那天早上8点多钟,突然一架鲜红翅膀的庞然大物从自己头上低空掠过,而后降落在跑道上。我不认识飞机身上涂的俄文字‘斯大林之路’,但对收音机里刚刚听到的‘一架苏联飞机经过北极向这边飞来’的消息还有印象。我心中暗想,这架飞机必然就是收音机里说的那三个俄国佬儿驾驶的大鸟了”。

  管辖皮尔逊机场的营区司令乔治·马歇尔准将(即后来的美国五星上将和国务卿)正准备用早餐,一名副官冲进来上气不接下气地报告:“俄国佬着陆了!”马歇尔立即跳进座车,直接穿过高尔夫球场驶向机场,去接他们。在马歇尔府上,三个人受到热情的款待,为他们准备宽敞的房间、舒适的浴池,请他们用有美国白兰地、橘汁、鸡蛋、咖啡的早餐。奇卡洛夫还向主人借来家庭用的地图,细细地寻找他们飞过的航线。马歇尔夫人后来回忆道:“三只‘北极熊’像一群饿狼,抢吞食物,抢看新闻”。其间还有一个有趣的情节:一个勤务兵跑进马歇尔的办公室报告:“满院子都飞的是百元大钞,将军,我负不了这个责任!”原来是三个苏联人随身带的物品中有钱钞,他们去洗澡时就顺手把钱放在五斗柜上面,结果有几张百元大票被风吹到窗外,掉在院子的草坪上了。

  苏联大使专程从旧金山领事馆兼程北上,斯大林、罗斯福也发来贺电。机场主管还接到美国陆军总部发来的密电,电文称“有关俄人最近飞行来美,究用何种仪器?基地应立即将所能获致的任何有关资料,以航行仪器资料,尽速以密件呈部为要!不得有误”,显然是要他们收集有关俄国飞机上的任何有用的情报。

  在美国逗留期间,奇卡洛夫把飞机上3只气压高度表中的两只呈交给有关航空管理当局,那些尚在工作中的仪器可以显示飞机在飞行途中是否落过地,结果证明该机曾不着陆飞行了8508千米。遗憾的是,这个距离没有打破1933年法国人创造的纪录,破纪录的任务是3周后由苏联另外一位著名飞行员格罗莫夫率领的3人机组用安特-25的姐妹机完成的,他们成功地飞越北极,一口气飞到美国加州的圣雅辛托,创下了10146千米的世界不着陆远程飞行新纪录。

  在皮尔逊机场呆过几天后,奇卡洛夫一行3人乘美国“联航”班机飞往旧金山,接着是在全美各地参观访问,还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接见。至于那架安特-25,则经地面机械人员拆卸后分装木箱,由挪威货船运往巴黎,在那里参加了当年举办的第15届航空博览会。在博览会上,奇卡洛夫在展厅里走来走去,带着明显的北俄口音,为观众讲解和签名。

  与此同时,全世界很多大报都在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壮举。前苏联著名飞机设计师雅可夫列夫回忆道,“当时我们都很佩服奇卡洛夫冷静的头脑、一丝不苟的准确作风和勇敢的精神,从此在航空界成为‘奇卡洛夫风格’的象征。”

  两次飞行结束之后,奇卡洛夫又回到试飞员的工作岗位。1938年,波利卡尔波夫设计局的装备图曼斯基大功率发动机的歼击机伊-180问世。新型战机的首次试飞决定于当年12月15日由奇卡洛夫来完成。在试飞成功后,飞机准备着陆。当时,奇卡洛夫大概是关掉了发动机进行滑翔,竭力降低飞行速度,保障飞机飞向跑道。突然他发现前方跑道上有一群玩耍的孩童。他立即加大油门,想避开他们,然而发动机并没有加快转速,而一下子灭了火,与地面相撞已经无法避免了。在发动机停车无声飞行期间,奇卡洛夫打开舱盖,示意孩子们立即离开危险区。只听轰的一声,飞机重重地撞在地面上,奇卡洛夫连同座椅一起被抛出座舱,头部撞到地面一根木头上。被惊呆了的人们立刻向飞机跑去,只见他浑身血迹斑斑努力从雪地上爬起来,吃力地说:“不是飞行员的错,是机翼有问题。”后来虽然经抢救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

  后来,试飞伊-180又牺牲了几位试飞员,人们才逐渐理解奇卡洛夫临终前那句话的含义。原来该机的气动力设计有问题,是事故的真正原因,最后,以血的代价,为该机下了“不宜装备空军部队”的结论。

  奇卡洛夫牺牲后,苏联全国陷入极度的悲痛之中,斯大林亲自为他抬棺护灵,葬于红场克里姆林宫墙下。在前苏联曾有许多城市、集体农庄、舰艇和学校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1974年,也就是奇卡洛夫机组在皮尔逊机场降落37年之后,一艘苏联拖网鱼船“波杰特”号航行途中路过美洲海岸边,船员们兴致勃勃来到皮尔逊机场参观时,没有找到哪怕是一点点能反映奇卡洛夫那次历史性飞行的文物,使机场当局也觉得很难堪,后来才决定为那次飞行建立一座纪念碑

  1975年是皮尔逊机场所在的温哥华建市150周年。美国人为当年奇卡洛夫机组飞越北极后在这里着陆建造了一座纪念碑,并邀请拜杜科夫和别里亚科夫前来参加揭幕典礼。苏联为此特地挑选了民航最好的伊尔-62M飞机,载着拜杜科夫、别里亚科夫和奇卡洛夫的儿子等,沿着当年的莫斯科—北极—美国航线,用了10小时54分钟,飞到了温哥华。飞行中,该机在北极上空的飞行高度达10600米,速度为1000千米/小时。在4个半小时飞越北极期间,碧空如洗,清澈透亮,梦幻般的极地景色尽收眼底。然而,在1937年,奇卡洛夫机组的安特-25为到达北极,不得不穿云破雾地飞行了24小时。(摘自:《环球飞行》杂志1-2期/文图提供_钟 强)

  相关专题:《环球飞行》专题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推 荐 专 题
《轻兵器》专区
《环球飞行》专区
《坦克装甲车辆》
台湾军力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JL9首飞专题
蓝岭访沪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美国X战机计划
国际反恐专题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