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7名抗美援朝烈士魂安新陵园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7月26日 14:51 舰船知识网络版 | ||||
7月27日,是抗美援朝胜利47周年纪念日,辽宁省丹东市各界近千人在丹东七道山抗美援朝烈士新陵园广场举行落成典礼仪式,散葬于沟岔树丛中的687名抗美援朝烈士遗骨迁入新陵园。8月1日,记者在丹东市元宝区民政局采访时了解到,从七道山抗美援朝烈士墓最初成形到新陵园建成的近50年中,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1.“这里长眠着我的687名战友” 回忆起50年前那段炮火纷飞的日子,陈衍荣老人心潮澎湃。面对记者的采访,这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担任空军作战大队大队长的老战士满眼泪水,动情地说:“烈士墓里长眠着我的687位战友。” 陈衍荣老人告诉记者,埋葬于七道山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687名烈士,是1950年至1953年间在前线负重伤的战士,转往当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院(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0医院)进行治疗后,不幸牺牲的人员,其中职位最高的是团参谋长。由于当时的环境条件所限,这些烈士的遗骨散葬于七道山的沟岔树丛之中,埋葬的方式都为土葬。从那时起,这里便成了陈衍荣老人每年清明节必须来的地方。每次站在战友的墓前,他眼前总会浮现出战友们牺牲时的那悲壮一幕。“我的一个战友毕武斌在一次战斗中,驾机被敌机击中发动机后起火,指挥部命令他立即跳伞,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这个只有19岁的小战士驾驶着浓烟滚滚、满载炸弹的飞机与敌机同归于尽了。”陈衍荣老人对元宝区委、区政府修建如此庄重、肃穆的烈士陵园心存感激,他一直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为烈士陵园做些什么。 2.市领导批示:修建新陵园 提起新陵园的修建,元宝区民政局刘伟仁局长说:“这是当年市领导亲自批示的。”原来,七道山烈士陵园从1953年起虽有专人看护,但并没有大规模整修过,加之七道山山丘连绵,灌木丛生,687名抗美援朝烈士散葬于山上的沟岔树丛之中,历经40多年。这里杂草丛生,墓地凋零,墓地周围常有遗弃的废纸、塑料袋等杂物。1996年清明节期间,丹东市的媒体对此情况进行了报道,并引起了时任丹东市委书记的陈明月的高度重视。他在批示中提出“如此状况的烈士公墓与整治一新的社会公墓形成强烈反差,值得让人深思。请市民政局、元宝区委、区政府研究,抓紧对七道山烈士公墓进行整修,还革命烈士长眠地下的优雅环境”。 根据市委书记的批示,元宝区区委书记耿仁波、区长张东贵、主管副区长丛树秀安排民政局的同志开始整修工作。有关人员先后到锦州、鞍山等地考察,学习陵园修建经验,从格局上、造型上力争做到完美。 由于修建烈士陵园的资金紧张,区委、区政府在全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共建部队及人民群众听说要修建烈士陵园,热情高涨,纷纷捐款,到陵园工程正式动工时,共筹集资金20余万元。许多市民认为:烈士保家卫国献出生命,我们不能忘了他们,不能让他们寒心,一定要让他们安心地长眠地下。 3.起坟时发生的故事 2000年4月4日,清明节。在相关部门的鼎力协助下,修建烈士陵园的工程正式动工。第一项工作是起坟,民政局的同志按照民间的习俗,将每个烈士的遗骨取出后放入塑料袋内,并用红布包好,暂时寄存在附近借来的大房子内,并要求工作人员对墓内所有物品一定要全部保留、放好。687名烈士的遗骨全部收好共历经半个月的时间。 据刘伟仁局长介绍,按照事先估计,由于过去了50年的时间,烈士的遗骨很可能只保留了主要部分,但没想到,在起坟时工作人员不仅发现了烈士的臂骨、腿骨、颅骨,甚至还找到了保存完整的手骨、指骨。据专家分析,之所以如此完整地保存下来,证明了牺牲的烈士当年的年龄都很小,大多20岁左右。他们把自己最美好的年龄,最珍贵的生命都义无反顾地献给了国家。 在起坟中,两座没有遗骨的烈士墓成了永远的谜。据介绍,其中一个墓内留有一顶志愿军军帽的塑料帽遮,棉布部分已经烂掉。此外还有一双胶鞋的鞋底。另外一座墓内的棺材中放了一个坛子,坛子里有若干个志愿军军服上的纽扣。两个墓内为何没有烈士遗骨?放在棺材内的东西又代表了什么?谁也不知道。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曾在一座墓里看到了以下几样东西:一盒午餐肉、一盒防冻油和一双备用的新胶鞋。从这些遗物中可以看出,当时战争环境是相当困难的。 4.新陵园庄重肃穆 8月1日,记者来到了位于丹东西北角的七道山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修建后的烈士陵园占地3000平方米左右,两山匍卧护卫,坐南朝北,环山绿树交相掩映。水泥构筑的墓穴错落成阶梯排列,纵横交错,整齐划一。烈士墓前一座高27米、宽2米的纪念碑上雕刻着毛泽东主席草书的“抗美援朝烈士永垂不朽”。园区溪水潺潺,整洁优雅,庄严肃穆。横贯墓区的“继承先烈遗志,开创幸福未来”的醒目标语表达了元宝区人民的共同心愿。本报记者陈琦岩通讯员贺传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