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晚报》组织12名老志愿军重访鸭绿江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7月26日 14:15 舰船知识网络版 | ||||
本报讯“回来了,我们终于回来了!”上周五,在丹东鸭绿江畔,应邀参加本报独家强力策划的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再踏鸭绿江端桥”活动的十二老“雄赳赳、气昂昂”地圆满实现了重回戎马故地的愿望。 老英雄们意气风发、激动万分,回首昔日过江援朝泪光闪闪,抚看今朝叙旧端桥笑声阵阵。整整一上午的“再踏鸭绿江端桥”活动,老英雄们意犹未尽。在老英雄们的建议下, 本报强力策划的这次活动,同时也吸引了辽宁教育电视台、丹东电视台、辽宁电台等多家媒体全程跟踪报道。 天公作美。上周五,丹东雨过天晴,迎来了半个月来最为晴暖的好天气。由本报独家强力策划的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再踏鸭绿江端桥”活动便得以在暖暖的阳光下顺利地进行。于是,也就有了下面十二老这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送行盛况 此次赴丹,年龄最大的为78岁的钱锡钧,最年轻的李希鲁也有65岁。送行的车经北三经街、皇寺路等地到沈阳北站,沿途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望。夫妻相伴而行的,儿女相送;老战士独自前往的,妻儿扶携相送。连一些不能同行的老战士也来了,“战友,代我问候那片土地”。妻子给丈夫细细整理,“带好军功章,回那梦寐以求的土地”。10月20日15时50分,北站广场飘扬的红旗下,老战士步伐矫健,引得北站过往旅客报以热烈掌声。 祭奠英烈 重返丹东的第二天,志愿军老战士便迫不及待地来到了山清水秀、松林密布的抗美援朝纪念馆。这里,竖立着毛泽东和彭德怀巨型圆雕像,收藏了12100余件抗美援朝文物。 “战友啊,我们又相见了!”老战士任天宝提议:为了缅怀战友们,向纪念塔三鞠躬!12位志愿军老战士默默无言,整齐地站成了一排,深深地三鞠躬,深切怀念当年的战友们。有的老战士跪在纪念塔前,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战友的名字,禁不住痛哭失声。有的老战士拿出从祖国各地带来的泥土和美酒,缓缓地洒在烈士的纪念塔前:“我们没有忘记你们,祖国人民也没有忘记你们……” 旧友相逢 潘有清和庄越已是古稀之年,当年他们同在一师但不同团。50年后重新相逢。潘有清感慨地说:“当年同是热血青年,现在已白发苍苍。这次相逢,真的完全出乎意料!”不仅这样,在东北军区通讯学校念书的任天宝、张波也是50年后首次见面,同窗学友忆起往事,他们感慨万千。 人见人“爱” 作为最可爱的人,志愿军老战士精神奕奕,胸带着纪念章,吸引了无数来往的行人。丹东的4岁男孩特意叫妈妈抱起他,亲手摸一摸庄越老英雄的奖章。老战士们所到之处,路人都停下来,听他们讲一小段当年的故事,抢着和老战士们合影留念。更有人追到了老战士们下榻的宾馆。 泪洒端桥 10月21日上午,风和日丽。老英雄们来到鸭绿江端桥,缓步拾级而上。开阔的江面吹来清新的微风,遥望朝鲜,风光历历在目。50年后再次把伤痕累累的端桥踩在脚下,老人们仿佛又回到了青春年少。 贺文振老人听力不好,腿上又有当年的旧伤,一向沉默寡言。可今天当他一踏上端桥,就激动地甩开搀扶的人,大步向前走去。他默默地立在桥边,双眼含着热泪,手扶桥栏向远处眺望。 彻夜不眠 10月20日夜,老英雄们下榻在江边的国门酒店。4个小时的旅途并没有使他们疲惫,相反他们感到从未有过的活力正充满了全身。当晚吃过饭已是9时多,同行的记者把老人们两人一组送回房间,嘱咐他们早点休息,可是一转身,老人们就开始“串门”,三五成群高谈阔论,仔细倾听还有隐约的朝鲜歌曲声传来。 指点江山 鸭绿江端桥上风光无限,老英雄们豪情万丈。“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老人们围聚在桥头,谈古论今,一一指点江山。李广君老人声音洪亮地朗诵起当年胜利归国时写下的诗篇;褚秉耕老人更是当即赋诗一首曰:“多少次梦回鸭绿江,多少次心间翻波浪。今日重返出征地,思绪万千喜欲狂……” 歌声嘹亮 10月21日下午,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内,老战士们看到墙上镌刻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激动万分。李广君主动担任指挥,11名老战士站成半圆形,放声高唱“雄赳赳,气昂昂……”马喜山说:“此时的心情与当年过江时一样,激动啊!”遒劲有力的歌声在大厅内久久地回荡。 整个活动结束后,十二名志愿军老英雄以感谢信的方式对本报的组织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本报特别报道组) 感谢信 尊敬的辽沈晚报领导: 贵报在纪念抗美援朝五十周年之际,选我们12名抗美援朝老战士去鸭绿江大桥及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活动,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及贵报对我们所有幸存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在政治上的关怀,使我们这些老战士实现了故地重游、缅怀英烈的夙愿,也使我们深受教育。我们这些老同志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贵报社的记者同志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尤令我们深受感动。为此我们特向贵报社表示衷心地感谢。 十二名志愿军老战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