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知道,要办海军,先要物色海军统帅。1878年初,他的一位淮军部曲来谒,马上被他看中。此人叫丁汝昌,原名先达,字禹亭。1836年11月18日出身于安徽庐江北乡石嘴头村的一个贫苦农家。丁汝昌10岁便外出帮工,稍大又到豆腐坊学徒。咸丰初年,家乡大旱,父母病饿而死。1853年太平军攻克庐江县城,丁汝昌参加了太平军程学启部,在安庆驻守约八年。后来,程学启叛变,投降了曾国藩,丁汝昌也被编入湘军。清军攻破安庆后,他被授予哨官、千总。1862年曾国落把程部转授给李鸿章,丁汝昌随之改隶淮军。因作战骁勇,被
刘铭传索之帐下,统率马队。先后参加了镇压太平天国和东西捻军的战争,官至总兵加提督衔,1874年朝廷裁兵节饷,他回家闲居了几年。1877年他赴京活动,谋获差使。奉旨发往甘肃差遣。他不愿去西北苦寒荒瘠之地,转赴天津走老长官的门路。李鸿章说,现在创办海军,缺人统帅,你如果能赴英国留学海军,学成必当授予重任。于是丁汝昌借口伤病复发,呈请兵部暂缓行期,重新投入李鸿章的帐下。
李鸿章本来委派道员许钤身为水师炮船督操。许钤身是出身名门的世家子弟。父亲许乃普,曾任吏部尚书。二伯父许乃济,1836年在太常寺卿任上,上《鸦片烟例禁愈严流弊愈大应亟请变通办理折》,成为鸦片弛禁言论的代表人物。五叔父许乃钊,做过江苏巡抚。胞兄许彭寿,官至内阁学士。1875年总理衙门奏请预储熟悉洋务人才,保举许钤身及陈兰彬、李凤苞、何如璋、徐建寅、许景澄等才堪出使,许钤身后被提名为出使英国副使和出使日本大臣,因李鸿章论其非才而中辍,发往福州船政局差委。1878年许钤身率"龙骧"等四炮艇北上天津,李鸿章命他同丁汝昌"会督管带各员认真操练",而为清流健将张佩纶坚决反对。张佩纶写信给李鸿章,提出当年曾国藩创建湘军水师,文用彭玉麟,武用杨岳斌,而今欲以许当彭,丁当杨,"虽在妇孺必不谓然。"张佩纶指陈三事,一是烟台条约谈判期间泄密;二是李鸿章上年坐船出海演炮,因潮浅不能入口,许钤身却率随同之船先行离去;三是性本轻扬,取受狼藉,挟妓冶游,招摇过市。1881年10月,张佩纶过天津时与李鸿章面谈,得悉"时'镇北'各船均归提督丁汝昌管带,阴夺许钤身权。"李鸿章把未来海军统领的人选最终确定为丁汝昌。
1879年,当"镇东"等4炮舰购回北洋后,李鸿章正式奏准,将丁汝昌留在北洋差遣,旋被派任督操北洋水师炮船,开始了他的海军生涯。以后,丁汝昌去欧洲接带"超勇"、"扬威"两巡洋舰,获西林巴图鲁勇号并正一品封典,1882年因处理朝鲜"壬午之变"有功,得到赏穿黄马褂的荣誉。1883年被实授天津镇总兵兼北洋水师统领。而到这时,非经制的"北洋水师"提法,已经时常出现于官方文件中了。
1882年,李鸿章的幕僚袁保龄私下就曾告诉张佩纶:"现在任事者,黄呆而坏,丁浮而贪,恐非徒无益而已。津中诸同人惟海关周玉山观察及章琴生太史尚关心此事,亦极言两人之不胜任。"此处黄指海防营务处道员黄瑞兰,丁即指丁汝昌。在另一封信中他又说:"水师丁统领恐不胜任"。此时袁保龄从京中调往北洋方才一年,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丁汝昌不是合适的海军领导人选,但不知为何,作为主要幕僚,他和周馥都未能将此看法影响李鸿章的决策。
毫无疑问,丁汝昌对于北洋海军建设起过重要作用,简单地说丁是陆军将领出身而任海军提督就是一大错误并不公允。从现存的丁汝昌函稿中,可以看到他从军舰弹药、燃料保障、航道疏浚,到人事调动,薪水发放等海军日常管理事务,无不亲力亲为,倾注了大量精力。但丁汝昌不能以身作则、严格治军,导致舰队管理混乱,却是不争之事实。1888年6月,北洋海军派舰参与镇压台湾吕家望番社起事,事定之后,各地要求在请功奏折中附带保荐各自子弟亲朋的开后门信件纷至沓来,如九秋落叶,扫却不尽,丁汝昌告诉台湾巡抚刘铭传:"故每有托函当即婉谢,怨讟之言所不敢计也。"然而他自己,也写条子给刘:"余中子年已及冠,虽经童试,难以成名。昨承友人顾念,为捐江苏县丞,拟恳宪台附入后山案内,赏保一阶。……第以晚年一线之延,得不代图地步,为日后生发之路。"虽是舔犊之情,反映的是清朝军队立功奖励制度的失范,每次庆功请奖,必然滥用权利,夹杂进大批无关人员,与朝廷玩一场移花接木的游戏。当事人明知别人无耻,却轻易地原谅自己。奖惩制度被亵渎了,军人的荣誉和责任感也就一钱不值。
北洋海军成军以后,丁汝昌还在刘公岛上起盖铺屋出租,收取租金,并同管带方伯谦在出租房产之事上发生龃龉。甚至与方伯谦同溺一妓,妓以丁年老貌劣,不及方之壮伟,誓愿嫁方,丁百计经营无能如愿。丁汝昌还自蓄家伶演戏,生活骄奢淫逸。
就性格论,丁汝昌较内向;就能力论,丁汝昌较庸懦;就专业论,丁汝昌完全不懂海军。李鸿章选择此人,显然是为了更好地直接控制海军。梁启超在李鸿章死后曾说,李鸿章和他的裨将故吏,昔共患难,今共功名,徇他私情,转展汲引,布满要津,委以重任,不暇问其才之可用与否,以故临机偾事,贻误大局。这番分析,用在丁汝昌身上,也是合适的。创大事业,用人最为重要。当年曾国藩门下曾涌现一大批文臣武将,成为平定太平天国的主要骨干。而李鸿章手下,出众的人才就不多见了,这也是曾李两人的区别之处。
本文节选自《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 姜鸣 著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