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分析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 太空战与电磁战的主力

2017年01月26日 11:01 新华网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资料图:战略支援部队训练。(央视视频截图)

  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网站2016年12月21日发表题为《战略支援部队:最新情况与整体情况》的文章,作者为美国“闪点”网络情报公司负责网络和东亚事务的高级分析师约翰·科斯特洛,编译如下:

  让战略支援部队得以成立的中国首轮军事改革距现在已有近一年时间。虽然媒体最初报道了相关信息,不过很快就不再提关于这支部队的事情,给外界留下的疑问远比答案要多。不过,在中国军队开始更加认真并具体地实施改革之际,逐渐显现了更多具体信息。一年来,可以看到有足够多的信息让人对这支部队的架构、兵力构成和未来方向有个基本的了解。战略支援部队已经成为一支最适合实施太空、网络空间和电磁领域作战的力量,会提升中国军队开展并打赢未来信息战的能力。

  部队整体情况

  有必要提到的一点是,虽然战略支援部队是改革的独特产物,不过创立它的方式并不陌生。到目前为止,中国通过改革对整个现有机构进行改组和重新利用,将它们改革为符合新模式的新机构,可能下一步还会有更多细小的变动。将4大总部改组为中央军事委员会新职能机构的做法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根据这样的思路,战略支援部队似乎完全是在以前几个总部的作战单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别是总参谋部、总装备部和总政治部负责太空、网络、电子战的作战单元,这些领域是战略支援部队的主要任务。

  这支部队似乎主要围绕2个作战需要而设计。第一是平战结合。之前的作战理念会要求中国军队在战争爆发的前一刻或者刚刚爆发后转入战时姿态。对于战略层面的信息作战而言,这就要求总参谋部、总装备部、总政治部和军区之间进行前所未有的跨层级协调。战略支援部队将这一过程大大简化,将这些单元有效组织为作战群体,让以领域为中心的垂直结构成为标准做法,以此作为战时结构。

  第二,战略支援部队意在将解放军最具战略意义、信息化的任务从以课目为中心转变为以领域为中心的力量结构。以前,太空、网络和电子战部队是根据他们的任务类型(侦查、攻击或防御的课目)来组织,而不是根据作战领域。这里的核心概念是“侦攻防一体化”,要求情报、进攻和防御力量相互结合,在某个特定的领域实施全方位的作战。这种新的组织架构也是为了实现以前不可能达到的统一规划、力量建设和作战的水平。

  力量结构和组成

  战略支援部队成立于2015年12月31日,该部负责中国军队的太空、网络和电子战任务。从职能和结构上讲,战略支援部队的运作方式都与原第二炮兵部队类似。

  按照这样的领导结构,战略支援部队看来会设立参谋部、装备部、政治部,可能还有后勤部。这支部队还有专门针对太空和网络力量的指挥部,分别是航天系统部和网络系统部。战略支援部队可能会设立或者已经设立了电子/电磁系统部,专门负责电子战部队。这些部门可能隶属于联合参谋部,或者更有可能由战略支援部队的领导层直接领导,这样一来,它们就成为正军级或副军级机构。

  太空和航天任务

  在外界了解的战略支援部队所肩负的任务当中,太空任务是自这支部队创建以来阐释得最为明确的。太空力量被归入新成立的航天系统部。原总装备部负责太空任务的部门成为构成航天系统部的基础,不过这个部门也获得了原总参谋部的一些力量和任务。航天系统部基本上整合了中国军队所有与太空相关的活动,其中包括太空发射、支持、遥测追踪与指挥、情报、监视与侦察。尚不清楚目前由谁来担任航天系统部的负责人,不过很有可能是总装备部负责太空活动的领导干部。

  网络任务

  虽然到目前为止,战略支援部队的网络任务阐释得远不如太空任务明确,不过相关细节和架构也在变得日益清晰。战略支援部队的网络力量看来是归入新成立的网络系统部。

  信息化

  信息化部及其附属单位看来并没有像最初预计的那样转入战略支援部队,目前看来,似乎基本上留在了中央军委。信息化部被重组为信息通信局,隶属于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它过去的研究机构也留在了中央军委,不过移到了装备发展部。

  总结

  到目前为止,中央军委关注的重点是采取广泛行动,先变革规模较大、地位较重要的机构,也就是军方所说的“脖子以上”的改革。这一做法会将改革所带来的混乱降至最少,并有助于让未来无疑会出现的更深入的裁军得到领导层的认可。最终,这成为一个起点,未来的改革可以在此基础上展开。

  当然,仅仅这样还不够。虽然战略支援部队目前所采用的组织架构更好地代表了以领域为中心的作战观点,不过目前仍存在一些低级的不协调现象。要全面贯彻战略支援部队所奉行的基本理念,就需要进行更深入、更艰难的裁军。目前中国军队正在启动“脖子以下”的改革。与之前的变革相比,这一进程可能要实施比之前更深入、更艰难的变革。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