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中秋节,翁伟樑和他的团队本该绷紧神经完成长四乙火箭加注,准备次日发射遥感卫星二十一号,但气象会商的结果是:9月9日很可能下雨,前后四天只有9月8日天气好。
发射临时提前一天的消息传开,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有人开始期待中秋夜庆功,但翁伟樑心里依然有些“七上八下”。
去年12月,长四乙火箭发射中巴资源一号03星失利。“金牌火箭”要打翻身仗的心理压力,让这位火箭总指挥对这次发射异常关注。火箭发射试验队立即启动应急响应,顺利完成了射前准备工作。
今年是长四火箭史上发射密度最高的一年。印有“誓夺7发全胜”的大横幅挂在试验队宿舍楼厅堂,如严师注视学子的目光一般。翁伟樑回忆,“以前‘闲’的时候两年才打一发,现在一年打五、六发是常态”,这种“加码”对他们这种“见过世面”的老航天来说,都是大考验。
8月9日,长四丙火箭成功发射遥感卫星二十号;8月19日,长四乙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二号卫星。算上这次,长四火箭30天内实施了三次发射。
这次发射还有一个特殊意义。1988年9月7日,长四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成为我国第一枚首飞即成功的运载火箭。26年后的此刻,中国航天需要一次成功发射来纪念金牌火箭的“诞生日”。
高压下的忍耐
这枚长四乙火箭8月16日进入发射场,截至发射成功,大部分试验队员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连续参加了两次发射任务,过去的50天的紧凑节奏,让火箭“两总”、设计师们难有闲暇,抽空回去也是泡在上海或北京的会议室里。一次,火箭总设计师樊宏湍一回到上海,就赶赴北京参加会议,折腾到凌晨三点才到招待所。
每执行一次发射任务,试验队就要在发射场待上近一个月。密集的发射计划,意味着不少队员今年将有六七个月离家在外,有人早早就说“下半年没打算回去”。
9月恰逢“航天质量月”,杜绝火箭质量问题这道“死命令”,执行起来更多了些许特殊意义。
发射场总共233项工作项目,把试验队的计划表填得满满当当,他们一遍遍查找质量隐患:重点对发射场使用的74个气路过滤器、400根气路金属软管、171个管接头、4个配气台进行吹除和检查;数据复查中,确认装箭单机174台,复查原始记录文本409套,原始记录表1903页,声像记录1984张;对590个螺纹连接件部位全面实施拧紧力矩量化控制……
繁杂工作的回报是“火箭进场后未发生质量问题,试验队还对本型号及其他型号共25个质量问题开展了举一反三工作。”简简单单一句话,翁伟樑说得急促,夹着一丝压力下的紧张。这状态在一个62岁的老将身上,不多见。
他像是还有些不放心,谈话时也忙着翻阅技术报告,嘴上默念着数据参数。火箭推进剂加注时,指挥室里的樊宏湍也是盯着显示屏,不停地用笔记录着、计算着。
在火箭队伍提炼的团队文化中,第一个词是“坚忍”。失利过后,他们度过了8个月的高压忙碌时光。昔日的常胜之师要“涅槃重生”只靠一两次成功不够,忙碌依然会是接下来工作的主旋律。遥感卫星二十一号高精度入轨后,他们几乎无喘息之机,下一发火箭即将进场。(航天科技网 陈立)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