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现代舰船》,作者是海军史专家陈悦老师)
120年前的今天,1894年7月25日,在黄海北部的丰岛海域,甲午战争第一战——丰岛海战爆发了。虽然此次海战规模远不如后来的大东沟海战,但海战中的诸多或让人击节、或让人不齿的情节和演义,多少年来却一直被人口口相传至今。
1894年7月24日下午,由方伯谦率领的北洋海军“济远”、“广乙”编队正在朝鲜牙山湾外驻泊,保护运载中国陆军的运兵船安全入港装卸人员和物资。为了加快进度,两舰上的小艇也加入了繁忙的转运工作。正当一切都在忙碌进行时,牙山湾口外的南洋湾突然出现了一艘日本军舰,随即转舵而去不见踪影。下午5时30分,先行出动侦察的“威远”舰从仁川返回,从“威远”不同寻常的的高航速上,北洋舰队官兵们嗅到了不祥的气息。
“威远”舰带回了令人震惊的消息:由于韩国政府22日拒绝了日本强令韩国断绝与中国的藩属关系并下照会驱逐在韩中国军队的最后通牒,在韩国开化党人勾结下,23日凌晨日军已攻克汉城并占领王宫,杀害实际掌权者闵妃,扶植傀儡政权。战争实际上已经爆发!同时“威远”舰管带林颖启还从驻泊在仁川的英国舰队得到一个重要情报,即“倭大队兵船明日即来”。
突遭剧变,方伯谦决定不再按计划等待最后一艘运兵船“高升”号的到来,而是带队紧急离开牙山湾,以防被日海军主力舰队攻击。他首先命令战斗力最差的木壳训练舰“威远”于当夜9时15分先行返航回国,而“济远”、“广乙”则等到25日拂晓4时,“广乙”的舰载小艇帮助牙山湾内的驳船将人员物资全部搬运上岸后,再行离开。
1894年7月25日,星期三,中历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廿三,天气晴,气温26摄氏度,微风,清晨5时日出。这一天将是中国海军史上痛苦难忘的日子。
05:30,中国护航军舰最不想见到的事情发生了,“济远”舰桅盘上传来大声报告,了望兵发现西南方向的天边有几缕煤烟。07:00,“济远”、“广乙”到达丰岛附近,即将沿着该岛与公景岛之间的航道驶出南阳湾。
随着编队通过丰岛、公景岛之间的狭窄航道,西南方的目标逐渐清晰起来,一直在努力辨识目标的了望兵确认,前方煤烟下的白色目标就是日本军舰!“一‘吉野’、一‘浪速’、一不知名”,站在飞桥上的方伯谦遂下令,编队进入备战状态。随着旗语的升起,警报顿时传遍二舰,水兵奔上各自的战位,中高级军官按照平时的布署,前往各自分管的部位督率,弹药舱里开始忙碌地向甲板上输送弹药,大小炮位的炮口罩全部被摘去,炮架上的固定锁链一一松开……07:15,“济远”、“广乙”二舰做好了应战准备,一旦受到挑衅,将毫不犹豫地进行还击。
“济远”舰的了望兵没有看错,前方海面上出现的正是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吉野”、“浪速”,而那艘不熟悉的军舰则是日本今年3月刚刚建成的巡洋舰“秋津洲”号。日本联合舰队24日凌晨抵达韩国西海岸后,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遂命令由坪井航三率领的第一游击队前出侦察。
7月25日清晨04:30,几乎在“济远”“广乙”起锚出港的同时,坪井航三在旗舰“吉野”上得到了事先在韩国沿海活动的“八重山”号通报舰关于昨天牙山湾内有中国军舰的情报,他立刻命令编队航速提高到12节,以“吉野”、“秋津洲”、“浪速”的排序直扑南洋湾一带。
在“济远”舰发现危险的一小时之后,06:30,当第一游击队航行至丰岛西南方的长安堆暗沙附近时,“吉野”舰的了望兵才发现丰岛方向有两艘蒸汽船只正在驶出,身份不明。根据之前情报,日军遂认定前方的目标很有可能就是中国军舰。坪井航三当即下令编队航速提高至15节,成纵队战斗队形加速朝目标方向航去,各舰上接连响起了凄厉的“战斗”号声,日本海军等待以久的战斗时刻就要来到了。
此刻,中国海军将要遭遇的,是日本海军精锐中的精锐。
第一游击队的旗舰“吉野”号,英文译名YOSHINO,是1893年刚刚竣工的新锐穹甲巡洋舰。该舰排水量高达4150吨,舰长109.73米,甚至超过了当时中国体形最大的“定远”级铁甲舰,军舰的甲板宽度为14.17米,吃水5.18 米,水线附近纵贯全舰敷设了穹甲甲板,穹甲中央隆起的部位厚1又4分之3英寸,两侧坡面斜向水线下的部分厚度为4.5英寸。“吉野”舰的动力系统非常傲人,采用了2台往复式蒸汽机,配合12座高式燃煤锅炉,可以获得15000匹马力的澎湃动力,驱动2个螺旋桨,航速高达惊人的23节,是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水面军舰。
与创记录的航速同样令人注目的是她强大的武备,“吉野”舰大量装备了当时被中国称为快炮的大口径速射炮。主炮选用4门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生产的6寸(152毫米,下同)40倍口径速射炮,两舷还有8门4.7寸(120毫米,下同)40倍口径速射炮作为副炮,形成了密集的舷侧火力。这些可怖的大口径速射炮均采用了厚度为4.5英寸的后部敞开式炮罩进行防护。
除此之外,“吉野”舰的武备还有密布军舰各处的22门47毫米口径哈乞开斯单管速射炮,5具14英寸(356毫米)鱼雷发射管,以及舰首水下锋利如刃的撞角。另外,“吉野”舰还配备上了刚刚问世不久的专用火炮测距仪,这意味着“吉野”舰的火炮将比其他战舰打得更准,战力倍增。同时具备了快捷的航速和威势的武器,使得“吉野”的威力无与伦比,被誉为当时世界最优秀的巡洋舰。
紧随在“吉野”之后的“秋津洲”舰,英文译名AKITSUSHIMA,是第一艘日本自行建造的穹甲巡洋舰。“秋津洲”原本应该是“松岛”级的第4艘军舰,但是随着前三艘军舰在建造、服役过程中不断暴露出来的设计问题,日本方面毅然决定放弃法式设计,另起英式炉灶,改为建造一艘英式的穹甲巡洋舰。
重新开始设计的“秋津洲”,选型上参考了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为美国海军建造的“巴尔的摩”号巡洋舰,并进行了全面的改良设计,1890年由日本横须贺海军造船厂建造,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完工。新设计的“秋津洲”号,排水量3100吨,舰长91.7米,宽13.14米,吃水5.32米,动力系统为2台水平三胀往复式蒸汽机和4座燃煤锅炉,双轴推进,功率8400匹马力,航速19节,略快于中国的“致远”级巡洋舰。
“秋津洲”的武备配置为日本海军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彻底抛弃了大口径火炮的思路,而开始全部采用速射炮,这一点对于日本海军之后选购“吉野”舰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根据原设计,“秋津洲”舰计划装备10门阿姆斯特朗4.7寸40倍口径速射炮,后来担心火力过于单薄,而将其中4门改换成了阿姆斯特朗6寸40倍口径速射炮,分别安装在首尾楼末端的耳台内,与“吉野”的主炮布置法略似。此外还有8门47毫米口径哈乞开斯单管速射炮和4具14英寸鱼雷发射管。“秋津洲”舰的防护也与“吉野”相似,全舰10门大口径速射炮,都由厚4.5英寸的后部敞开式炮罩进行防护,位于水线附近的穹甲甲板厚度则为3英寸。
从问世后的服役情况来看,“秋津洲”尽管存在着航海性能不佳的缺点,但作为日本国内自行建造的军舰,能够达到如此水准,已经足够令大海彼岸的中国为之汗颜。日本政府对本国工业的大力支持,最终取得了后来惊人的成就,而中国的福建船政则在内外交困中,最终归于没落。
紧随在“吉野”、“秋津洲”2艘新式穹甲巡洋舰之后,由东乡平八郎担任舰长的“浪速”号,恰好是日本海军拥有的第一艘穹甲巡洋舰,英文译名NANIWA。“浪速”舰在设计上很大程度参考了智利海军“埃斯美拉达”号穹甲巡洋舰,可以视作是其的改进型,而“埃斯美拉达”的最初参考母型则是中国的“超勇”级撞击巡洋舰。
“浪速”舰的体量与“秋津洲”舰相近,排水量为3650吨,舰长91.4米,宽14米,吃水较深,为6.1米。动力系统采用2台水平往复式蒸汽机,和6座燃煤锅炉,功率7604匹马力,航速18节。
“浪速”舰的主炮选用了2门克虏伯公司生产的260毫米35倍口径大炮,与中国军舰“平远”装备的为同一型号。除了首尾的主炮, “浪速”两舷共安装有6门150毫米35倍口径克虏伯炮,与中国军舰“定远”、“济远”等装备的为同一型号。另外,“浪速”舰还装备了2门57毫米诺典非尔德单管机关炮、10门诺典非尔德四管机关炮、4门10管格林炮,以及4具14英寸鱼雷发射管。
由于采用了特殊的穹甲防护设计,拥有密集的舷侧火力,以及当时罕见的18节高航速,“浪速”在竣工时也曾一度被誉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巡洋舰。
相对3艘同出阿姆斯特朗门下,如狼似虎的日本军舰,2艘中国巡洋舰无论在外形尺寸,还是先进程度上,都显得过于弱小。编队中实力最强的领队舰“济远”,是10余年前在德国诞生的老式穹甲巡洋舰,排水量仅有2300吨,舰长71.93米,宽10.36米,吃水5.1米,新造时测得航速16.5节,此时显然更慢。低于水线的厚度为4寸的穹甲显露出设计上带有的试验品特性,而舰上的大口径火炮仅有安装在首尾的2门210毫米、1门150毫米克虏伯旧式架退炮,这些火炮的射速远不能和日舰的管退速射炮相比。另有4门金陵机器局造舢板炮,2门47毫米口径哈乞开斯单管速射炮,9门37毫米口径哈乞开斯单管速射炮,以及4具鱼雷发射管。尽管“济远”是德国造船工业第一艘穹甲巡洋舰,诞生时受到各国瞩目,但是试验舰的身份,让她摆脱不了急速被新技术淘汰的命运,此刻她显然无法和第一游击队的任何一艘日本军舰相比拟。
跟随在“济远”之后是一艘更弱小的巡洋舰“广乙”,这艘舰是战前广东水师派出北上支援的国产军舰,排水量只有1000 吨,航速和“济远”相同,武器装备仅有3门120毫米40倍口径的江南制造局造速射炮、4门37毫米口径哈乞开斯5管速射炮,以及分别安装于舰首和甲板上的4具14英寸鱼雷发射管。这2艘显得弱势无助的中国军舰,将在强敌面前接受历史无情的考验。
(未完待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