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拼弯的刺刀”见证的战斗文化

2013年05月03日 03:30  解放军报 
一把“拼弯的刺刀”见证的战斗文化

“红色尖刀连”列阵向先辈致敬

一把“拼弯的刺刀”见证的战斗文化

连史馆陈列的“拼弯的刺刀”

  走进被国防部命名为“红色尖刀连”的南京军区某旅二连连史馆,仿佛听到一支“战斗进行曲”。该连战争年代曾辗转大半个中国,参加110余次战役战斗,在枪林弹雨中成长为攻坚克难的“刀尖子”。而醒目地陈列在连史馆大厅里那把前辈留下的“拼弯的刺刀”,就成了这支“战斗进行曲”里最壮美的“音符”。

  1946年10月,解放战争中胶东保卫战的象山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官兵们子弹打完了,就用刺刀捅、枪托砸;枪托砸烂了,就用石头扔,硬是坚守阵地3天4夜,打退敌人多次冲锋,最后全连只剩下7人。战后,那把“拼弯的刺刀”就从幸存的勇士们的手中传了下来,成了一茬茬连队官兵引以为豪的“传家宝”。

  追寻着连队的战斗足迹,记者在旅政工网“尖刀”论坛浏览留言时发现,在官兵们心中,那把“拼弯的刺刀”已经成了他们的精神“图腾”,激发战斗精神的动力源泉。

  2006年9月,时任二排长的牛延坤参加军区“猎人”集训。出发前,连队按惯例为牛延坤举行了“唱战斗歌曲,赠战斗格言”的欢送仪式。一曲唱罢,连队战友把一张印有“拼弯的刺刀”的报纸塞进他的背囊,并赠他“刺刀不拼弯,决不下火线!”的战斗格言。集训时,牛排长不负众望,一路过关斩将,夺得干部组第一名,获得“优秀猎人”称号。

  同样,每次受领重大任务,连队都会组织官兵来到连史馆宣誓,重温一遍“拼弯的刺刀”故事。

  2007年7月,连队在连史馆举行誓师动员大会后,奔赴军区组织的实兵自主对抗演习场。演习中,官兵们个个成了“拼命三郎”。时任“尖刀班”班长的罗其保,脚掌上的大拇指长了一个很大的脓包,磨破后露出了鲜红的血肉。连队安排他留守,他断然拒绝,简单包扎后,他忍着剧痛带领“尖刀班”连续奔袭15公里,从荆棘丛生的崖壁攀岩而上,把“敌”后方指挥所来了个“一窝端”。

  如今,连队官兵自己动手,制作了“拼弯的刺刀”小模型、小卡片和画册影集。新兵入伍、新干部报到,这些“拼弯的刺刀”的纪念品,成了激励新战友的最好礼物。与此同时,连队组织的“尖刀”书画展、“尖刀”晚会、“尖刀杯”主题演讲等系列文化活动,也已成了官兵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大餐。

  2011年5月,旅里组织建制连比武,赛制采用积分制。“红色尖刀连”一路赛来锐不可当,在射击、5公里越野等12个传统科目比武中成绩遥遥领先于众多对手,即使余下的5个信息化比武科目成绩弱一些,该连也能稳夺冠军。但是,二连没有自降“刀尖子”的标准,时任连队指导员的陈鑫带着党员突击队在连史馆前贴上挑战书,大家在书写的“宁可让刺刀拼弯在战场,也不能生锈在营房”的豪言下按上鲜红的手印。结果,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下,全连官兵又气势如虹地在信息化比武科目中夺得3个第一、两个第二,拿下个硬邦邦的冠军。

  去年,旅里组织“磨尖子”专业骨干集训,连队本着锻炼新人的目的,选派3名“90后”义务兵参加。连长吴荔君两次到集训队探望,没有给他们做长篇大论的思想动员,而是和他们一起观看连队官兵精心制作的“尖刀魂”微电影、Flash动画。生动活泼的画面,激昂铿锵的音乐,让3名参赛战士热涌心头。在高手云集的集训队,他们始终士气高昂,在集训结业考核中夺得团体第一。

  今年初,“红色尖刀连”与驻地电视台共同举办了一台广场晚会,战士们自编自导的“尖刀颂”舞台剧,把“微电影”“电子乐器”等时尚元素融入进去,让现场观众大呼过瘾,不少前来观看晚会的驻地大学生围住连队战士要求签名留念。

  近10年来,“红色尖刀连”涌现出“全军优秀班长”罗其保、军区“优秀猎人”牛延坤、军区“东线尖兵”陈鑫等一批先进典型,连队年年被军区、集团军评为“基层建设标兵连”“军事训练一级连”,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本文照片何海诺摄)

  ■余金虎 本报特约记者 程永亮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