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机载大口径航炮的历史轨迹(组图)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 10:29 《国际展望》杂志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声明:本文为《国际展望》杂志供《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蓝天重炮手--探索机载大口径航炮的历史轨迹
37毫米以上口径的航炮从来没有作为机载武器大范围的流行过,尽管一直以来人们都 尽管大口径航炮没有成为机载武器的主流,但它至少代表了人们在导弹和精确制导武器出现前在航空前沿领域的一种有益探索,本文将带大家从上世纪20年代的法国开始,浏览近百年的大口径航炮的发展历程。 ⊙ 早期的尝试 最早被用作记载武器使用的大口径航炮是法国法国哈奇开斯37毫米/47毫米火炮。37毫米炮生产数量十分巨大,主要包括长管型和短管型。数百架法国空军飞机在一战期间装备了由这种火炮改进而来的37毫米大口径航炮,主要是单发的布雷盖-5和瓦赞-5,其中瓦赞-5是1915年服役的双翼单发轻型轰炸机,除了安装1门37毫米航炮外,还可携带60公斤炸弹。由于哈奇开斯37毫米航炮采用手动装填,因此射速极低,在相对位置瞬息万变的空战中几乎完全没有用,法国空军无奈之下将其用于对地攻击。法国人在一战期间发现了机载大口径火炮的新用途:反潜。一战期间的飞机一般速度比较缓慢,反潜方式主要是俯冲投弹攻击,因此被追踪的潜艇来得及在飞机俯冲投弹前迅速下潜,脱离其攻击范围。如果在反潜机上装备大口径航炮,则载机即可拥有直瞄打击火力,大大扩展了飞机的攻击距离。法国人迅速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其顶峰是“远洋水上飞机”(high seas flying boat),这种大型水上飞机拥有4名机组成员,最大留空时间可达8小时,机上装备2挺机枪,120公斤炸弹和一门75毫米航炮(携弹量30发)。该型飞机最终停留在原型机阶段,并未进入空军服役,但法国空军显然没有完全放弃大口径航炮反潜的思想,1920-1922年间,这架安装了75毫米炮的Tellier T.7飞机作为75毫米航炮的测试平台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同一时期,英国方面也对大口径武器用于航空领域产生了兴趣,皇家空军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实验。大口径航炮主要用来攻击防空气球和飞艇,偶尔也被用于对地攻击。英国皇家空军使用的大口径航炮主要是维克斯公司研制的维克斯1.5磅和1磅炮;1.59英寸维克斯克劳福德炮(因为其发射燃烧弹弹拖着燃烧轨迹而被称为火箭炮——Rocket Gun)和维克斯1英寸炮。由马克沁机枪放大而成的一磅自动炮十分成功,但装备数量稀少,因为其后座力过大,会对载机机体造成严重损坏。与维克斯公司一起,考文垂炮兵厂也研制了相当数量的大口径航炮,其数量甚至比维克斯公司还多。其中最成功的设计当属37毫米1磅“母牛炮”(COW gun)。与同口径航炮相比,它的重量非常轻,全自动发射,弹道性能优秀。遗憾的是它的体积依然过于庞大,影响了它的实用性。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几种大型飞机进行过搭载实验,英国航空部门还专门设计过几型搭载这种37毫米炮的战斗机,但皇家空军没有采纳任何一种设计,因此,“母牛炮”主要还是作为地面防空炮使用。 克里兰德·戴维斯设计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戴维斯大口径航炮,这些方案结构简单,采用了反后座原理,其炮身简单到几乎就是一段前后开口的钢管。火炮发射时产生的后坐力被向后喷射的部分火药抵消了。戴维斯航炮共有3个型号量产,分别是2磅、6磅和12磅炮,作为攻击德国巨大的齐柏林飞艇的机载武器服役,但不久就被英国皇家空军从装备序列表里除名,因为它巨大的后射焰对当时机体结构脆弱的飞机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第一种真正为使用大口径火炮设计的飞机是英国海军1000型(TYPE 1000),通常被称为AD-1型。出于对德国舰队实力的忧虑,英国皇家海军计划发展三种反舰飞机——轰炸机、携带450毫米轻型鱼雷的鱼雷轰炸机和装备戴维斯12磅无后坐力炮的攻击机。其中攻击机被要求可在安全距离外使用呈抛物线弹道发射的炮弹攻击小型舰艇。AD-1这种巨型水上飞机于1915年开始设计,1916年夏完成并进行了首飞。由于戴维斯12磅炮的巨大后射焰,军方决定换成传统型的12磅海军炮,安装在AD-1的机鼻上,射角为+49到-38度。但最终这一计划随着一战的结束无疾而终。 无后座力航炮在苏联 采用了无后座力原理的戴维斯炮启发了以B·S·斯特奇金(Stechkin)和L·V·库尔奇耶夫斯基(Kurchyevskii)为代表的苏联武器设计师,他们研制出了一系列无后座力炮。从1930-1936年,库尔奇耶夫斯基在他自己被大清洗之前设计出一系列大口径无后座力航炮,并且安装到了实验型飞机甚至量产的战斗机上。但他的设计也同样受到后射焰的严重困扰,以至于不得不把火炮挪到机翼上,或者将炮管极度拉长,使炮尾突出于尾翼,防止巨大的后射焰伤害机体。 真正接近于成功的设计是Z计划,也被称为TsKB-7,它是一种由格里格洛维奇(Grigorovich)设计的小型下单翼战斗机。一架I-5双翼机被用做性能测试,每侧机翼下各挂一门76.2毫米DPR无后座力炮,机身上安装1挺用于校射的7.62毫米PV-1机枪。最后这型飞机生产了约50架,编号为I-Z,生产数量如此之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DPR炮只能单发射击,不符合苏联空军的要求。格里格洛维奇随后对I-Z进行改进设计出了IP-1,其翼梢上安装了两门APK-4航炮,每门炮可携带5发炮弹。尽管IP-1进入了量产阶段,但无后座力炮并没有被采用,而是换成了常规发射原理的ShVAK 20毫米机炮。格里格洛维奇后来又研制出带4门APK-11 40毫米航炮的IP-4飞机,但只停留在实验阶段。 同时图波列夫设计局也在进行无后座力大口径航炮的研制工作。ANT-23是一种很有创意和潜力的设计:两个发动机一推一拉分别安装在机身前后的发动机舱内,而APK-4型炮长长的炮身干脆直接做成了飞机的双尾梁。这样新奇的设计无疑满足了飞机的气动要求,但炮管做尾梁会导致一旦它被击中,ANT-23几乎就不可能安全着陆,因为炮管膛炸会毁掉飞机的整个尾翼部分。因此,ANT-23方案最终被放弃。改进型的ANT-29是一架回归传统的双发飞机,机身上1门102毫米DRP炮或者两门APK-8航炮。另一种类似的设计是ANT-46,在两翼下各挂一门APK-11,显然,其最终设计目标是安装100毫米口径的APK-100炮。但是随着图波列夫被捕,库尔奇耶夫斯基在肃反中“失踪”,苏联在军用飞机上安装大口径无后座力航炮的努力停滞下来。 ⊙ 二战中的发展 坦克开罐器 在经过了两次大战间约20年的“冰河期”后,各国对大口径航炮的兴趣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重新被点燃。二战初期,德国装甲部队的所向披靡使得盟国空军希望得到专用的航空反坦克武器和专用反坦克飞机,因为轰炸机不能实现精确攻击。而且飞机在攻击装甲目标时,开火距离通常很近,所以大口径航炮相对低的射速仍可接受。尽管在需求上不存在问题,但技术瓶颈仍然使大口径航炮的发展显得步履维艰。坦克防护力的发展使得只要直接命中的炮弹才能对其造成伤害,而要航炮达到如此高的命中率有相当难度,装甲较薄或者没有装甲的“软皮车”以及马拉炮兵显然是更容易摧毁的目标,但用大口径航炮来对付它们显得太过浪费。 苏联人同样是对地攻击的强力支持者,伊柳欣设法说服了政治局,使他们相信苏联也需要有厚重装甲的现代化对地攻击机。苏联的第一种新型对地攻击机是著名的伊尔-2,它于1939年完成首飞。总装甲重达990公斤的伊尔-2成了德国地面部队的噩梦,尽管它的机动性不佳易遭战斗机拦截,但厚装甲保护了它免受地面轻武器的伤害。在斯大林的亲自过问下,战争期间伊尔-2总共生产了惊人的36000架!伊尔-2是人类航空史生产数量最大的飞机之一,高产量是为了弥补其在战斗中同样高的惊人的损耗。伊尔-2并未使用大口径航炮,而是高速小口径机炮,最初是20毫米ShVAK,随后换装了威力更大的23毫米VYa航炮,它可以发射更大更高速的炮弹。1943年夏季少数伊尔-2换装了37毫米NS-37炮,因为苏联认为德国装甲部队装备的坦克的顶部和后部装甲比较薄弱,23毫米航炮已经足够应付。之后45毫米,甚至57毫米口径的航炮相继开发出来。雅克-9K就有1门可以从桨毂中间发射的45毫米反坦克航炮。 苏霍伊设计局的方案也值得一提。P·O·苏霍伊(P.O. Sukhoi)首先设计出苏-6在与伊尔-2的竞争中失败,但这并未使苏霍伊气垒,他在1942年设计出长航程的双发强击机苏-8,作为对近程的伊尔-2机群的补充。苏-8是一种带有重装甲座舱的火力强大的飞机,可装备4门37毫米11P-37航炮或者2门45毫米OKB-16航炮(使用弹夹装填),4挺7.62毫米校射机枪安装在翼下。苏-8本有机会成为二战期间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齐射火力的飞机,但它最后终止在原型机阶段,并未量产,原因很简单——战争已经胜利在望,苏联空军已经不需要这种远程强击机了。苏-8的概念给了图波列夫灵感,图-2的第二架原型机图-2Sh装备一门75毫米炮,第三架则装备两门ShVAk20毫米机炮,两门37毫米NS-37机炮和两门45毫米NS-45机炮。这些飞机并未投产。 正如苏联开发伊尔-2的初衷是为了阻止强大的德国装甲部队,德国人也为了应付T-34的洪流而开发自己的反坦克飞机。德国也将希望寄托在高速机炮上,但他们的口径一上来就比苏联的来得大,使用最广泛的大口径航炮是37毫米的BK-3.7,它是由陆军的Flak-18型37毫米防空炮发展而来的。德国空军二战时期主要的反坦克攻击机型号有两种,首先是两翼下各挂一门BK-3.7航炮(每门备弹6发)的Ju-87G。尽管飞机本身设计已显落伍,性能并不出色,但BK-3.7航炮在战斗中被证明是对付苏联坦克的有效武器;另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攻击机是Hs-129。由于使用两台缴获的法国Gnome-Rhone 14M4/5水冷发动机,Hs-129的动力明显不足。Hs-129机身两侧安装有MG-17和MG-151/20机炮各1门,真正用于反坦克的是机腹下吊挂的1门大口径航炮——Mk-101/103或BK-3.7。为了对付装甲日益加厚的苏联坦克,德国人实验过在Hs-129上安装威力惊人的75毫米口径BK-7.5航炮。同样也是75毫米口径的KwK-39和PAK-40也曾被安装在Ju-88P上,但它们的体积、重量和巨大的膛口焰是双发Ju-88P所不能承受的。因此,在Ju-88P1后的型号上,航炮的选择重新回到了BK-3.7或者由PAK-38发展而来的50毫米BK-5炮。 英国皇家空军和美国陆军航空队并没有类似伊尔-2这样的专职反坦克攻击机,他们更多的是使用战斗轰炸机。尽管与伊尔-2相比,这些战斗轰炸机装甲薄,易受地面轻武器的攻击,但它们普遍在速度、航程和机动性方面更好,能够有效对抗敌方战斗机的拦截。战斗轰炸机也能装备大口径航炮,英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尝试。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英国皇家空军的空战研究得出结论:单发两磅重的炮弹就可以使绝大部分的飞机严重毁坏。这一指导思想导致了1938年的维克斯S型40毫米航炮的产生。二战开始后,为对付德军坦克,英国专门为S型航炮开发了特殊的炮弹:能在400码外击穿2英寸(50毫米)装甲板的穿甲弹(虽然通常的攻击距离是150码),之后于1942开发的3磅炮弹使穿甲厚度提高了9%。 1941年夏,维克斯S型航炮被安装在一架英俊战士(Beautifighter)上(另有资料说是一架英国皇家空军的野马),完成了空中火力试验。之后,2门各有15发弹仓的S型航炮装在了霍克飓风MKIID的两翼下,另有2挺勃朗宁7.62毫米校射机枪。装备这种飓风式战斗机的第6飞行中队参加了在1942年5月至1943年5月的北非战役,1943年11月这种飞机也被用在远东战场。这些航炮被证明是十分可靠且精确的,甚至超过了之后取代他们的火箭弹。但这些没有厚重装甲保护的飞机极易受地面炮火的攻击(被高射炮击落39架),同时他们也不能与敌人的战斗机抗衡。而且英国皇家空军认为其武器已经不能有效攻击新型的虎式坦克了,因此在回到欧洲战场后飓风MKIID即被抛弃。但即使如此,第6飞行中队仍击中了144辆坦克(其中摧毁47辆)和177辆其他车辆。 [1] [2] [3] [4] [5] [6] [7] [8] [9] [10] 相关专题:《国际展望》网络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