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特写:走近电视巨制《八路军》(附图)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4月15日 07:06 解放军报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60年前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一次彻底胜利,它改变了百年来中国任人欺凌宰割的历史,雪洗了中华民族的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为了纪念这段伟大的历史,中央电视台、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山西广播电视台联合拍摄了25集电视连续剧《八路军》。该剧从去年2月份开始剧本创作,去年10月下旬分两个摄制组赴外景地拍摄,今年3月底拍摄完毕,目前已进入紧张的后期制作阶段,预计8月份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近日,笔者走进剧组,了解到许多有关《八路军》诞生的故事。 豪华阵容演绎厚重历史 电视剧《八路军》是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重点展映、展播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为了将其拍摄成继《长征》、《延安颂》之后又一部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作品,4家合拍单位先后4次邀请有关专家和学者,就创作的指导思想、历史定位、艺术风格、框架结构及发展脉络进行专题研讨,并形成了以王朝柱为总编辑,孟冰、王元平为编剧,宋业民、董亚春为导演的阵容强大的创作班子,确立了由八一厂导演、摄影、美术、烟火等为创作骨干和以王伍福、卢奇为主要演员的群星璀璨的拍摄队伍。 电视剧《八路军》作为一部表现全民族团结一心、抗战救国的历史性作品,不仅题材重大,而且事件众多。在创作中,他们在泼墨叙述“七七”卢沟桥事变、国内最初掀起抗战高潮、西安事变逼蒋抗日、国共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军无条件宣布投降等重大事件的同时,用细腻的手法全景式、全方位地反映了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建立功勋这个大主题。 在故事结构上,该剧用几个大的战役来串联全篇,除了塑造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贺龙、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聂荣臻、罗荣桓、林彪、陈庚、杨勇等历史人物外,还合理虚构了参加过长征的宣传员赵栓柱、农村小伙子王铁锤、村妇冯玉兰和华侨的女儿刘茜茜几个小人物,作为人民群众各个阶层的抗战代表,贯穿全剧。详略得当的结构、错综分明的层次、穿插有序的人物,使该剧主题更加鲜明集中,情节更加真实感人。 精彩细节刻画战场风云 在电视剧《八路军》中,设计的大大小小几十场战斗堪称一大亮点,其中比较大的有平型关战役、雁门关战斗、神头岭战斗、响堂铺战斗和百团大战等。为了将这些战斗表现得气势恢宏、富有特色,摄制组紧紧抓住电视剧饱满、灵巧、丰富等基本元素,充分发挥艺术创造力,通过具体细节来展现每一场战斗、虚拟每一个战场。 平型关大捷,作为抗战以来八路军打的第一个大的战役,战斗异常残酷,战场规模宏大,双方伤亡很大。在展现这一战役时,电视剧精心设计了敌我拼刺刀、八路军战士用大刀砍鬼子等细节,着重突出了战场的惨烈。剧作还别出心裁地在徒手格斗中穿插了一些优美的动作,使之散发出舞蹈的韵律来。此外,“马上摔”、“火烧人”、“人往高处吊”等高难度动作的设计,都使观众在审美中感受到强大的震撼力。 神头岭战斗一场的情节设计就很唯美。一位放羊的老大爷将日军全部带入了伏击圈,战斗打响后,羊群被炸飞了,老大爷也倒在了血泊中。一只小羊羔从老人肥大的破皮袄里钻出来,被眼前这满目疮痍、血肉横飞的战场惊吓得“咩咩”地叫个不停。战斗平息后,摄制人员把镜头从侥幸活下来的小羊羔和地上的堆堆尸骨,摇向远方的连绵群山,接着,屏幕上回荡起老大爷放羊时唱的山歌。 人物塑造展示鲜明个性 电视剧《八路军》在人物塑造上,力求将其与战场融为一体,透过战争的大环境、大氛围来展示人物的鲜明个性。该剧以工笔画的手法刻画了不同性格的八路军指挥员形象,如憨厚朴实的朱德、倔强耿直的彭德怀、果断干练的左权、随和亲切的贺龙等等。对国民党的重要将领的刻画,该剧也是入木三分。如,阎锡山以自我为中心,“天上下雨就打雨伞,太阳出来就打凉伞”,左右逢源,变化无常;卫立煌倾向与共产党“合作”,又时时充满防共之心。 该剧特别塑造的几个小人物,也是血肉丰满,活灵活现。冯玉兰被八路军从日军手里救下来后加入了部队,在一次护送起义伪军去解放区路上,被追上来的日军包围,英勇牺牲。小伙子王铁锤为了保护老乡,把攻入太行山区兵工厂的日军引到了自己埋藏手榴弹的地方,与敌人同归于尽。张黑白陪左权在回指挥部途中与假扮八路军的日军先遣队相遇,为掩护左权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剧中颇为出彩的还有创作人员灵机一动塑造出的一个“神枪手”形象。朱德在战斗中遇险,左权带人解围,并挑选一名神枪手保护朱德的安全。然而朱德突围后,左权又被从后面包抄的日军逼到悬崖上。万分危急之时,神枪手出现了。只见他闪电般地拔出双枪,身子腾空而起,上下翻飞,左右开弓,十几个日军瞬间被消灭,及时救下了左权。这些镜头虽不多,却形象地展现了八路军战士的“勇”和“神”,为该剧增色不少。 用太行精神拍摄太行英雄 电视剧《八路军》的主要外景地集中在河北怀来县的天漠、沙城、卧牛山一带,地形复杂、人烟稀少,历时5个月的拍摄又正值冬季和初春,室外气温经常在零下20多摄氏度,拍摄的艰苦程度可想而知。在天漠拍摄时,那里经常刮起五六级大风,搞得大家每天都是灰头土脸、蓬头垢面的,以至于有人竟将武戏组导演董亚春、制片主任辛崇斌认成了当地的村长和村支书,弄得两人哭笑不得。今年3月初,当地又刮起了七八级大风,满天飞沙,吹得人们睁不开眼睛,连山坡上手腕粗的树都被连根拔起。但是,即便是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里,摄制组成员们也没有丝毫懈怠,辛苦耕耘在艺术的“责任田”里。 参加拍摄的演员,有的还经历了“洗冰水澡”和“吃沙石米”的“特殊待遇”。今年3月初,山西黎城虽然已是初春,但当地的气温依然很低。为了一个镜头,几个演员穿着棉衣躺在冰冷的河水里,拍完后脸和嘴都冻青了,哆哆嗦嗦地说不出话来。拍摄齐会村一战时,为了表现躲在交通沟里日军的饥饿和狼狈样,饰演日军的演员抓起撒在地上的生大米,大把大把地往嘴里塞,他们到位的表演感动了当地的群众,都说从演员的执著劲里又感受到久违的“太行精神”。(来源:解放军报第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