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中的刺客:日军伊江岛单机鱼雷攻击战(图)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12月29日 09:24 《国际展望》杂志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声明:本文为《国际展望》杂志供《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增兵冲绳海域 1945年3月23日,美国海军第58特混舰队开始对冲绳岛实施猛烈轰炸和炮击,冲绳登陆 海军攻击第704飞行队在日本海军航空兵中是一支历史悠久的老牌部队,它早在3月13日就奉命编入了新成立的海军第706航空队,增援冲绳作战。然而该部并没有立即转场到新基地,3月25日,该部丸山荣特务中尉仍率8架飞机执行了最后一次对硫磺岛的攻击任务。直到3月29日,攻击第704飞行队第一批飞机,由第1中队长板村肇特务大尉带队的9架一式陆攻从东京附近的木更津基地转场到了九州的宇佐基地。4月5日,第二批飞机11架一式陆攻,由第2中队长石堂三树夫大尉带队飞抵宇佐基地。 当时,攻击第704飞行队装备的是一式陆攻24甲型(G4M2A)。该机是在22型(G4M2)基础上改进而成的,飞机体长19.97米,翼展24.88米,高4.9米,主翼面积78.125平方米,自重8吨,全重12.5吨。机翼安装2台输出功率1850马力,空冷星型14气缸的火星25型发动机(安装有水和甲醇喷射装置,用于增大输出功率),测试的最大速度达到了243节(450公里/小时,5175米高度),巡航速度为170节(315公里/小时,4000米高度)。该机能携带6940升航空燃料和340升滑油,正常续航距离1350海里(2500公里)。在飞机上炮塔、机体两侧和尾部各安装1门20毫米机炮,机首部位还有2挺7.7毫米机枪,用于自卫。 通常该型飞机中实际使用160-170节的巡航速度,但是第704飞行队的原次郎少尉在训练中挑战飞机的极限性能,使得正常巡航速度达到了220节(407公里/小时),而水和甲醇增压剂喷射后,在3分钟内能维持250节(463公里/小时)的高速度。 ⊙ 决定攻击 4月1日愚人节那天,美军大部队正式在冲绳岛登陆,到4日美军两个陆战师横跨整个岛屿到达东海岸的中城湾,占领冲绳岛中部地区,将日军防线一分为二。随后美军于9日在嘉手纳以南与日军地面部队陷入苦战。这时,编有战列舰的美军火炮支援舰队集中在了嘉手纳附近海面。为了支援陆军作战,4月12日日军正式下达“菊水二号”作战计划,进行反击,而攻击第704飞行队也接到了在黄昏时分利用夜色掩护对嘉手纳海域美军战列舰实施鱼雷攻击的命令。考察了飞机状况后,该部决定出动6架飞机,由第2中队中队长石堂大尉带队实施。 12日正午刚过,正在做出击准备的第2中队第2小队突然接到命令,计划有所改变。他们不再需要去嘉手纳海域,而是去冲绳西北的伊江岛海域,然而任务性质还是一样,在黄昏时分利用夜色掩护对战列舰实施鱼雷攻击。 原来,在4月10日早晨,位于残波岬的日军了望哨发现一艘战列舰停泊在伊江岛以南的泊地里,于是立即向冲绳方面根据地队司令部汇报。接报后,日军分析认为这艘战列舰的停泊位置对计划中12日晚的反击威胁极大,可直接射击陆军部队的战线,因此联合舰队参谋兼冲绳方面根据地队参谋棚町整大佐自11日起,再三要求第7基地航空部队(第3航空舰队)司令部抽调飞机对这艘战列舰实施攻击,至少也要迫使其转移停泊位置。12日,他的请求获得上级批准,所以第2小队的2架飞机就更改了攻击目标。 此外,根据所面对敌人力量的不同,石堂的主力采取单机各自攻击的方式,以分散敌方的注意力和防御兵力;而第2小队的飞机则采取编队攻击的方式,以保证攻击的质量。 ⊙ 攻击队出发 12日16时45分,第2中队的攻击队正式出发。实际出动的是5架(在作者收集的资料中,未发现对第6架何以没有出动的解释),嘉手纳攻击队3架,伊江岛攻击队2架。前者先出发,石堂大尉第一架,随后两架依次起飞。5分钟后,3架飞机都离开了地面。紧接着,伊江岛攻击队也出发了,起飞也同样花了5分钟时间。 伊江岛攻击队的2架飞机分别由第2中队第2小队长菊岛中尉和原少尉指挥。两人都毕业于飞行预备学校第13期,而菊岛于1945年2月20日晋升中尉,所以本来无论按照军衔还是职务都应该由他出任长机,带队行动,但是实际出发的时候是由原少尉的座机担任1号长机,而菊岛中尉座机为2号机(具体原因同样不详)。 伊江岛攻击队的飞机在云层下以200节的巡航速度飞行(由此看来,掌握了220节高速巡航技术的只有原少尉),两机一前一后。他们右转横穿锦江湾上空,然后在野间岬海域大转弯,机首对着冲绳方向飞去。当天为农历二十九日,没有月亮,因此夜幕降临后海面没有足够用于观察的光线。而那霸地区的日落时间为18时43分,伊江岛的日落时间为18时26分,也就是说日本飞机在抵达目标海域后根本没有偷袭的机会。但是实际上在日落后,有一段时间太阳的余光将残留在海空之间。这段时间的长短受天空西侧云的状态和高度的影响,一般在30到50分钟之间。在这期间,从东向西进入海域的飞机可以看清楚余光衬托下的西侧军舰的身影,而西侧的军舰则无法看清楚东方昏暗天幕掩护的飞机,所以非常清楚当地海空情况的日军攻击队就是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对盟军舰队实施攻击。 19时05分,2架飞机抵达了冲绳岛最北端的伊平屋岛水域。就在这时,他们突然与巡逻的美军P-61黑寡妇夜间战斗机遭遇。领头的原机立即钻入了200米高度,厚度500-600米的低层云中躲避。随后,他开始降低高度,准备以50米的高度接近目标。在大约下降了120米后,原驾机到达低层云的低部。也许是P-61的雷达没发现他们,而美国飞行员过于依赖雷达,根本没有目视搜索,他躲过了这一劫。就在飞机冲出云层的一瞬间,原少尉看见3点钟方向的下方有巨大的闪光,起初还以为是自己座机的腹部遭到了攻击。但是后来,他很快发现菊岛中尉的飞机并没有跟上来,于是他判断刚才的闪光来自菊岛的飞机,估计是钻出云层时被水面舰艇发现而击落了(为什么没有判断是P-61?难道是因为菊岛机消失时的高度过低?此点不详。事后,菊岛飞机的战损被确认,并按照日本军队的惯例,菊岛由中尉自动晋升大尉)。现在,只剩下了他的一架飞机,攻击任务也完全落在了他的机组身上。原少尉决定,继续执行任务。 ⊙ 鱼雷攻击 19时10分,原少尉单机抵达伊江岛北方,当时飞行高度50米,速度220节(407千米/小时)。这个速度正是他引以自豪的训练成果(现在没有菊岛的拖累,他可以充分发挥训练成果了)。此时,他根据地图上出发前记录的情报,目标战列舰停泊在伊江岛西南5海里的地方。为了避开盟军的对空雷达,达成奇袭的效果,原少尉决定以超低空贴地的方式飞越伊江岛上的山头,然后沿山坡降低高度,进入目标区域,实施攻击。虽然在飞机内配备的海图上,山头的标高为150米,但是实际上它的高度超过了170米,因此原少尉选取190米的飞越高度。同时,他选定进入鱼雷攻击航路的速度为200节,经过计算,以220节开始爬升,再俯冲加速至200节,翻越山岭时的切线速度为140节。由于第704攻击队原定就是负责攻击舰队的,原少尉在此前一直接受的都是鱼雷攻舰的练习,因此对于行动他有相当的自信。尽管如此,实际飞越山脊时,机组依旧十分紧张,因为飞机机腹距离山头实在是太接近了。最后,凭借多日训练的经验,机组操纵这架一式陆攻成功翻越过了山脊,然后迅速俯冲增速,很快就到达了鱼雷攻击点,并在昏暗的天际余光下(天象果然如日军预料的那样)找到了自己要攻击的目标——一艘巨大的战列舰。 此时停泊在该位置的那艘战列舰完全没有察觉到有危险逼近,也许根本就没意识到日军的飞机会在这个时候以这样的方式出现,防空雷达没有任何警报,对空了望哨也根本看不清楚东方黑暗的天幕里有什么东西,所以军舰上一片沉寂。军舰附近有一艘大型的高级人员乘坐的机动艇从西面舰首附近驶出,向南航行,而舰体中部小艇吊竿正在运作,回收小艇。 19时12分,原机逼近到大约2000米的距离,然后顺利地投下了鱼雷。在飞机突然一轻,机首微抬的时候,原立即操纵机体向右转,并且疾速爬高。投雷的那一刻,原少尉透过舷窗看见那艘正在回收的小艇掉落海里(事后判断为人员面对空中突袭,惊慌失措导致)。接着,在脱离时他又看见被攻击战列舰的中部舷侧海面上升起一股高大的水柱。在整个攻击的过程中,他的飞机都没有遭到任何防空火炮的干扰和反击,只有当水柱升到顶点,开始落回海面之后,战列舰上才有零星的对空火力漫无目的地开火,象是在给他的飞机送行。此时,原少尉机已经掉头向西,消失在西面天空无边的夜色里。返航过程十分顺利,没有遇到任何空中拦截,一个多小时后,原少尉机组安全地返回了出发基地。 ⊙ 后记 根据原少尉的回忆,鱼雷攻击造成的舷侧水柱距离舰体大约是20-30米的距离,这可以推定鱼雷并没有直接命中舰体,而是撞上了防潜网,在水中爆炸,因此鱼雷到底对被袭击舰造成了多大的损害无从评判,所以原少尉在当天汇报战斗行动时,报告“战果不明”。余下的问题就是,被袭击的战列舰究竟是哪一艘。根据战后美国方面的资料显示,当晚所有在冲绳水域的美国战列舰正在由东向西航行中,因此他们遭到的鱼雷攻击乃是石堂大尉机群发起的。由于航行中的舰队和停泊船只有明显不同,肯定可以排除原少尉攻击了美军战列舰,那么唯一的可能就落在了在冲绳水域配合美军作战的英国战列舰身上。根据原少尉的回忆,被攻击的舰型很象英国的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当时在太平洋的英国皇家海军是第57特混舰队,一共编有2艘战列舰,均为英王乔治五世级,分别是首舰“英王乔治五世”号和5号舰“豪”号。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在12、13日两天,第57特混舰队参与了对台湾岛北部机场群的空袭任务,两艘战列舰均在舰队编成序列表中,因此无法证明究竟是哪一艘遭到了攻击(因为虽然序列表中有该艘军舰,未必表明该船一定跟随部队出发)。从日本方面的分析口气,似乎“豪”号更有可能性。 ⊙ 战斗分析 冲绳岛战役时,日本已经陷于垂死挣扎,由于飞机质量不如美军,飞行员素质更不如美军,因此更多依靠神风特攻队的自杀攻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日本海航常规攻击就毫无作用了。少数尖子飞行员通过有限训练内的摸索,还是能取得一些有益的战术经验,并使用在实战里。本文中的原次郎少尉就是很好的例子,他通过自身努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装备的潜能。 除此之外,原少尉在执行任务时,并没有简单的流于蛮勇,一味向前,而是聪明地采取了借助地形地势掩护,从雷达的盲区进入的战术,最大程度地取得了偷袭的效果,并且全身而退。这种思维和作战方式,对于劣势情况下的部队该如何战斗有着深刻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当然,日本方面也不是全无失误的。从实际经过来看,日军情报对于防潜网的布置完全不知情,造成虽然原机突破成功,但是鱼雷却未能取得任何战果。如果早期能摸清楚情况,根据防潜网的情况在航空鱼雷雷头安装切割器或者使用磁性引信,就可能取得一定的战果(虽然无法击沉“豪”号这样的战列舰,至少也能使其受伤并且畏惧再度遭到袭击而暂时离开停泊地,这样就实现了战术企图)。此外,从原少尉与菊岛中尉的出击来看,似乎原的经验并没有在部队中广泛应用和传播,不知道是日本人固有的保守还是时间上的原因。 反观英国战列舰,则显得大战临近尾声之际,警戒力度不够。在日军航空攻击圈内的水域停泊,竟然除了军舰防空雷达本身毫无其他有效的对空警戒手段,造成敌机从雷达盲区进入,实施攻击(如果当时在伊江岛上有雷达警戒的话,就不会出现这样措手不及的事情)。幸好敌机数量不足,而且防潜网布置妥当才未受创伤。 英王乔治五世级(HMS King George V)战列舰第五艘,原名“贝蒂”号,由费尔菲尔德船厂建造。该舰于1937年6月1日开工,1940年4月9日下水,1942年8月29日完工服役,1950年改为训练舰,1955年退役,1958年5月27日(另有资料说是6月2日)拆毁。该舰全长227米,水线长213.4米,舰宽31.4米,吃水10.7米,标准排水量36750吨,满载排水量44460吨。2座4联装、1座双联装MK VII 45倍口径356毫米主炮,8座双联装MkI 50倍口径133毫米高平两用炮。8台锅炉,4台帕森斯蒸汽轮机,输出功率91875千瓦,最大航速27节。携带重油3842吨,续航力15000海里/10节。编制定员1640人。 入役后先加入驻直布罗陀的H舰队,参加了1943年的西西里登陆、萨莱诺登陆。1944年,该舰调往太平洋战区参战,隶属第57特混舰队,直到日本投降。□ 贾不贾 相关专题:《国际展望》网络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