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前途系于何处?专家解读台“民主”政治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3月16日 10:29 环球时报 | |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在台湾的政治生活中,民主已经被标榜为神话。没有制约的“民主”为台湾政治带来了什么?它如何在此次“大选”中得到表现?“台独”势力今后将朝什么方向发展?台湾的前途又系于何处? 我们邀请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郑永年(上)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前所长许世铨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政治人物“挟民主以令人民” 郑永年:我们先要从台湾的制度环境和政治环境来看这次“选举”的背景。虽然说民主政治本身是一种政治制度,但这一制度的有效运作、生存和发展需要一种良好的制度环境,一是法治,二是中立的官僚体系。因为没有良好的法治体系,使得台湾的激进民主化成为可能。台湾也没有中立的官僚体系,这对民主化以后的政治产生了非常负面的影响。我们时常说,政治是政治,行政是行政,两者必须分开来。但在台湾这两者在民主化时没有分开来,在民主化以后更难分开了。所以,台湾现在只有政治,而少有行政。除此之外,台湾选举还有一种最主要的政治背景,那就是民进党的“台独”背景。 这些大环境决定了台湾的选情。4年前,陈水扁赢得了选举的胜利,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在李登辉主导下的国民党内部解体和分裂,二是有一个很有效的选举议题。当时陈水扁设定的议题是台湾的“黑金政治”。这一议程非常有效,这也就是当时一些大商人和学界领袖如李远哲等出面支持陈水扁的主要原因。因为大家对国民党的黑金政治痛恨已深,想改朝换代。 陈水扁上台以后,并没有用心从事内部经济建设。尽管当了“总统”,他一直还停留在反对党领袖的心态和做法上。有时即使意识到民进党已经是台湾执政党了,但又不自觉地扮演起大陆共产党的反对党的角色来。总之,岛内问题使得陈水扁的前景不好,国民党和亲民党的联盟对陈水扁更是一个重大的威胁。为了挽回不利的局面,在没有岛内成绩的情况下,陈水扁一开始就把两岸关系作为其选举的一个最重要议题。 许世铨:的确,今年台湾的“大选”和2000年相比有很大不同:2000年选举有多组人马参选角逐,但主要是一出连战、宋楚瑜、陈水扁之间的“三国演义”。由于李登辉逼走宋楚瑜,国民党一分为二,致使陈水扁坐收渔人之利,以不到40%的少数票当选。这次的选举则从一开始就摆下了两军对垒的阵势。连、宋“相逢一笑泯恩仇”,组成“连宋配”,“泛蓝”阵营分而复合。民进党方面由“陈吕配”打这场“政权保卫战”,并以李登辉的台联党为奥援,组成“泛绿军”。由于这次是蓝、绿两军的对决,握有政权但在“立法院”和选民中仍处于少数地位的“泛绿军”就面临一场恶战,因此,它采取了不同于2000年的选举策略。 上次,由于李登辉分裂国民党、暗助民进党,陈水扁得到了攻陷经营了50年的国民党城堡的“特洛伊木马”。他打出“新中间路线”以争取部分中间选民,在两岸关系上尽量淡化统“独”问题,把竞选的焦点聚集在反“黑金”和进行改革上。但是,这次陈水扁是反其道而行之,以统“独”作为竞选主轴,打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割喉战”。阿扁为什么这样做?2000年陈水扁得到了39.4%的选票。这次他必须得到50%以上的选票才能当选。这就是说他必须增加12%的选票。李登辉的台联党大约能动员6%,其余的6%则只能来自游离不定的中间选民。如果陈水扁打上次的“中间路线”,那么他不但将引起基本支持者的动摇,同时也会因为“中间路线”的诉求和“泛蓝”重叠而达不到拉选票的目的。于是他就走出一招险棋,抛出以“一边一国”对抗一个中国,以“台湾人”对抗“中国人”的竞选主轴,逼迫台湾选民二者选其一,使选民两极化,压缩中间选民的空间。陈水扁为了一人之私和一党之私出此“独”招之后,就把台湾推到了一场前所未有族群对立、政治恶斗的旋涡之中,而且也使他自己骑上了一只恶虎,在“台独”的路上越走越远,不但提出了“台独”时间表,而且在“防卫性公投”问题上玩火。陈水扁这样做却造成他始料不及的另一个后果,那就是威胁到亚太地区的和平,引起国际社会的关切和反对。这是上次选举中所没有的现象。 郑永年:从内部环境来说,陈水扁可以说没有任何制约,他要走多远就能走多远。中国古代有“挟天子以令诸候”的故事,这也就是今天台湾陈水扁所用的选举策略。当然,这里已经没有了“天子”,取而代之的就是“民主”。 因为民主化,台湾的民众也基本上接受了本土化的趋势。这种局面就给本土派政治人物创造出了一种刚才所说的“挟民主以令人民”的条件。这个策略可说具有相当杀伤力,不仅民进党要使用这个策略,就连国民党和亲民党这些本来是反对“台独”的政党也不得不加入本土化的浪潮。当然,这一对政治人物非常有用有效的策略并不见得符合台湾的长期、中期甚至是短期的利益。 能够制约陈水扁的更多是外在力量,主要是美国。没有美国就不会有台湾问题的存在。这个就是现实。美国有很大的一部分力量历来就支持“台独”,在陈水扁上台后已经变得变本加厉。要求“台独”的陈水扁的上台是美国人乐意看到的。现在美国不喜欢陈水扁这样做,因为不符合美国的眼前利益。 许世铨:陈水扁以“台独”作为竞选主轴,一方面是为了分化中间选民,逼他们选边站;另一方面他也是“玩真的”,因为很明显,如果他败选,那么他再继续搞“台独”就没那么容易了,他自己的政治生命也很可能划上句号。他要做最后的一搏。他提出的“台独时间表”绝非只是为了选票。大陆从一开始就揭露了其要害所在,但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政府很长时间里认为那是陈水扁的“竞选语言”,并在他“过境”美国时当面向他发出了严重的错误信号。只是当陈水扁得意忘形要搞“防卫性公投”时,美国才恍然大悟陈水扁要“突破极限”,要改变“一个中国”现状。这就威胁到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一项根本利益,就是维持台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美国现在明白了两件事:一是,阿扁并不是一个“乖孩子”,他闹起来时会触犯美国的利益;二是,他反复无常,不易掌控。在美国面对反恐的当务之急时,台海稳定至关重要,因此,布什总统自己出面对陈水扁发出警告。俄国、法国、日本等许多国家也明确表明了它们的立场。国际社会大大加深了对“台独”危险性的认识。 “台独”势力将如何发展 郑永年:自从台湾民主化以来,民主政治的发展异常迅速。但是台湾和其他民主具有很不同的地方。即使在西方发达民主国家,民主主要是作为一种调节政治生活的方式,并且只是其中一种方式。而在台湾,民主是一切,什么东西都要民主化,其他一切的存在理由都要以民主来衡量。民主已经被神圣化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形成了一种可以称之为“民主原教旨主义”的意识形态。 把民主推向神圣化的第二个主要因素就是本土化。在国民党时期,台湾本地人被异化在政治之外,现在则是要反过来。本土化运动不仅在台湾内部人为地制造出了族群冲突,而且也要制造出台湾和大陆之间的冲突。所以,民进党的政治人物从前是国民党的反对派,现在则拼命充当大陆中共的反对派。当其他国家的领导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为了整合国内不同族群而努力的时候,台湾的政治人物则为搞族群分化而乐此不疲。 这也就是“去中国化”运动的背景。一些台湾人把这种“去中国化”的政策称之为“文化大革命”的运动。这个运动就是要给台湾人洗脑,灌输“台湾人不是中国人”的概念。“构造台湾民族”从前只是一些人的理念,现在已经变成了具体的政府政策。“去中国化运动”迫使两岸关系在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它是要从文化上甚至血缘和种族上把台湾和大陆切割开来。 许世铨:从近10年台湾研究机构进行的民调看,虽然主张维持现状的民众仍占大多数(60%),但“台独”势力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上台后,加快“渐进式台独”的步伐,加速“去中国化”的进程。现在陈水扁、李登辉又提出2008年实现“台独”的时间表,我们确实面对严重的挑战。但是,我认为“台独”思潮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而不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权力影响价值,在“两蒋”时代,“台独”是非法的,支持统一的自然占压倒多数,自1994年以来,李登辉抛弃了伪装,越来越公开搞“台独”,纵容、支持“台独”势力,致使“台独”势力发展膨胀。但是,从李登辉到陈水扁加快“台独”步伐的事实恰恰说明,他们有一种时间不在他们一边的危机感。大陆改革开放之后迅速发展壮大,国际上奉行一个中国的国家越来越多,立场越来越明确,两岸经贸关系和人员往来越来越密切,使得“台独”势力惶惶不安。克林顿政府申明“三不”政策后,李登辉甚感形势严重,成立了所谓“强化主权”小组谋求对策,最后提出“两国论”。陈水扁的“一边一国”就是更露骨的“两国论”。李登辉提出2008年实现“台独”时间表时,毫不隐晦地说,如果错过了2008年的时机,“台独”就没有希望了。这是一种绝望的呼唤。我认为,只要大陆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这一基本原则,“台独”思潮终将被证明不过是历史上的一段插曲。 台湾的前途系于大陆 郑永年:经济有经济的逻辑,政治有政治的逻辑。中国经济上的崛起当然有利于遏止台湾的独立,但这并不自动意味着统一。遏止“台独”和台湾统一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中国可以利用日益强大的经济力量来遏止台独,但统一还是一件政治事情。统一台湾的困难从根本上来说来自于美国。美国最大的利益就是台湾和平的独立,这也是台湾某些政治人物的理想,他们以为,在一定条件下,中国会被迫吞下“台独”这个苦果,从而达到最大程度上的制约中国的目标。和平独立的条件当然不存在,那么美国的次优目标就是维持现状,这同样可以起到制约中国的作用。因为本土化和民主化的进程,台湾内部不断会有独立力量的冒升,而这又必然引起大陆的紧张。一旦有可能,美国就会支持台湾的独立力量,如不可能,美国就会以和事佬的身份来做些调解,从而牵着中国的鼻子走。 在维护台海和平问题上,中国和美国有共同的利益,但这不是美国最大的利益。只有认清美国在台湾的最大利益,才能制定出正确而有效的对美政策。随着中国的崛起,中美双方互相依赖性也越来越大,中国并非没有影响美国的因素。台湾问题必须纳入总体中美关系内加以考量。大陆必须避免的是,既让台湾牵着鼻子走、也让美国牵着鼻子走的双层被动局面。 许世铨:“台独”思潮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据我看,大概有这么一些背景:1895年清政府被迫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日本统治时期的“皇民化”教育;“二二八”事件;国民党的高压统治;李登辉的“台独”宣传;国际上反华势力的支持等等。但是,时代毕竟在前进。随着两岸和国际时空的变化,“台独”思潮所借以孳生的“台湾悲情”不是在增长而是在消释。在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旋律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正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趋势中探索台湾的前途。台湾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其经济属“浅碟型”,对外界依赖很深。台湾的前途是系于“国家认同”,还是跟上发展大潮而不是被边缘化?这是不言自明的。大陆市场对全世界已表现出强大的磁吸效应,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独特优势的台湾怎么会听任“台独”势力把它从中国分裂出去呢?台湾著名的企业家王永庆不久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大陆也是我们的,台湾也是他们的,那不是一样?干吗限制这些来,那些去的?打通不就好了?有本事的台湾人去作总理就好了!”这几句话朴实无华而又内涵深刻。台湾的前途不在“台独”,而在“你也是我,我也是你”的统一。▲ 相关专题:海峡两岸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