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科技强军——解放军全力打造“蓝天方阵”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8月4日 16:17 人民网

  人才培养是一项战略工程、系统工程。能否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审时度势,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军事人才,直接关系到空军能否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趋势,能否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院士、专家、顾问现场咨询解难;硕士、双学士、学士飞行员驰骋蓝天……

  这是空军党委积极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趋势,以“非常之举”夯实强军之本,造就
出的人才群体活跃在军事训练前台的可喜景象。

  “非常之策”勾画空军人才建设新蓝图

  高层次人才招不来、稳不住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下了很大功夫从地方招的硕士、博士,有的还流失了。

  高学历人才在数量上满足不了新武器装备改装需要,在素质上消化吸收新武器装备的能力还比较弱。

  一条条来自人才队伍建设的信息,给空军党委拉响了“高层次人才危机”的警报。

  新千年来临之际,空军第一个跨度达20年、以战略层次理论为先导,以高新人才主导为核心的《空军人才发展战略》迅速出台,为加快人民空军的现代化建设,他们对空军人才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加强和改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意见》、《加强空军高层次科技队伍建设的意见》相继下发;“千人梯队”、“技术骨干管理”、“人才强军计划”……一系列体现时代要求,“突出重点、分块建设、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的人才建设策略,勾画出横向相互配套,纵向相互衔接的人才建设新蓝图,空军人才建设步入了“快车道”。

  为贯彻军委江泽民主席军队人才建设的战略思想,空军党委又按照适应攻防兼备转型对空军人才建设的新要求,提出了把各级指挥干部,特别是团以上干部,作为空军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全面提高科技干部和飞行员的综合素质,使硕士、双学士、学士成为飞行人才的主要学历结构;在高级机关初步形成一个军事理论造诣较深、战略思维和综合谋划能力较高的参谋群体。

  “非常之举”拓宽空军人才引进新渠道

  “输入网址www.hy.ccgw.net/rc,你马上就能乘上互联网的‘特快专列’,有机会成为‘蓝天方阵’的一员。”这个空军招贤网站,是我军第一家搭乘互联网快车的人才网站。

  人才吸引上广开门路,人才培养上就能掌握先机。空军党委在吸引高层次人才上,敢于打破常规,舍得动真感情。院士接过了空军顾问聘书,“外籍专家岗位”如期设立,“名师工程”开始启动,特聘教授、特聘研究员、特聘高级工程师签约服务。“不求归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在确保军事机密安全可靠的前提下,一批军内外知名专家活跃在航空、雷达、导弹、电子对抗一线,现场指导、现场攻关、现场解难,介绍传授国内外科技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与空军拔尖人才结成帮带对子,促进空军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借助地方教育资源和技术优势。先后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吉林大学等15所地方重点高校签订依托培养协议;在沈阳飞机工业公司建立“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同时,“3+1”军地联合培养模式班试点,“4+2”双学士学位班开办,刚刚毕业的地方高校优秀大学生,又背起书包走进了空军专门设立的培育基地安营扎寨,接受为期1—2年双学士培训,使地方优秀人才在空军部队的数量逐年增加,并快速成为空军部队的中坚。

  引进人才,特事特办,从社会上引进人才,一年只发一趟“班车”,过时不候的惯例,曾使不少优秀人才与空军擦肩而过。空军党委及时转变思路,开辟“绿色通道”,开通“特别列车”,只要是急需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用人单位可以“先签约、后报批”。

  一流人才、一流待遇。他们先后为选拔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发放特殊津贴、信息资料费,配发微机,办理特殊医疗保健证,安排疗养。每特招一名院士,给予特招单位100万元资助。院士入伍后,配备助手、专车,享受专业技术三级以上干部待遇。对特招的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博士生导师等知名专家,每人提供10万元安家费。对接收的地方博士、硕士研究生,分别给予5万元和1万元的学习补助,博士生研究生享有3万元科研启动费。同时,对特招人才的家属,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以特招入伍,没有工作的在标准外再给予适当补助。

  “非常之招”开创空军人才培养新局面

  某试训中心,人人都精通一门以上外语,人人都有论文发表,个个都能飞所有国产军用飞机、高难课目和国外最先进的战机。

  某飞机研究室,40人的基层科研集体,先后获得了包括国家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在内的129项科研大奖,填补了20余项国内空白,创造了我国航空史上的73个第一。

  拿出特殊政策、采取超常措施,优秀人才才会脱颖而出。空军党委以“非常之招”开创空军高层次人才培养新局面。

  “你有多大才,我搭多大台。”两年一次的“名师”遴选,所属院校形成了一股“靠名师带名校、以名校育名人”的浓厚氛围。走出指挥干部和中高级专业技术干部晋职培训的新路子、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持续扩大研究生教育的规模等“空军拔尖人才攀高计划”,促使每年上万人次的各类干部“充电”、“淬火”。跨兵种考研、走出国门深造,人才形成了有序流动。

  学科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依托,没有一流的学科,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空军党委确立了积极扶持新兴学科,重点支持特色学科的人才培养思路,每年精选一批学术技术水平高、科研成果显著、最具竞争力的重点学科和高层次人才进行重点扶持、培养,并定期推举10名在军内外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知名专家作为空军首席专家;在各主要学科专业选择200名学术带头人,作为空军级专家,打造具有空军特色的学科带头人和国家顶尖人才。

  为适应装备发展的需要,空军党委按照“高、快、先、优、强”的原则,加快人才培养和储备,在有关技术院校开办新装备部队技术骨干深化培训班,在主要技术岗位设立“双套班”,在最早成建制改装部队建立新武器人才储备基地。采取“超前定向培养,滚动倾斜储备,及时调整补充”等形式,滚动保持人才储备的数量规模。通过广泛开展技术研究,集中组织科研攻关,给予新装备部队技术支援等,对制约新武器部队战斗力成长的“瓶颈”问题进行“聚焦攻关”,造就专家型骨干人才。

  “软环境”不好照样留不住人。为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空军党委在为这些人才组织协调、专门列项、允许自主组建科研班子的基础上,还专门设立了“空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对教学、科研和装备技术保障一线贡献突出、效益显著的优秀科技人才,给予5万至100万元的重奖;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的个人,则按国家有关科研成果参与分配的规定,获取相应报酬;在完成本职工作、保守军事机密和单位技术秘密的前提下,经组织批准,高层次科技人才可以到外单位兼职,并享受每年2—3个月的学术假。

  正是这“非常之策”、“非常之举”、“非常之招”,为空军部队造就了一大批高层次顶尖级人才,为我国万里领空打造了一道坚固的“蓝天方阵”。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变革与发展并进--2003年建军节专题专题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