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回顾:新华社报道中的航天飞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9日 00:40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7月8日电 (记者 林小春) 从1981年首次试飞,到30年后的今天告别飞行,美国航天飞机为人类探索太空立下功劳。新华社报道中的一些片段,让人们共同回顾这段历史中的闪光时刻。

  1981年4月12日,新华社记者周则鑫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现场报道“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首飞——一大早,在濒临大西洋的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沿海几十英里内,已经人山人海,热闹异常,不少是外地和外国来的游客。离发射台三、四英里外的露天看台、活动房屋和临时帐篷里聚集着报界、电视台和电台记者和工作人员。“宇宙热”笼罩了整个地区。

  1982年11月16日,新华社记者丁宝忠对航天飞机首次商业性飞行的报道——“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按计划结束了5天的首次商业性飞行,于美国东部标准时间今天上午9点34分降落在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美国航天飞机是经过4次试飞后,于11日发射进行首次正式飞行的。……它这次飞行担负了过去从未进行过的两项任务:发射同步通讯卫星和空间行走。结果前项成功,后项失败。由于新的航天服出现严重问题,迫使宇航员放弃了空间行走这项试验。

  1985年4月底5月初,中国出生的第一个美籍华人宇航员王赣骏乘坐“挑战者”号邀游太空。他接受新华社记者吴士嘉专访时说——每当航天飞机飞越中国上空时,我总要求其他宇航员把窗口留给我。可惜那一个星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大陆都被云层覆盖了。只到了最后一天,云层才比较少,我总算拍到了几张照片,照到了上海,照到了海南岛,还照到了西藏那一带地方。我还看到了冰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后大约一分钟在空中爆炸,新华社记者鲍广仁记述了其中一名女宇航员家人的痛与悲——喜乐与悲哀,幸福与痛苦,有时竟在转瞬间变幻。1月28日上午11时38分,当麦考利夫的父母应邀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观看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时,他们是何等的兴奋与自豪。……可是,75秒钟后,伴着一声巨响,一个火球,“挑战者”号永远地在太空消失了。看着自己的骨肉在瞬息间消失,哀痛之情,难于言表。

  1995年6月29日,新华社记者徐勇报道美航天飞机与俄“和平”号空间站的历史性对接——在20年的世事变迁、3年的谈判和准备、41个小时的太空追逐后,美国和俄罗斯的两架航天飞行器今天在相距地面395公里的轨道上完成对接任务,迈入空间合作的一个新时期。美国东部时间今天上午9时正(北京时间29日晚上9时),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在亚洲中部地区上空靠挂到俄罗斯“和平”号轨道空间站上;两个小时后,航天飞机上的乘员相继进入轨道空间站,与他们的同行相聚一处。短暂寒喧后,身穿红色宇航服的“阿特兰蒂斯”号乘员组与身穿蓝色宇航服的“和平”号乘员组在布满线路、管道和仪器的轨道空间站通道一角举行了简短的庆祝仪式。他们排列在一起,对着相机和摄像机镜头挥手致意,拍摄了10人“全家福”。

  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新华社记者毛磊对休斯敦约翰逊航天中心的报道——夜色已深,仍然不时有人来到休斯敦约翰逊航天中心入口处一堵墙大小的标志牌前,献上鲜花、诗歌和国旗,向“哥伦比亚”号7名遇难宇航员表示哀悼和敬意,不少人眼含泪水。鲜花在航天中心外堆得像小山丘般,其中还有一个写着汉字“奠”的花圈。对这座“太空城”的航天工程技术人员和普通居民来说,遇难宇航员曾经是他们朝夕相处的同事、甚至邻居。约翰逊航天中心毗邻的“NASA(宇航局)1号”公路两旁,不少餐馆、旅店纷纷临时打出哀悼遇难宇航员的灯箱纪念牌。“哥伦比亚”号失事留下的痕迹,在这里随处可见。

(编辑:SN047)
分享到:

  相关专题:美国航天飞机最后一次升空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