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为《现代兵器》杂志供《新浪军事》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展与停滞
(续昨)1988年3月14日,中国海军南海舰队的3艘护卫舰在南沙群岛海域与越南海军舰艇爆发了一场小规模的海上冲突。冲突中,我方“鹰潭”号、“湘潭”号和“南充”号3艘舰艇凭借自身的火力优势,在很短的时间内给敌人以重创,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但是在这场胜利背后,却是当时中国海军难言的尴尬:当时整个海军三大舰队,只有“江东”级“鹰潭”号导弹护卫舰这一艘舰艇拥有防空导弹,而其他大大小小各型舰艇竟然都只有落后的高炮作为防空武器!一艘性能并不完善、缺陷很多的“鹰潭”号却要担负起三大舰队的空防任务,可见当时中国海军的舰队防空能力薄弱到了什么地步。因此,摆在中国海军面前一个非常急迫的问题,就是需要立即设计建造实用的防空导弹舰艇,以担负起防空任务。于是,建造能同时拥有制海和制空双重功能的通用护卫舰被搬上了日程。这种努力带来的结果,就是中国海军“江卫”I/II系列导弹护卫舰。
中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了舰载防空导弹系统研制的初步计划,并且很快就开始进人实际研制阶段。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自身技术水平的严重欠缺,该计划的进展异常缓慢和曲折。直到1986年,“红旗”-61舰载防空导弹系统才正式装备“江东”级“鹰潭”舰。而“鹰潭”舰的舰体早在1975年3月就建造完成了。本来要当作防空导弹载舰的“鹰潭”舰因为等不到导弹系统,只能先装上火炮,当作火炮护
卫舰先服役使用。军舰等导弹足足等了11年,可见基础科学实力的落后给武器装备研制带来的障碍有多大。虽然最终“江东”级因为总体’陛能低劣、系统过分落后而被放弃,但是通过设计该舰以及“红旗”一61系统,科研人员积累了设计舰载防空导弹系统的初步经验。这种经验最终在“江卫”I级上得到了运用。
“江卫”I级导弹护卫舰在技术上的最大进步,就是首次拥有了实用化性能稳定的舰载点防空导弹系统。该系统基于早期不成熟的“红旗”一6l防空导弹系统改进而来,例如最初“红旗”-61采用双联装托架发射装置.通过自动装填设备从发射架下的弹库内进行补弹。这种方式带来的问题是导弹和各种设备暴露在外,在海上恶劣环境中容易发生故障,大大降低了系统可靠性。采用弹库装填的方式发射速度很低,没有对抗饱和打击的能力。因此,在“江卫”I级上,设计人员采用了一次性发射筒式结构,导弹的发射筒也是包装筒。这样一来,导弹日常保养维护性能大大提高,系统可靠性也有了很大提升。而且这种设计反应速度快,对抗多目标的能力也比需要装填机构的托架发射器强。采用发射筒结构,说明中国海军已经解决了防空导弹这种精密武器的日常储存保养问题,使舰载防空导弹真正走向了实用化。唯一不足的是,“红旗”一61导弹的弹翼无法折叠,所以其发射筒为了容纳展开的弹翼变得特别粗大笨拙,一来浪费了大量甲板面积,二来也使得备弹量只有6发。再者,笨重巨大的发射装置使得其驱动系统必须有很大的功率,以保证发射架快速转动对准目标。
除了导弹发射装置,“红旗”-61系统还包括“刀架”二坐标对空警戒雷达、“海虎”对海对低空搜索雷达和“雾灯”火控雷达。其基本的作战过程是:当“刀架”或“海虎”搜索警戒雷达发现目标后,自动将目标方位信息传输给导弹系统.导弹发射器和“雾灯”火控雷达转向目标来袭方向。因为不论“刀架”还是“海虎”都是二坐标雷达,提供的只是方位信息,没有目标高度信息。因此,制导雷达需作垂直方向上的搜索直到截获目标。当系统截获目标后,导弹即可发射。导弹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由“雾灯”火控雷达提供连续波照射,导弹将根据目标反射的雷达波自动调整方向,直到命中目标。
“江卫”I级上装备的改进型“红旗”一61系统比“江东”级上的老系统性能有了很大提高,初步满足了海军对舰载点防空导弹的迫切需求。但是,由于该系统固有的一些缺陷,使得海军对划性能并不满意,所以“江卫”I级只建造了4艘。中国海军一直在谋求更紧凑、更可靠、反应速度更’陕的舰载点防空导弹系统,这一切在引进法国“海响尾蛇”系统并在其基础上研制成功“海红旗”一7后变成了现实,从此也诞生了“测卫”I级的升级版本 “江卫”II级导弹护卫舰。
和“江卫”I级相比,“江卫”II级最大的改变就是主炮后甲板上粗大笨重的“红旗”一61发射筒被移除了,舰桥前的甲板室也因此被延长扩大。在甲捌室顶部,安装有一具小巧的八联装“海红旗”一7防空导弹发射装置。该系统是引进并仿制法国“海响尾蛇”防空导弹系统的产物。在安装到“江卫”II级上之前,原装的“海响尾蛇”系统曾经在“旅大”、“旅沪”级导弹驱逐舰上使用过,这使得中国海军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经验。“海响尾蛇”系统体积小巧、便于布置、性能可靠,中国海军对此非常满意,故进行仿制开发了“海红旗”一7系统。该系统采用无线电指令、红外和光学复合制导模式,当远程警戒雷达发现来袭目标后,自动将目标信息提供给火控系统,舰上的“海狸”II火控雷达和导弹发射器转向目标方向并且作精确搜索并且锁定目标。此时,操作手按下导弹发射按钮,导弹发射筒前盖被抛掉,导弹射出。导弹离开发射筒后,由红外导引装置将其引人跟踪雷达波束或者光电控制装置的控制范围内,并对导弹进行跟踪。与此同时,计算机根据导弹与目标的角偏差和导弹的距离数据,按“三点法”导引规律,自动计算出控制导弹飞向目标的控制指令,通过无线电传输发送给飞行中的导弹。导弹接收到遥控指令后,通过自动驾驶仪控制舵面偏转,改变飞行姿态、修正偏差,准确飞向目标。当火箭发动机点火产生的压力超过5×106帕斯卡、经过1.5秒钟后,导弹纵向加速度超过18g,此时战斗部的安全和保险装置均被解除,处于待爆状态。当导弹与目标遭遇且目标处在弹上无线电引信波束区域内时,即自动引爆战斗部,并以破片聚焦的方式杀伤目标。如果说改进型“红旗”-61的服役标志着中国海军首次拥有了真正实用化的舰载防空导弹系统,那么“海红旗”-7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海军终于拥有了真正满意信得过的舰载防空导弹。
除了防空导弹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江卫”I/II级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拥有了措载反潜直升机的能力。在现代海战中,反潜直升机在舰队反潜作战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武器无法替代的。拥有舰载反潜直升机后,舰队在远距离上的反潜能力将得到大幅度提升。在前几代中国导弹护卫舰上,虽然都装备了基本的反潜武器,但种类过于传统,仅仅限于反潜火箭、抛掷或滚落式深水炸弹等,基本停留在二战后期的水平上,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的需求。所以,反潜直升机和防空导弹一样,成为另一个当时中国海军急待‘突破的技术难题。而到了“江卫”I/II系列,舰载反潜直升机才真正投入实用。在“江卫”II级的后部,建有一个大致为方型的机库,舰尾有直升机平台,可以搭载一架直一9反潜型直升机。虽然在技术上直一9反潜型并非完美,但是这毕竟使中国海军首次拥有了直升机反潜能力,使舰队反潜这一中国海军的传统弱项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
“江卫” I/II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海军开始拥有了性能比较先进的近海通用导弹护卫舰。不论是“江卫”I还是“江卫”II,总体性能都明显超越了前几代舰艇,真正拥有了防空、反舰和反潜多功能作战能力。除了上面介绍的几个方面,全自动37毫米炮和大直径五叶低噪声螺旋桨等新技术也是首次使用。虽然在反潜能力等方面两级舰艇还是有所欠缺,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它们在中国海军中的地位。特别是更加完善的“江卫”II,在服役之后受到了明显的肯定,从其多达10艘的建造数量上就可见一斑。
相关专题:现代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