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徐焰将军:1990年苏联决定以友谊价格售华苏27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8日 08:37  兵器知识
资料图:当年首批苏-27战机交付中国空军的现场照片
资料图:当年首批苏-27战机交付中国空军的现场照片

资料图:中国空军早期装备的苏-27SMK战机
资料图:中国空军早期装备的苏-27SMK战机

    声明:本文为《兵器知识》杂志供《新浪军事》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续前)记者:改革开放初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能够有多少经费用于改善装备呢?

  徐焰:1978年中国的国民产值不过3 600亿元人民币,当时折合2000亿美元。进入80年代初,国内的年度军费限制在170亿元人民币(当时折合100亿美元),其中装备费不超过三分之一。1981年底国家的外汇储备仅有27亿美元,又主要保障经济建设,实在拿不出多少钱引进外国技术装备。军工部门计算的结果是,如按西方要价给全军换装需600亿美元以上,此外还要全部更换原来的苏式军工生产和保障系统,花费又要倍于此数。

  中国在当时不仅花不起这笔钱,美国和西欧又只想卖成品,买来武器后在零配件和技术保障上又要受制于人,到头来在政治上也会被“卡脖子”。中国国防工业奠基人聂荣臻元帅针对这一情况特别指出,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不可能买来一个国防现代化。中国领导人通过分析本国情况,认为提高本国军队装备的出路还在于自研,对外交流主要是学习引进技术。此后,到西方考察和洽购的中国军事代表团虽多,据反映都是“看得多、买得少”。例如海军代表团看中了法国的100毫米舰炮,却提出只买一门,法方起初大为惊讶,随之也明白这只是想取得样品再消化仿制,兜售的积极性也大为降低。

  记者:80年代以后中国因压缩军费开支,使军队进入一个“忍耐期”,当时怎样发展装备呢?

  徐焰:这段时期中国的武器装备发展主要进入一个技术积累期,国内军工科研部门在经费大幅压缩的情况下,在“多研制、少生产”的方针下还是发展了一些重点装备。如1981年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三颗卫星,这一技术运用到军事领域便可使一枚导弹分导出多弹头。1982年常规潜艇水下发射弹道导弹成功.1988年核潜艇在水下发射弹道导弹成功,都标志着战略武器水平又有了跨越性发展。根据邓小平关于“不当军火商不行了”的新提法.中国改变了过去对外提供军品全部无偿的方针,以价格低廉的武器打入世界军贸市场。例如国内通过引进和学习西方的航电设备改造歼一7(机型仿自米格一21)飞机出口了千余架,不仅提升了研制水平,也通过创汇取得了科研经费。

  1984年国庆35周年时,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阅兵式,中国自行研制的“东风”系列洲际导弹、中程导弹和69一Ⅲ型主战坦克、自行榴弹炮、装甲输送车及歼一8歼击机都参加了检阅。这些武器的技术标;隹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至少有一代的差距,却显示了常规兵器研制突破了长期相对停滞的局面而有了质的跨越。只是由于当时国防费用大幅削减,人民解放军对新装备采购量很小,未能给多数部队换装。

  1989年6月,西方国家一致实行对华制裁和武器禁售,使中国与美国和西欧的十年军事交流嘎然而止。中国出资改造歼一8Ⅱ战斗机的“和平珍珠”计划.也被美方粗暴废止,甚至允许台湾军方观看和研究运去的试验机。中国军工科研人员深感耻辱和愤慨的同时,也认为并没有白费金钱和时间精力,因为与美国、西欧这一段时间的交往毕竟大大开拓了眼界,使中国武器发展能跃上一个新台阶。其主要成果,主要体现为国内军工部门能够跳出旧日苏联装备的研发思路,这为后来自主科研以及运用新技术改造原有装备奠定了重要基础。

  恢复对苏军购并消化技术,装备水平大幅跃升

  记者:1989年以后,中国为什么能对苏联恢复了军购,随后又引进了俄罗斯的军工产品和技术呢?

  徐焰:历史的辩证法是,坏事往往会转换成好事。西方对华制裁和苏联日趋孤立并走向瓦解,无形中让曾经有着兄弟友谊又相互阋墙的中苏两国再次站到一起。早在1982年中苏关系解冻后,苏联军方就有恢复军事交流的意向,却因当时的国际战略格局和关系障碍未解除而不能实现。1987年苏联军方又提出,愿意对华出售战斗机。1989年中苏关系最终实现正常化,这又为两国开展军事合作和军贸扫除了障碍。

  中国恢复对苏军购时,就确定了选择先进产品的原则,并着眼于引进和消化其技术。苏军起初想将其在国际市场上已出售的米格一29轻型战斗机卖给中国,中方却看中1987年刚研制定型而尚未外销的苏一27重型战斗机。苏联领导人出于战略全局的考虑,于1990年决定将这种最新的战斗机以友谊价格售给中国。虽说苏联的外卖品技术上有些缩水.然而许多中国专家评价,这次引进使我军装备的最好的军机水平一举提升了不下二十年。

  记者:国际间的军贸都带有很强的政治性,苏联瓦解后俄罗斯联邦与中国在意识形态上已有很大不同,为什么又能对华扩大军售呢?

  徐焰:中俄的战略合作和军贸,充分体现了中国自邓小平时代起确定的不以意识形态而以国家利益定亲疏的正确性。1991年苏联瓦解后,俄罗斯经济一落千丈,几乎丧失本国军品订货的众多国防企业生存极为艰难。据俄方人员最近撰文回忆,苏霍伊飞机公司差一点都被盘点卖给西方企业,幸亏有了中国的订货,后来又加上印度等国的客户,才能维持下来。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俄罗斯能够对华出售当时较先进的S-300防空导弹、“基洛”级潜艇、“现代”级驱逐舰以及一些其它装备及相关技术。1996年叶利钦总统访华时,又决定对华出售刚研制定型不久的苏一30战斗机,中国还引进了苏霍伊公司的生产线,这对中俄双方都有重大的战略利益,是典型的“双赢”结果。

  记者:中国在90年代的对俄军购,与50年代的对苏军购有哪些不同呢?

  徐焰:50年代中苏关系虽然密切,却存在着不平等,这也是最终走向破裂的最深层次原因(如果当时处理得好,应该不会由亲变仇)。那时中苏两国在军事合作时的关系名为兄弟.实为师徒,“老大哥”虽帮了“小兄弟”却也因态度傲慢留下积怨。由于50年代的解放军对技术水准较高的武器大都处于懵懂阶段,大都是苏方提供什么就只能全盘接受并虚心学习,苏联专家撤走后仍有不少技术多年难以消化。90年代的中俄关系完全建立在平等基础上,我国的国民产值和财政收入都已高于俄罗斯,购买的装备都是精心选购自己还不能生产的重点装备,而且能够消化其技术并有所创新。

  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中高技术装备显示的威力,给中国军人以很大震憾,台海形势日益紧张又迫使大陆方面必须有应急的“撒手锏”。此时采购一批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苏俄装备列入解放军现役,对提高作战能力自然有很大帮助。当时国内对军工科研的投入也有增加,购买的俄式装备再加上原先对西方技术的引进,正好形成“东西合璧”,给国内研制新装备以两方面启示。我国自产的许多武器既参考了西方的技术,又借鉴了新型俄罗斯装备的优点,再加上中国人自己的聪明才智,这就大大加快了研发速度,有些还“青出于蓝而胜蓝”。(未完待续)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兵器知识》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兵器知识》

更多关于 中俄 军售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