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章上是张嘴怒吼的雪豹头像;手枪、突击枪、狙击步枪,各种武器样样在行……这就是中国精锐反恐部队——中国武警“雪豹突击队”。
去年9月,“雪豹突击队”代表中国武警部队第一次走出国门,圆满完成了与俄罗斯内卫部队的联合反恐演习——中俄“合作-2007”;今年6月,奥运前夕最后一次大演练——国家“长城5号”反恐演习中,“雪豹突击队”再一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别能战斗
什么是特战队员?
队员们比书本上的定义更直接:特战队员就是特别能战斗的队员。
“轰、轰……”随着几声巨响,枪声和爆炸声交织在一起。一伙“歹徒”在两个不同的地点制造事端,数十名群众被困。
现场气氛骤然紧张。集指挥控制、情报信息、集群通讯和辅助决策为一体的指挥车群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警灯闪烁,身着黑色特战服的队员乘坐银白色防弹运兵车迅速到位。
随着一声令下,突击小组采取上下夹击、中间突入的战法,兵分五路,用高空垂降、地下潜入、窗户突入的方式秘密接近敌人。不一会,从地下钻出的特战队员排除了出口的爆炸物,为援救行动打开通道。空中垂降的队员破窗而入,乘坐攀登突击车的队员从左右两侧窗户突入,与空降的战友会合,“歹徒”未及反抗就被一一制服。在外面策应的 “歹徒”见同伙被抓,惊慌失措,胁迫群众夺路而逃。特战队员一边组织救护,一边乘车追击。高速公路上,两车紧逼,队员在超越的瞬间,纵身跳到对方车顶,捕歼“歹徒”,群众安全获救。
置身特战队员的训练场就如同上了战场,看到的、听到的都冲击着你的视觉、震撼你的心灵:他们的训练可以用“高、险、难、强、真”来概括。高,从几十米的高空从容垂降,穿越楼房之间,奔走在悬梯之上;险,训练场始终硝烟弥漫,弹雨纷飞,险象环生;难,针对目标千变万化,很难对付;强,训练强度大;真,训练对抗性强,十分逼真。
这样贴近实战的“魔鬼训练”,铸就了特战队员钢铁般的意志、猛虎般的精神。
特别能挑战
反恐训练是一项挑战极限的全新训练。
以前,他们作为一般的特勤分队,最多就是从十几米的楼房垂降。现在作为反恐专业部队,他们要从几十米高空的直升机上索降,巨大的挑战摆在面前。为了探索要领,老队员李国勇、张继耀、吴可争3人率先进行适应性训练。
这一天,他们爬上50多米高的索降平台,一到顶部,就感觉整个索降平台不停地在晃动,就像漂浮在云间一样。小张和小吴给李国勇固定好绳索后,就蹲在平台上直不起身。往下一看,下面的战友就像一个个小麻雀,时隐时现。说实在的,此刻的李国勇就感觉脑袋在不断发胀。跳吧,不知道会有什么结果;不跳,怎么下去面对一双双期待的眼睛?
想到这儿,他稳了稳神,把两位战友扶起来,又仔细查了一遍保护装置,而后纵身一跃而下……官兵们看到落地的李国勇满脸煞白,几分钟后冒出一句话:“有感觉了。”正是有了他的第一感觉,才使全体特战队员的索降从过去的20米一下攀上了50米以上的高度。
射击,他们大大拓宽了大纲规定的范围,有空中悬停射击、各种地物的应用射击。设射靶时,靶子和射手都是在运动状态下进行,不同的距离、不同的姿势、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枪种都要运用自如。射手人人做到动中求准,险中出奇。
因为有了不断的挑战,在反恐大队的训练纪录上 “保质期”最短。全武警部队四百米障碍第一名刘洋(二级士官,现任特战大队某中队班长),创造了一种“意念跑”的方法,甚至可以在蒙上眼睛的情况下通过障碍。最后,他不仅获得了四百米障碍的第一名,而且成了攀登科目中最难的阳台攀登的第一名,一人打破两项纪录。
特别能钻研
特战大队的新装备配的多、品种杂、使用频。队员们没有让一件新装备睡在库房里,做到了件件有人使,件件能掌握。
攀登突击车是用来搭载队员在运动中破窗突入的一种新装备,要求操作手,司机、队员相互配合默契,才能形成攻击的速度和力度。他们看说明书、绘草图、规定暗号,反复训练后,终于能够在生疏建筑物前快速测量高度,突然达成攻击。
综合指挥车是一个集数据处理、侦察、通信、指挥为一体的“数字方仓”。班长李军带领全班从基础电工学学起,从机器的连接使用到撤收保养,摸透了综合指挥车上每台机器的性能和操作。在去年7月的一次大演习中,总参谋部领导悄悄到指挥车上想看点“秘密”,他惊讶地发现,竟是几个毛头小战士在操作这些高技术装备。他感叹道:“没读过大学能操作这些宝贝,不简单呀!”
突击队员们在装备使用中十分注意发现和弥补不足,开发装备的新功能,从性能上讲,防弹车可能通过车侧的射孔在暴露的情况下展开火力攻击。但是,因为车内体积小、射孔小,对准确快速构成瞄准基线影响大,而且抛射的弹壳和发射的声音非常容易伤人。通过训练,他们妥善解决了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