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方阵助威“蓝军”
2006年9月,东南沿海一个小型码头上。10米多长,5米多宽,10多吨重的靶标发射架,相对于宽度不到6米的登陆艇来说是一个庞然大物。“蓝军”官兵看着随海浪来回摇晃的登陆艇就头晕。因此想请长期驾驶轮渡的友邻部队官兵帮忙,人家一看,婉言回绝。岸上围观了上千名群众看热闹。
“我来!”“蓝军”部队的特装车辆驾驶员四级士官安燕鸿走进了驾驶室。他是来自甘肃的“旱鸭子”,“行吗?”大家在想?
不偏不倚,一次到位,而且还是倒着将发射架送进了登陆艇的“肚子”里。
岸上掌声如潮,他们精彩的表现令群众倾倒。
无独有偶,在随后的演练中,一名技术人员设计了一个三角木作为发射装置的专用制动工具,成功解决了舱底坡度较大,海浪颠簸造成仪器停放不稳的问题,保证了兵器和人员的安全。一次任务中,兵器突发故障后,经验丰富的维修人员仅用2分钟就进行了故障定位,5分钟后排除了故障。
一个个技术娴熟的操作手,一批批经验丰富的维护员正推动着“蓝军”不断发展壮大。
近年来,面对飞速发展的军事科技,面对深刻的军事变革,面对日益繁重的任务,该站清醒地认识到人才是部队创新发展之本,为此他们加快了人才培养步伐。官兵以时不我待的急迫心情在向试验队专家学,在实践中学。一批一专多能的操作手相继涌现,一批经验丰富、攻坚克难的专家型人才相继成熟,他们在各类重大演习、重要科研中发展了积极作用,给“蓝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那是一次重大演习,一个新型号的靶标作为“新秀”准备隆重登场,最后因其落点误差超标怕“丢人”而落选。如何使“新人”有新 “作为”,只有让其少走“弯路”而回到“正路”上来。
随之出现了发射车连同发射筒进煤场的故事,这是为了量它的体重,看看发射架给靶标出筒时的磨擦力有多大。而后高级工程师李斌又经过反复计算,给发射筒装上了发射闭锁挡弹器,以给靶标出筒时指明“前进的方向”,并对修正量进行了重新设置。
经多项技术改进后,此后该靶标以优异的性能受到了极大的“青睐”,在多次新装备性能检验中发挥出了巨大作用。
科研人才的涌现带来了大量的技术储备,推动了靶标飞得更快、更高和更准。
一次,在该型靶弹的鉴定试验中,设计生产部门为了保证靶弹发射的可靠性,去掉了发射车的发射闭锁器。在随后的数次供靶中,“蓝军”发现该型靶弹飞行弹道的偏差达到X公里,对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和航区测量设备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总体室的高工们利用专业优势,实地测量发射车外形尺寸,查阅靶弹各种地面试验数据,分析靶弹的飞行试验弹道数据。经过技术论证,计算出了方位系统修正量,推翻了工业部门对发射车技术状态的更改方案,恢复使用发射车的发射闭锁器。同时,大胆利用气象修正模型,进一步修正该型靶弹的发射方位角度。
试验中的两发靶弹的弹道飞行数据证明,弹道的偏差符合技术要求,方位系统修正量合理,彻底解决了弹道的偏差安全问题。(申进科 杨春源 张克锋 杨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