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提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适应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发展新要求,调整改革军队体制编制和政策制度,逐步形成一整套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军队建设规律的科学的组织模式、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南京军区某集团军历经两次编制体制调整,逐步形成了军旅营的新编制体制。他们立足这一特点,充分发挥新编制体制优势,弥补作战训练短板,促进了战斗力的攀升。(武天敏)
世纪之交,南京军区某集团军连续实施了两次编制体制改革,所属步兵师先后整编成了摩步旅,集团军人员缩减了近2万人,指挥机构也逐步由军师团营“四级制”变成军旅营“三级制”。
编制体制调整后,部队的战斗力如何?带着这样的疑问,8月上旬,记者走进这个集团军,感受新体制给部队带来的新变化。
指挥结构趋向扁平化
师厉害?还是旅厉害?这可不是在下军棋。
今年6月,淮河流域连降大雨,该集团军担负淮河中下游抗洪抢险任务。山雨欲来,集团军准备拉动一些部队,进行模拟演练。
一天,集团军在没有预先号令的情况下,突然给某摩步旅和某装甲师同时下了一道命令:向淮河流域集结。时间就是生命,看谁拉动快,两个单位开始了一场比拼。
结果,新体制优势显现:摩步旅作战值班室接到命令后,马上向旅首长报告,然后直接通知到营连,清点人员、携带器材向集结点进发。相形之下,某装甲师作战值班员接到命令,向师首长报告后,再通知团作战值班室;团作战值班员重复上述程序,向团首长汇报后,才通知到营连,出动时间比摩步旅晚了10分钟。
有关专家指出:军旅营体制结构扁平、横宽纵浅,是诸多国家陆军建设发展的方向,这种体制适应现代战争的指挥方式,有利于部队的快速反应。事实上,这个集团军也多次从新体制中尝到“甜头”:今年年初,南方发生雨雪冰冻灾害,该集团军充分发挥军旅营体制精干、灵活、多能的体制优势,以最快时间将两个旅投送到一线,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
然而,该集团军领导坦言:“军旅营体制既有优势也有短板。”今年5月,他们组织实兵实装对抗演练。担任“红军”的某旅合成营充分发挥短平快的高效指挥优势,进攻如霹雳闪电。相形之下,担任“蓝军”的某团却因指令传递慢而节节败退。关键时刻,“红军”某旅一辆装甲车战损,阻挡了进攻通路。“红军”急忙呼唤保障队,却只来了一名修理士官。此时,“蓝军”乘机反扑,战场态势瞬间逆转,“蓝军”反败为胜。原来,装甲步战车发动机维修,至少需要三四个人配合,一名维修士官无论如何也难当战场抢修重任。对此,旅装备部长周智伟直“叫苦”:步兵师改旅后,旅编制装甲单位有几十个,却只有1名装甲助理员、2名修理工。兵种多了,保障难了。
对此,该集团军一位领导形象地打了一个比方:“就像一个人,减肥之后肯定是身体轻快了,能窜会跑了。但是脂肪的减少,也会有一些副作用。”
旅营地位作用“大变脸”
前不久,这个集团军专门召开了“发挥军旅营体制优势研讨会”。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军旅营体制确实显现出了指挥层次少、编制结构精干、合成要素增多、协同方式灵活、遂行多样化任务能力较强等优势,但同时也暴露出作战保障能力不强等问题。”
记者调查中,该集团军各级领导有一个共识:由“四级制”变成“三级制”,不是简单地减少了指挥层次,而是带来了“战、建、训、管、保”等方方面面的深层次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