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杂志记者/刘华
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在南奥塞梯地区的冲突,是继伊拉克战争之后世界上少有的大规模作战行动,也是俄在“冷战”结束后首次在国境以外与其他国家作战。因此,有专业人士说,这次冲突的具体情况,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双方参战力量
由于战争刚刚结束,参战双方投入兵力的具体情况尚不十分清楚。综合分析双方公布的消息以及前线的媒体报道,双方参战部队大致情况如下:
格鲁吉亚:全军共有5个旅,均在美国帮助下按照美国标准开展训练,其中第1、4旅较为精锐。8月8日和9日,格方向南奥境内投入了一个加强的步兵旅,包括其第4步兵旅和另外2个步兵营,并有相当于一个坦克团(约100辆)的坦克部队支持,总兵力可能达到5000人,但后续投入部队情况不明。格在开战后从伊拉克撤回了约半个旅的部队,但不清楚是否送上了前线。
南奥塞梯:地方武装据称约有3000人,但对此外界很难确认。此次在冲突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俄罗斯:在南奥塞梯方向投入了58集团军的一个摩托化步兵师,并有58集团军的其他部队;在阿布哈兹方向投入了76和98伞兵师的部队共计约9000人。而空军的前线航空兵、远程航空兵以及海军的黑海舰队也参加了战斗。此外,有新闻图片还拍到了俄军战术导弹的身影。
根据8月20日的消息,俄罗斯在军事行动中伤亡387人,其中死亡64人。格鲁吉亚则伤亡约1700人,其中死亡215人。从这一数字判断,格方参与进攻的主要部队伤亡超过了三分之一,可以认为已失去战斗力。
在海空军方面,俄军损失了一架图-22M轰炸机和3架苏-25攻击机;格方原本微弱的空军(约10架苏-25和若干教练机)和海军主力(2艘导弹艇和部分巡逻艇)被基本摧毁。
格军在8月8日首先开始进攻,中午时分已经攻入了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市的市中心,但俄军随即进入南奥塞梯。其后格军的情况被有的媒体用“兵败如山倒”来形容。从媒体发布的图片来看,从茨欣瓦利到哥里的道路沿线,有大批被击毁和丢弃的格军重型装备,包括坦克、火炮等。格军发起进攻前将距离茨欣瓦利约30公里的哥里作为前进基地,这里扼守连接格鲁吉亚东西部的重要通道,也是斯大林的故乡,战略地位十分重要。9日以后,从茨欣瓦利前线溃退的格军放弃了哥里,俄军进入哥里时几乎未遇到有效的抵抗。
目前,哥里仍在俄军控制中,俄军说将在“清除格军留下的弹药和地雷”后再撤出哥里等地区。
专业的四项评估
投入现场的“实力对比”有时还不能解释战争的结果。俄军在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的总兵力,没有超过格军,格军原本还应享有“先发制人”的优势,可格军近乎崩溃地败下阵。一些专家从观察到的情况,做了多角度的评估:
首先是战备工作与战略目标。格军此次进攻应当是经过长期组织和策划的,自2000年以来,格军就多次试图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南奥问题。但格军似乎并没有与俄军全面作战的打算。
格总统萨卡什维利上台后,引入了美国等北约国家提供的大量装备,此次进攻中就出现了以色列制造的无人机,以及由乌克兰或以色列改进的防空系统,所以才能击落图-22M这样的俄罗斯高速战略轰炸机。格军队也都接受了美军的培训。可是,格军一直没有解决最重要的问题——如何应对装甲部队。而这正是俄军的拿手好戏。格军在大规模装甲部队的冲击面前缺乏有效的防御手段,压制火力显得不足。前往茨欣瓦利前线的一些格军部队,虽然看起来使用的是美制装备,但在机动时却以皮卡而非装甲车辆代步,这与打大仗是不匹配的。有评论说,被美国改造后的格鲁吉亚军队,看起来更适合于镇压骚乱、维持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