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通过近50年发展我国直升机产业已经初具规模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3日 08:59 环球网
国产直8中型直升机产量严重不足
国内市场竞争形势复杂 我国直升机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步,从仿制入手,引进生产米-4直升机,取名为直五,投产后经过多次改型,主要用于运输、空降和救生。 1975年,我国开始研制双发中型直升机编号为直八,1985年首次试飞成功,1989年取得合格证。该机最大起飞重量13吨,可在陆地和水上起降,是我国研制生产的最大吨位直升机。 1980年,我国引进法国海豚专利生产的直升机,编号为直九,为双发轻型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4.25吨,1982年首次试飞成功。其后,根据不同需求,直九又衍生出多种军、民用型飞机,是我国生产使用最多的直升机机种。 1988年,直十一轻型直升机批准立项,1994年成功实现首飞,1997年起开始陆续交付使用。直十一轻型直升机是单发轻型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2.2吨,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直升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90年代开始,中国在直升机核心技术——总体、旋翼、传动系统等关键领域开展国际合作,先后参与了EC-120轻型直升机、S-92通用运输机的国际合作研制,目前已合作生产EC-120直升机400多架。 通过近50年的发展,我国直升机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技术水平有明显提高,具备了一定的设计、试验和制造能力。目前,我国初步建立起研制当代直升机的产业结构,建有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公司、昌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和景德镇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然而,我国民用直升机产业发展却比较落后。到目前为止,我国研制生产的直五、直八、直九、直十一四个型号系列的700多架直升机,绝大部分用于装备部队,用于民用领域的寥寥无几。“我国直升机不仅数量少,而且大部分是从国外购买的。应用程度也很低,许多领域还是空白,遇到重大事故或灾害,临时请求部队协助,也只能应一时之急,而且只能解决部分困难。”业内专家表示。 近年来,由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直升机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据直升机专家郭景山介绍,“十一五”期间公安部将订购200架,2008年北京奥运会需要150架,国家民用直升机的市场约达600~1000架。业内专家认为,“十一五”期间中国民用直升机市场总量为500架以上。 记者采访了解到,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已经引起世界直升机制造强国的极大关注。一些世界主要直升机制造商,如美国的西科斯基公司、贝尔公司,欧洲直升机公司和阿古斯塔·威斯特兰公司等都在积极制定对华策略,争夺中国市场。业内专家指出,中国直升机市场竞争形势严峻,加速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直升机产业已迫在眉睫。 产业发展面临三大瓶颈 虽然我国具备直升机产业发展的基础,但专家认为我国民用直升机产业的发展还面临重大挑战。在产业的政策和环境建设方面,我国直升机产业结构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规模小(规划设计能力为年40架左右),产出低(年交付量目前只有20多架),关键设备不配套,产业链发展不完整,售前和售后服务能力弱,市场培育、引导、开发不力,市场竞争力不强,严重不适应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是在产业政策上存在不足,资金投入少,支持民族直升机工业的政策力度弱,国有直升机制造企业对市场反应能力较弱,导致市场丢失。 三是制约民用直升机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低空空域、适航规范、空管规章等不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化的机制、法律和政策还不完善。 “九五”和“十五”期间,在直升机关键技术研发上投入仅有2.4亿元,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是造成目前我国直升机技术储备薄弱、原始创新性技术和产品少、关键技术和能力与先进国家差距较大一个因素,使得批量生产能力、精加工能力、质量控制及成本控制能力不足。技术水平差距的直接结果是市场的滞后、产品适应市场的响应能力差、满足用户构型要求的技术水平薄弱,进而致使各类维修维护、零备件供应等能力也被相应地削弱。特别是研制型号的不少关键技术和重要部件,还需要依靠国际合作或引进。 飞机慢慢在绵阳机场降落,透过飞机的窗口,中国工业报记者看到跑道旁边的草地上停着数架直升机。一架、两架、三架……当数到38架的时候,记者眼前突然出现一个庞大的直升机群,一时间无法细数在目光所及之处到底有多少架直升机。这些直升机在灾区恶劣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下运送人员、物资、装备,在勘探和搜救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放眼包围着记者的直升机群,中国制造的直升机并不多。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