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船知识特稿:点评弹道导弹攻击航母五大难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0日 07:36 《舰船知识》杂志
舰船知识特稿:点评弹道导弹攻击航母五大难点
中国二炮部队东风-21导弹射程在2000公里以上

舰船知识特稿:点评弹道导弹攻击航母五大难点
在广阔的海域内,长度300余米、宽70余米的航母如沧海中一粟很难被发现。

    声明:本文为《舰船知识》杂志供《新浪军事》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文/高卉

  编者按:众所周知,航空母舰属于海上大型移动目标,而目前一些国家正在发展弹道导弹末段制导技术打击航母,似乎为这一难题找到了案。本期的蓝色PK台邀请了两位作者就此问题从技术层面进行辩论。特此说明,作者仅代表他们个人观点。    

  从目前情况来看,弹道导弹突击航母的技术难点集中在弹道导弹对航母的侦察和破坏,主要包括发现、定位、突防、击中和破坏等几个方面。

    航母机动区域广阔 发现难

    攻击航母首先是发现航母,而之所以选择弹道导弹打击航母,正是因为其火力控制距离可以从数百到数千千米,如果在百余千米内即没有必要使用弹道导弹,而在如此广阔的海域内,长度300余米、宽70余米的航母如沧海中一粟很难被发现。

  美军平时保持约三分之一航母兵力在西太平洋、地中海和海湾等前沿地区执勤;三分之一在海上训练;三分之一处于维修、保养或休整状态。战时,其维修和训练时间都将相应缩短,可保持三分之二左右,约8个航母战斗群参战。美国为突出对西太平洋地区的反应能力,其在我国周边长期驻泊1艘航母,主要依托日本的横须贺基地,这也是美国唯一在海外长期部署的航母。近年来,美国正计划在关岛或夏威夷部署第二艘航母,而如果我国周边发生事态,美军还会从本土紧急调遣众多航母支援。

  依据美国现行军事战略,从设想要同时能够打赢两场大规模战区战争出发,每场战争一般投入大约4个航母战斗群,以及相当数量的空军和地面部队。按照美军规定,每艘航母海外执勤期一般为6个月,但根据美新的“舰队反应计划”,战时美军可统一调配航母,在接到命令后,可立即派出6支航母编队,随后再派出2支,即“6+2”模式。按照新计划,航母以24个月为1个任务周期,甚至可延长至27个月。

  由于美目前在西太只部署有1个航母编队,因此其只能担负对台海地区冲突的快速反应任务。而从本土调动的航母力量要跨越太平洋进入西太战区,从美军太平洋部署和以前的活动分析,可以发现,美航母跨越太平洋一般有三条路线选择:一是从美国本土出发,经阿留申群岛、日本、韩国至冲绳,再南下台湾海域,需时约两周;二是从美国本土出发,经夏威夷、关岛至台湾海域,需时约l周半;三是从美国本土出发,经夏威夷、新西兰、

澳大利亚至菲律宾,再伺机进入台湾海域,需时约3周。其中,夏威夷、关岛航线完全依托美军领土,比较可靠,而且是奔袭台海地区的最短航线,考虑到弹道导弹的射程,打击航母最可能的海域一是从冲绳南下台海航线中的我国东海东部海区,二是从关岛东进台海航线中的台湾以东海区。以关岛航线为例:关岛与我国台湾岛相距大约2500千米,如果一艘航母在该海域航行时,我们取得了一幅该海域的卫星照片,当拍照的原始照片的长62500象素、宽8333象素时,航母才对应为一个象素点,而此时的照片已经达到5亿2千多万象素(普通
数码相机
最大成像分辨率仅为500~1000万象素)。如果我们用显示设置为最常见的1024×768分辨率的电脑屏幕观看,要看到航母这个点就需要61个电脑屏幕,况且一个象素点是无法判断其性质的,要判断一个卫星照片中船只的性质,一个有经验的图像判读员起码也要有10个以上的象素点,这就要有610个电脑屏幕才能显示。

  当然,侦察卫星一般采用窄幅多帧的形式侦照,这就会形成一系列的连续照片,但这将使数据量成倍增加,如此大的数据量,无论是对卫星照相技术、卫星与地面的传输技术,还是地面数据处理与判读技术都是巨大的考验。

  侦察手段时效性低,定位难

  发现航母后的第二步是持续跟踪航母,并取得攻击航母所需的定位数据。在航母进入作战区后,航母会在相对固定的海区内巡弋机动,从以往经验看,航母一般在距敌海岸200~600海里之间海区机动,频繁更换阵位,以规避对手的侦察和打击。例如,美军航母编队通常要求部署在一个较为开阔、安全(在对方攻击航空兵的作战半径之外)、便于攻防、便于机动、便于对盟友支援的海域。这一海域大致为半径50~100海里的海区。正常情况下,综合作战区距敌岸100~300海里,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扩大或缩小。从目前情况看,美军在我海区附近活动的距离明显增大。这都使对作战区内航母定位问题变得困难。

  大家知道,侦察卫星的运行轨道是固定的,因此卫星过顶次数是有限的,其一般只能对目标进行间隔数天或10多小时的侦察,无法进行连续监视。如果不进行变轨,其对地面某一区域的侦察就只能是随机的“碰运气”了,而要调整卫星轨道到重点地区上空,就必须消耗宝贵的星上燃料进行变轨机动,这对卫星的寿命会有一定影响,即使变轨,这一过程也要数小时。

  以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商业成像卫星为例,其分辨率可以达到0.8,是许多国家军事侦察卫星的近10倍,其每天绕地球飞行14圈,但在不变轨的情况下,对同一地区的侦察间隔要在3天以上,如果牺牲分辨率,对其进行变轨,其重访同一区域的时间也接近24小时。因此卫星侦察的时效性虽然高,但还达不到侦察突发事件和定位航母等移动目标的程度。例如,在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后,美国在2天后才得到该电站的卫星图片。而在2004年4月22日发生的朝鲜两列火车在平壤北部的龙川火车站的相撞爆炸事故报道中,正是由于卫星时效性低这一原因,军事专家很容易在第一时间否定了媒体报道的配图。当时英国BBC新闻在报道中使用了一张声称是朝鲜龙川镇的照片,而且特别生动的是这张从数百千米上空拍到的照片中显示出在城镇上空巨大的爆炸烟云,这无疑使报道增色不少。但军事专家认为卫星不可能这么快拍到这一事件的照片,除非爆炸和侦察都是事先策划的。因为当时有如此分辨率的6颗商业照相卫星中哪一颗正好在准确的时刻将其照相机对准朝鲜的爆炸区域的

  可能性非常小。而且即使得到消息,再行调整卫星也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后来有关人员承认这张照片拍自不久前的伊拉克战场,这是美国数字地球公司的快鸟商业照相卫星,在2003年4月对当时刚刚爆发的伊拉克战争进行拍照时得到的一张照片。地点是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的一个城镇,爆炸是联军空袭造成的,而爆炸后景象的卫星照片也是在几天后才得到。

  此外,即使卫星拍摄到航母目标情况,其向回传送数据的工作量也很大,目前的传输型卫星一般每天才下传一次数据,如果要紧急传送,就要机动到地面接收站上空向下传输。上述侦察数据量少说也有数百兆,如此大量的数据要通过天地间的无线链路传输到地面,并完成地面数据的处理。因为光学镜头拍摄到的景物在底片上会发生变形,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平常拍摄到的照片,就会发现边缘的景物会有些许变形,而为了得到拍摄到目标的正确坐标和景物间的关系就要参考卫星的轨道参数和相机状态纠正卫星照片的畸变,然后确定卫星照片中目标的精确坐标。这一时间最低也要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而典型航母时速在30节以上,也就是说这一时间内航母至少已经移动了10多千米。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相关专题:舰船知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