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发展作战理论(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8日 07:20 《国际展望》杂志
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发展作战理论(图)
    资料图:美国官方和部分媒体认为解放军短程弹道导弹的数量正在急剧增加。图为解放军东风11短程弹道导弹发射瞬间。

  我们知道,理论在一个系统之中通常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它的正确与否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成败。但是本文作者却将解放军二炮部队的作战理论部分置于具体的武器数量之后,这完全是为了迎合媒体炒作需要,吸引公众眼球而刻意做的安排。这样一份所谓的“学术报告”,其可信度几何,大家也就心知肚明了。

  迈克尔·蔡斯认为,解放军正在对其作战理论进行改进和完善。根据对最近发生的几场战争(如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的总结,解放军认为未来军事冲突将是“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第二炮兵部队将在这种高强度、高致命性的冲突中扮演一个中坚力量的角色,因为第二炮兵部队可以在机动性、速度、后勤、维护能力、纵深打击、联合作战和高技术武器平台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在未来的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冲突中,第二炮兵部队将联合其他兵种针对敌方的关键薄弱点,执行“整体作战”,发动“重点打击”。对于第二炮兵部队来说,重点目标设施将包括军事指挥控制中心、早期预警设施、通信设施、防空设施、空军基地以及地对地导弹系统。在这种战争条件下,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的最重要任务将是遏制对手的防空力量。解放军也预料到在发生战争时,对手会对解放军的指控中心、防空火力网、空军基地和导弹基地等目标发动精确的纵深打击,因此解放军常规导弹力量作战原则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保护解放军战略要点,避免遭到敌人远程攻击”上。

  解放军也正在研究弹道导弹在执行“阻塞通道”任务中的作用,例如精确攻击敌人的空军基地,港口,指挥控制设施,防空系统,陆基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系统(C4ISR系统)结点,以及大型水面战舰(如

航空母舰)。根据美国国会研究机构最近出台的一份报告显示,最终中国可能将在战斗中部署的弹道导弹与大范围的海上监视和瞄准系统结合起来,以攻击敌军的水面战舰。这将成为解放军正在形成的威慑能力和“阻塞通道”能力的一部分。

  在这样一段充满专业术语的叙述中,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作者的真实意图。作者关于解放军二炮部队理论的论述和分析完全围绕着美国人最关心的“台海战争”问题。无论是“重点遏制对手防空力量”,打击大型水面战舰,还是所谓的“阻塞通道”任务,作者的潜台词便是:解放军在不断研究如何武力收复台湾,如何打击可能介入“台海战争”的美军。中国总是试图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这些文字同样也是美国保守势力最喜欢看到的。而且,作者再一次为迎合某些读者而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进行了刻意的调整和安排。在这个所谓解放军二炮部队作战理论发展的部分里,与“台海战争”存在联系的内容被置于开头,而关于核力量对于中国国家安全的作用却被放在了靠后的位置。

  蔡斯认为,中国将核武器看作是自身巨大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获得外部安全环境的保障。与此同时,拥有核武器也被认为是对超级核大国的威慑。当中国的生死攸关的国家利益遭到威胁时.,核武器也是一个有效的反击武器。此外,中国的战略家们似乎已经将中国核武器和投射系统的现代化,视为中国实现重要国家安全目标的关键支撑点,例如统一台湾或者至少阻止台湾走向独立。毫不意外的,台湾又一次出现了。

  作者认为中国核力量和核战略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里,中国依赖“存在性核威慑”。虽然当时中国已经具备研制核武器的能力,但缺乏有效的投射系统,并且不具备有效的二次核打击(核报复)手段。在第二个阶段里,中国的核战略改变为“最低核威慑”,这一战略的基础就是拥有小规模并且不确定数量的核武器。任何一个企图首先向中国发动核攻击的国家,都不得不考虑并担心中国建立在少量核武器上核反击能力。正是基于这种不确定性,中国可以依靠对超级强权的威慑,阻止敌国首先发动核打击。最低核威慑政策依赖的前提是,少量的核武器已经足以让一个敌国遭受“无法接受的损失”,特别是如果该敌国在这场冲突中只有外围利益处于危险之中。在第三个阶段里,也就是当前中国核力量发展的阶段,中国的核战略是“最低可靠核威慑”。虽然仍旧是部分基于不确定环境下的不确定数量的核武器,但这一战略主要依赖于高战场生存能力的机动型导弹,这样就能保证敌国没有信心,也没有能力锁定、摧毁中国所有的核威慑力量。而由此导致对手放弃首先对中国发动核打击的企图。

  在这种宽阔的战略关系因素之下,中国乃至整个汉语圈范围正显露出对核战略的热烈争论,以“有效核反击”、“泛核威慑”和“核反击战”三大概念为中心,其中所涉及的核反击对象包括军事目标和民用目标。中国核力量的原则是以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为基础方针。一些中国的分析家们已经提出,对“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则附加一些条件,或者完全放弃这一方针。但是解放军的一些著作中已经提出一种假设:中国部署核武器仅仅针对敌人首先发动核打击后才作出反应。例如,根据战役学的角度,“按照我国的原则,我们将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第二炮兵部队的核反击战将只在一种情形下产生——敌人已经对我目标首先发动核武器攻击”。因此,解放军的一些文章认为,解放军采取的一些手段其目的是想提高第二炮兵部队的战场生存能力,提高他们穿透敌人导弹防御网的能力。这些文章讨论了各种各样提高部队战争生存能力的方法,包括掩盖和隐藏,改良预警系统,机动性,电子战,防空系统和导弹防御。他们还提倡使用更能穿越敌方导弹防御系统的弹头和加强对导弹防御的反措施,提高洲际弹道导弹的数量,以及或许部署可以携带多弹头的导弹。这些动作的目的是在导弹防御系统不断加强的环境下,保证中国核威慑的有效性。一些中国的军事作者将这些能力概括为“先抗后突”,意思是第二炮兵部队必须有能力在遭到敌人“先发制人”的攻击后还能保证有一定的核力量能实施反击,然后才用反导弹防御技术,穿透敌人的导弹防御系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相关专题:《国际展望》网络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