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备动态> 国外坦克 > 正文

世纪回眸:轮式战车百年发展历程续(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 08:33 国外坦克
世纪回眸:轮式战车百年发展历程续(组图)

美军斯特赖克轮式装甲车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世纪回眸:轮式战车百年发展历程续(组图)

俄制BTR-80轮式装甲车


美军斯特赖克轮式装甲车


“锯脂鲤”III6×6轮式装甲车

    声明:本文为《国外坦克》杂志供《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国外轮式装甲车的发展特点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轮式装甲车辆的发展始终非常活跃,许多车型已大规模装备部队,并在近代的局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俄军乘坐BTR-80轮式装甲车长途快速奔袭,先于北约军队占领普里什蒂纳机场、掌握了战争结局的主动权就是显著一例。汲取此次作战行动的教训,也是美国陆军决定组建过渡型作战旅并为其配备“斯特赖克”轮式装甲车的重要原因之一。该车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亦得到广泛使用。为平息地区性冲突,各国越来越多地参与世界范围的维持和平行动和人道主义救援活动,轮式装甲车也成为最适合的装备,应用日益广泛。综观上世纪中叶以来各国轮式装甲车辆的发展过程,可以总结出以下显著特点。

  车辆车族化

  从各国轮式装甲车的总体发展情况来看,就基本用途而言,最初发展的大都是4×4和6×6的装甲输送车型,主要用来在战场上运送步兵,支援坦克作战。20世纪70~90年代,一些国家相继在装甲输送车的基础上研制出装甲侦察车(或装甲战车)。这些车辆更多采用8×8驱动型式,少数采用6×6驱动型式,还有某些车型采用了10×10驱动型式,如瑞士的“锯脂鲤”III型。这些车辆主要用于在前线执行侦察任务,主要武器采用76毫米、90毫米或105毫米火炮,具有较强的支援压制火力。由于用途所限,大多数侦察车只有3到4名乘员,不能搭载步兵。

  在装备的体系结构上实现车族化是各国发展轮式装甲车的普遍规律,形成较完整的变型车系列,为作战部队提供全面的支援保障能力。一些装备数量较大的轮式装甲车系列均拥有多种变型车辆,如指挥车、侦察车、雷达车、火力支援车、自行榴弹炮、自行迫击炮、反坦克导弹发射车、三防侦测车、抢救车、工程车和救护车等。车族化的设计思想对90年代以来发展的新型轮式装甲车更是必备要求之一。

  结构适用化

  各国6×6和8×8装甲输送车的总体结构,除少数车型外,常规的布置是驾驶舱位于车体前部,发动机前置,武器系统炮塔一般位于车体中部,后部为载员舱。根据车载武器的不同,搭载步兵人数一般为6~12人,其中乘载员人数较多的是瑞士的“锯脂鲤”装甲输送车,I型、II型和III型的乘载员人数分别为14和16人。就装甲输送车而言,6×6和8×8车型对搭载步兵人数的多少没有太大影响,主要取决于所采用的车载武器系统。苏联的装甲输送车的载员舱均设有射击孔,使搭载步兵具备乘车作战能力。西方国家生产的装甲输送车一般没有射击孔,主要原因是它们认为在车辆行进间搭载的步兵无法用单兵武器实施准确射击。

  除少数国家如俄罗斯的BTR-60/70/80/90和南非的“獾”式外,几乎所有的装甲输送车的动力装置均前置,后部为载员舱,这种布置更便于安置步兵乘坐和迅速出入车辆。BTR系列装甲输送车的动力装置后置,主要是考虑使车辆重心偏后,以保持良好的水上浮渡性能。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搭载步兵只能通过车体侧门和顶部舱口出入车辆,这在战时对保证搭载步兵能在敌火下迅速、安全地上下车辆显然是不利的。其它国家研制生产的装甲输送车一般在车辆后设有两扇尾门或动力操纵跳板式大尾门,使搭载步兵能更迅速、安全地出入车辆。

  增强装甲防护力

  各国轮式装甲车的车体多数采用钢装甲焊接结构,只有少数车辆采用铝合金装甲,如法国的AMX-10RC装甲侦察车、“维克斯特拉”装甲战车和西班牙的BMR-600装甲输送车。抗弹性能方面,一般要求车辆正面能防护12.7毫米枪弹,其它部分能防护7.62毫米枪弹和炮弹破片。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现代武器的火力性能不断提高,装甲车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面临的威胁也越来越大,致使各国军队普遍要求增强这些车辆的抗毁伤能力。90年代研制的一些最

新车型,充分反映了各国对装甲车防护能力重视程度的提高。多数国家的做法是,除车体主装甲外,还可在车体外部挂装附加装甲。在波黑执行维和任务的德国部队就曾在其老式的“狐”式装甲车上安装了附加装甲,参加伊拉克战争的美国“斯特莱克”装甲车也应急安装了隔栅式附加装甲。还有一些车辆,如瑞士的“锯脂鲤”III和意大利的“半人马座”,在车体内部敷有“凯芙拉”防崩落衬层,以增强对破甲弹的抗毁能力。采用以上附加防护措施的车辆的防护能力得到较大提高,车体正面一般可防护14.5毫米枪弹,其余部分可防护12.7毫米枪弹。有些车辆具有更强的正面抗弹能力,如意大利的“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和南非的“大山猫”76/105装甲侦察车,可防护20毫米炮弹,中国台湾的CM-31装甲输送车正面可防护20毫米炮弹。装甲防护能力最为突出的是瑞士的“锯脂鲤”III多用途装甲车,在正面30度弧内可防护30毫米炮弹,其余部分可防护14.5毫米穿甲弹。美国采用陶瓷装甲的“斯特赖克”装甲车也可360度防护普通的14.5毫米穿甲弹。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由于在国际维和行动中越来越多地使用了轮式装甲车,增强这些车辆对地雷的防护能力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主要的做法是车体底甲板采用V形结构,减轻地雷爆炸对车体的破坏作用,如南非的“獾”式和日本的96式装甲输送车。

  

   增强战术机动性

  轮式装甲车具有优越的公路机动能力。解决轮式装甲车越野机动性差的问题一直是各国多年来努力的目标。通过控制车重和采用大功率发动机、全轮驱动、独立式悬挂装置和中央轮胎充气系统等措施,轮式装甲车的越野机动性能近年来不断得到提高,一些国家声称20世纪90年代研制的8×8装甲车的越野机动性能已与履带式装甲车辆不分伯仲。这也是更多国家越来越重视为装甲机械化部队装备轮式装甲车的重要原因之一。

  车重和动力装置

  对装甲车机动性能影响较大的因素首先是车辆的重量。20世纪70~80年代研制的车辆中6×6装甲输送车一般重8~16吨,少数装有90毫米和105毫米火炮的车型达到19~24吨;8×8装甲输送车一般重11.5~14吨,装有105毫米火炮的车型达到16~28吨。90年代,由于各国普遍重视装甲防护能力的提高和车内乘载空间的增大,致使车重均有明显增加,6×6装甲输送车的重量达到13~26吨,8×8车型达到15~24吨。车重的增加呈现出一种明显的上升趋势,甚至接近履带式装甲输送车的重量。

  面临车重的增加,为保证车辆的机动性能,势必要采用更大功率的动力装置。先进的发动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增压柴油机技术,为装甲车动力装置的选择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它们对持续提高功率密度、减小车辆尺寸和控制车辆重量具有积极的作用。近30年来,动力装置的功率密度至少提高了一倍,中等功率和高功率发动机从约15千瓦/升提高到了25~30千瓦/升;比重量(千克/千瓦)降低了至少1/3;同时延长了使用寿命,减少了维修工作量并降低了维修成本。德国MTU公司新研制的890系列发动机体积小,重量轻,功率面积比达到了1360千瓦/平方米。该公司目前正计划研制五种汽缸配置型式(6V~16V)的发动机,功率范围可覆盖550~1470千瓦。

  70~80年代研制的6×6装甲输送车多采用164~238.7千瓦的柴油机,个别较重的车型,如意大利的“半人马座”和南非的“大山猫”,则采用了388~560.7千瓦的大功率发动机。90年代研制的装甲车,由于车重明显增加,6×6车型采用的发动机功率一般达到223.8~261千瓦,8×8车型达到261~388千瓦。

世纪回眸:轮式战车百年发展历程(组图)

 [1] [2] [3] [下一页]

  相关专题:国外坦克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军事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