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将搭载3名航天员择机发射升空,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我国首位女宇航员也将搭载飞船进入太空,这也是我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诸多看点令此次神九发射备受瞩目。早在200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表现我国航天员的影片《飞天》,片中很多表现航天任务的细节在如今看来已经并不神秘,但是重看此片,却能发现有关神九与天宫对接的一些“揭秘”信息。[评论]
影片描述:在影片《飞天》中,男主角张天聪和他培养出的3男2女5名新一代航天员入选与航天站对接的“问天”发射任务,6名航天员按照2男1女的搭配分为2组,一组首发,另一组为后备。
实际情况:在神九发射任务中,3名航天员和3名预备航天员同样采用2男1女组合,6名航天员将参加全系统演练并参加发射任务。[详细]
解读:影片《飞天》的航天员安排与神九完全吻合,显然并非偶然。神九发射任务的人员数量安排显然早已确定,影片的拍摄受到我国航天部门的技术支持,在这种无关机密的问题上乐于展现实际情况;受我国运载火箭负载重量的限制,我国的飞船目前只能搭载3名航天员和相应的物资执行太空任务。另外与影片中不同的是,预备航天员的作用是,如果在首发的3名航天员中有人在发射之前因故无法执行任务时进行替换,而不会在随后也发射升空,具体原因后面将会提到。
神舟九号6名航天员集体亮相,其中包括2名女航天员
影片描述:首批3名航天员升空后,飞船两侧的天阳能帆板刚一展开,就遭到不明物体的撞击而受损。
实际情况:此次执行对接任务的2名女航天员之一的刘洋,能飞四种机型。一次,刘洋驾驶着战鹰在进行仪表飞行,刘洋刚刚发出“收起落架!”的口令,便听到“嘭”的一声,一股鲜血直喷到风挡玻璃上。瞬间,座舱内便充满了焦糊味,刘洋凭直觉判断:飞机撞鸟了。在危急情况下,刘洋表现出了一个年轻飞行员少有的镇静,集中精力保持飞机状态,和机组人员密切协同,采取正确的方法着陆。11分钟后,终于使飞机在跑道上降落成功。下飞机一检查,飞机一共撞上了18只信鸽,有两只被吸进了吸气道。如果当时处理不当,后果不堪设想。[详细]
解读:航天员驾驶飞船在太空中航行,很有可能像影片中表现的那样,遭遇太空垃圾或陨石等物体的撞击。这种撞击事故与飞机装鸟极为类似,处置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机毁人亡。刘洋之所以能够入选,与她曾经成功处置过战机撞鸟事故有很大关系。因为此类情况虽然可以预见,但是无法在相同条件之下进行训练。而有过类似经历的航天员,在处置时自然会更有把握。
本次女航天员之一刘洋曾经成功处置过飞鸟撞机事故
影片描述:在影片中,男主角张天聪就因为看望女儿而感染了病毒性感冒,痛失升空的机会。而来自家庭的意外消息也会导致航天员无法集中精力应对工作,因此选择了航天事业,也就会面临忠孝难以两全的选择。
实际情况:据人民网报道,6月9日上午,通往航天城的公路和航天城问天阁附近道路全面戒严,3名航天员和3名预备航天员乘坐专机飞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附近机场,随后乘坐专车抵达航天城问天阁。先前,工作人员就对问天阁进行了全面消毒,将其与外界完全隔离。直到发射结束,除相关人员之外,任何人都不能靠近问天阁。[详细]
解读:不论是在影片中还是现实中,对于航天员的保护都是无微不至的。由于太空任务对人的生理要求极为严格,因此除了前期的精挑细选之外,在发射任务开始时,航天员就要进入封闭环境中。隔离的目的主要是保证航天员良好、正常的身心状态,防止疾病和意外伤害等情况导致航天员无法执行任务。
《飞天》剧照:张天聪带领的备份航天员
影片描述:在影片中,首批3名航天员升空后,飞船两侧的天阳能帆板刚一展开,就遭到不明物体的撞击而受损,导致飞船供电完全中断,既无法返航也无法让航天员自行出舱修复,只能等待备份飞行员前来救援。
实际情况: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发射之后,我国神舟系列飞船基本定型,成为新型天地往返运输工具。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介绍,在安全性、可靠性等要求之外,神九的一大特点,是注重保障航天员的舒适性。他介绍,神九将先发射到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然后再变轨至343公里的交会对接轨道,这是一个圆形轨道,高度、运行速度都一样,万一有突发情况可进行应急救生。[详细]
解读:实际上,这只是出于剧情发展需要而设置的情节。在实际任务中,飞船的供电、动力和操作系统等都有备份,即使因故无法完成对接任务,至少也能够保证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
《飞天》剧照:“问天”一号飞船太阳能帆板被击破
影片描述:在影片中,当第一批航天员遇险之后,李幼斌饰演的上将指示,不顾发射窗口,立即冒险送备份航天员升空。
实际情况:即使忽略发射窗口,目前我国的航天发射能力尚无法满足像片中的短期连续发射。由于运载火箭不像导弹可以批量生产之后进行储存,只能在发射之前进行组装。同时,飞船的整备速度也远不急美国现在已经淘汰的航天飞机。当然,在未来,这一瓶颈将会随着我国航天工业的发展而得到突破,太空之旅将变得快捷高效。
解读: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称,现在我国火箭每年发射的次数越来越多、频率越来越高。10年前,可能一年的发射任务量只有三四发。从前几年开始,我国进入高密度发射期,而且已经常态化。2011年发射任务达到了20发,几乎每个月都要发射,最多一个月发射了4发。产品的批量生产是必然的过程,从管理上、产品特性上必须适应这种高密度发射。
《飞天》剧照:“问天”一号飞船上的航天员等待救援
影片描述:张天聪带领另外2名航天员进入空间站后,立即展开舱外作业,他亲自站在空间站的伸缩机械臂顶端,为损坏的“问天”一号飞船更换太阳能帆板。
实际情况: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提到,神九相比神八,飞船的基本状态未变,大小尺寸也未变,只是实验任务不同。此次航天员神九之旅,未安排出舱的活动[详细]。影片中“问天”号飞船的任务与现实中的“神州九号”相同,都是与已经在轨的空间站实现对接。由于神州八号飞船任务期间已经实现了航天员出舱活动,因此如果对接进行顺利,就无需再进行航天员出舱这一风险很高而又极为耗费时间的任务。
解读:出舱活动是建设完善我国空间站的必要手段之一。在未来的航天任务中,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内容将不再是以体验为主,而是将像影片里那样,对空间站上后续的设备进行组装、更换或维修。
《飞天》剧照:航天员出舱对“问天”一号飞船太阳能帆板进行更换
影片描述:在影片《飞天》中,十分准确而且直观地表现了航天用通过手柄控制飞船与太空站对接的步骤。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对接时,航天员只能通过传感器数据和监视器画面判断飞船与空间站各自的姿态与相对位置,而无法直接进行目视观察。不过,对于从优秀飞行员中层层选拔出的航天员来说,这种“仪表飞行”属于看家本领,并不困难。
实际情况:航天专家庞之浩表示,神舟九号飞船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实现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手动控制交会对接,成熟的手控交会对接技术将为今后载人空间站的建造增加一道“安全闸”。
解读:交会对接飞行操作,根据航天员介入的程度和智能控制水平可分为手控、遥控和自主3种方式。1965年12月15日,美国“双子星座”6号和7号飞船在航天员参与下,实现了世界上第一次有人太空交会。1968年10月26日,前苏联“联盟” 2号和前3号飞船实现了太空的自动交会。1984年4月,“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利用交会接近技术,辅以遥控机械臂和航天员的舱外作业,在地球轨道上成功地追踪、捕获并修复了已失灵的“太阳峰年观测卫星”。
庞之浩介绍:“手控交会对接的一个特点,就是成功率比较高,如果自动交会对接出现故障的话,手控就能保证交会对接的成功,可以及时采取措施,也能够减少时间和燃料,相当于多了一道‘安全闸’。”据庞之浩介绍,在交会对接过程中,神舟九号将主动“追寻”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直到两个航天器相距到一定距离时,才会启动手控交会对接,即由航天员操作飞船,通过十字靶标对相对速度、相对的姿态进行调控,直至交会对接完成。[详细]
《飞天》剧照:“问天”飞船上的航天员手动控制进行对接
《飞天》剧照:“问天”飞船与太空站对接瞬间
影片描述:在影片《飞天》的结尾,张天聪及其他2名航天员操纵飞船与空间站顺利对接之后,立即展开对另一艘受损飞船的抢修营救工作,因此并未展现航天员在太空站内生活与工作的情节。但是大概由于受限于时间或预算,片中对太空站内部场景的还原显然还不够细致,很多镜头中可以看到舱室内的线缆乱如蛛网,而且没有加以固定和遮盖,这极易造成意外事故,肯定是不符合航天设备安装标准的。
实际情况: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表示,天宫一号目前姿态控制稳定,测量设备状态良好,资源充足,内部环境满足载人要求。天宫一号是我国空间实验室的雏形,也是当前“个头最大”的载人航天器,拥有15立方米的实验舱,可供3名航天员在太空工作和生活20天。“如果把神舟飞船比作是一室一厅,那天宫一号就是别墅。”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看过天宫一号后不禁感叹。
解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载人航天总体部科技委委员杨宏介绍,天宫一号设计非常人性化,为航天员开辟了两个专用睡眠区,有独立光照可自主调节光线,还配备了双向可视的通讯设备,各项操作都有助力把手,以适应微重力环境。此次任务为3人多天飞行,在轨时间长达十余天,相比之前明显延长,因此航天员相关产品的数量也明显增加,其衣食住行部分产品去年已随天宫一号升空,等待航天员进入天宫一号后使用。
这些产品中,不仅有太空锻炼器材供航天员锻炼身体,有空间医学实验设备以探索航天员长期驻留太空的医学变化规律和防护措施,还有废物循环利用的再生设备、医学健康监督设备,还有男女航天员的衣物、灭火器等。为满足多人多天穿着和更换的需要,天宫携带了好几套服装包,可供男女航天员使用,其中有保暖内衣、保暖裤、运动袜、运动服、短裤等。[详细]
“天宫”内部结构示意图
《飞天》剧照:太空站舱内景象,可见舱壁上乱如蛛网的线缆
影片描述:在影片中,张天聪带领年轻航天员赴俄罗斯加加林航天训练中心接受训练。用大型运输机飞“抛物线”创造失重环境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俄罗斯有使用伊尔76改装而成的训练机,滞空时间长,一次起降可创造20次失重。影片中,一架飞机同时为中、美、印度3国的十多名航天员提供训练环境。
实际情况: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太空》杂志执行主编庞之浩介绍说,航天员要在地面的模拟器中训练,而且要加大难度,设置大偏差的科目,以增加控制难度,比如突然加大航天器的速度或姿态偏差,以训练航天员在应急情况下的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
在地面训练时用到的模拟器和真正的航天器是1比1的仿真,但失重环境是模拟器无法效仿的。庞之浩说,目前人类的技术还不能在地面提供长时间的失重环境。可供航天员训练失重的只有短时间的飞机抛物线飞行,每飞行一个抛物线可产生半分钟失重,在失重飞机上可训练航天员在失重情况下穿脱航天服、固定自己的姿态等。[详细]
解读:张天聪带领年轻航天员赴俄罗斯加加林航天训练中心接受训练。这一情节即表现了中俄两国长久以来在航天领域的合作,也反映出我国航天员训练设施的落后。除俄罗斯的伊尔76训练机外,美国也拥有KC-135改装的专用训练机。而目前我国的航天员仍需要远赴国外才能进行此类训练。
影片描述:片中的张天聪无疑是十分幸运的,在经历了多次失望之后,终于获得了执行升空任务的宝贵机会,在圆满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圆了自己的飞天梦想。
实际情况:神舟九号与天宫空间站的对接,将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神州系列航天任务,造就了中国航天员的光辉形象。然而,还有更多具备登天能力与资格的航天员,为了确保任务实施而甘愿作为备份,目送自己的同伴升空、归来。与影片中的张天聪不同,他们可能永远也没有机会真正走进太空,但他们也是航天英雄。
在航天员的身后,还有数十万默默奉献的航天人。与少数航天员不同,他们的名字注定不会为人所知,但是为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他们仍然选择作为航天事业中最小的一颗螺丝钉。就像影片中张天聪在烈士陵园所说的:“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他们的功绩万古长青。”
谨以此向献身航天事业的万千无名英雄致敬!
《飞天》剧照:俄航天训练中心的伊尔76飞机急速俯冲创造失重环境
《飞天》剧照:我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下练习进食
《飞天》剧照:烈士陵园中长眠着为航天事业贡献出生命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