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FC31战机出口遇尴尬 国内若不采购项目只能下马

2017年02月09日 16:32 新浪军事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在互联网媒体上,常常会把“枭龙”和“鹘鹰”这两款编号为“FC”的机型拿到一起讨论,由此认为“鹘鹰”和“枭龙”一样,是不折不扣的“纯外贸”机型,由于这个结论本身来源于“枭龙”和“鹘鹰”的定位,那么本文就来列举下它们的定位到底有何不同?

  先说FC-1“枭龙”,“枭龙”是132厂(成飞)屠基达针对巴基斯坦替换歼六项目提出的方案,希望巴基斯坦掏钱,132厂研制,研制出的型号不但可以装备巴基斯坦,还能出口赚钱。后期这个项目转给611所(成都所)去做,132厂生产一部分,后续是巴基斯坦生产。

  格鲁曼公司的“超-7”项目

  这个项目首先考虑的便是巴基斯坦的资金和工业能力,因此定位是廉价且少用贵的复合材料,用了部分电传。简单来说,这个项目是为巴基斯坦量身定做的,同时考虑外贸。从这里就能看到,“枭龙”项目中国的军方并没有参与,主要是因为“枭龙”的定位和国内军队建设方向并不匹配,因为“枭龙”毕竟是轻型战斗机,其功能与歼-10重叠,作战能力上与歼-10有不小差距。此外,在当时(包括现在)的情况下,已经实在没有必要装备一款比歼-10还要低端的准三代机,这就是为何一些军迷认为国内军队应该装备来替换歼七但为何没有装备的原因。

 (图)枭龙虽然推出了多种改型,但都与国内市场无关

  对于“鹘鹰”,早在2014年,时任中航工业集团副总经理的李玉海就称,“鹘鹰”在研制之初除装备解放军的考虑外,还考虑到要打破西方在四代机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因此“鹘鹰”还专门设计了一款外销型号。从市场定位上,就“鹘鹰”来说,其相对便宜是相对歼-20来说的,而不像“枭龙”那样绝对价格上就是要便宜,这也决定了“鹘鹰”很难靠只外贸就能支撑得起整个研发费用。另外,由于“鹘鹰”本身考虑了国内的要求,“鹘鹰”在推广方面的很多做法就和“枭龙”完全不同,除了在珠海航展上公开露面过之外,包括“鹘鹰”2.0首飞只是由网友拍摄到在内,其研发进度几乎完全不为外界所知。

  从企业经营角度来看,“枭龙”和“鹘鹰”作为经营项目都希望是赚钱的,那么“枭龙”如何保证赚钱?首先国内研制有巴基斯坦出了经费,自然国内很难是赔钱的,至少从企业角度来说是这样。而从巴基斯坦来说,“枭龙”本身研制费用不高,采购费用也不高,均下来费用还是可以的,出口再赚些钱,分摊一下费用。而在外贸方面,由于有巴基斯坦的大规模使用和巴基斯坦建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可以说采购方也能对几十年的售后服务放心,所以多少这些第三方客户是可以放心去买的。

  (图)2016年底首飞的鹘鹰2.0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而对于“鹘鹰”,其研制费用和价格是几倍于“枭龙”的,“鹘鹰”上采用的技术、装备等,属于国内最先进领域,不会轻易的给国外转移这些技术。这些因素综合后,可以说,没有几个国家能够掏得起钱来支撑“鹘鹰”研制出来并在他们国家建立生产基地,也很难保证只外贸的情况下,维持客户几十年的售后服务(因为不大的生产量下几十年的售后服务支持成本太高了),国外用户也不会轻易当这个冤大头。

  (图)鹘鹰项目最终花落何处,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

  而从政治上来说,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允许企业把国外政府作为冤大头来对待,毕竟军售是国家政治关系的延续。所以,“鹘鹰”如果国内军队不采购,那么这个项目唯有下马一途。很多军迷没有想清楚这种经营上的道理,而把这个事情想成是为了出口所以要说服国内军队来装备,这就把事情理解颠倒了,正确的理解是:“鹘鹰”瞄准的就是国内用户,兼顾出口;如果国内用户不用,出口也没有可能。(作者署名:迷彩派)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