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中国歼20采用一尖端技术 美军F22都还没装

2016年07月18日 13:14 新浪军事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中国高精尖科技再获突破,歼20这一新技术连F22战机都还没装

  在一张歼20战机2016机的图片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它的机头下有一个菱形的窗口,从窗口的色彩来看,它应该是一个光学窗口,这表明歼-20可能采用了分布式光学孔径系统。注意上图注意歼-20机头旁边的光学窗口

  从目前来看,以雷达为主要探测手段的超视距空战系统在已经发展到顶峰,它已经发展成为包括预警机、机载火控雷达、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敌我识别、数据链、综合电子对抗系统在内的综合性系统,特别是相控阵雷达、射频存储等技术运用,让超视距空战系统的目标探测、电子对抗、多目标攻击等能力得到飞跃性的提高,已经成为现代空战主要形式,已经成为新世纪作战飞机的标准配备。

  不过雷达有一个缺点就是需要辐射电磁波,从而暴露自己的位置,这个缺点对于隐身飞机来说尤其敏感,另外雷达隐身技术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成功的让战斗机的RCS下降了几天个数量级,这样雷达在第四代作战飞机中的作用就在下降,战斗机需要新的探测手段来提高自己对战场上的探测能力,这就是红外探测系统。

  红外探测系统的优点就是它通过接收对方的红外线来确定对方的位置,不需要辐射电磁波,从而实现所谓的静默探测目标,战斗机很早就就开始配备红外探测系统,用来探测目标,这样就可以在雷达受干扰或者静默的情况下仍旧保持对目标的掌握,以提高战机在严重电子战环境下的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但是早期的红外系统受到元器件的限制,采用的是点光源探测方式,探测距离近,灵敏度差,因此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随着技术的进步,红外成像系统的出现,才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三代半和四代作战飞机开始普遍配备红外成像探测系统。

中国高精尖科技再获突破,歼20这一新技术连F22战机都还没装

  不过红外成像探测系统也有自己的缺点,就是它的波长较短,无法透过飞机蒙皮探测目标,必须探出机体观察目标,这样的话就会影响第四代战斗机的隐身性能,因此对于隐身战斗机来说,必须要保证机体表面平滑,没有突出物,如果不采用突起的光电探测系统,就必须采用埋入式窗口,这样每个光学窗口的视野受到限制,就需要多个光学窗口,如何把多个窗口的信息融合在一起就成为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美国F-22没有采用分布式光学孔径系统,根本原因就是它的研制年代较早,它的航空电子数据传递和处理速度难以达到这个要求,只有F-35在采用了高速数据总线和综合处理系统之后,才配备分布式光学孔径系统,根据相关资料,F-35就配备有分布式光学孔径系统,它在机身周围配备有6个光学窗口,可以提供360度的态势感知能力,可以飞机提供战场态势感知、空中目标探测和跟踪、导弹逼近告警、导航、武器投入评估支持等功能,它对于空中目标如战斗机大小的目标可以提供30公里左右的探测距离,这个指标大致已经处于超视距空战的门槛之内。

中国高精尖科技再获突破,歼20这一新技术连F22战机都还没装

  而俄罗斯T-50战斗机仍旧采取传统的球形光电探测系统,这样虽然降低了对航空电子系统的要求,但是也付出了RCS增加的代价。歼-20在研制的时候,充分利用了后发的优势,配备了较为先进的航空电子系统和高速数据总线,这样就为配备分布式光学孔径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歼-20配备了分布式光学孔径系统之后,大大提高它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可以实现全向的空情信息探测,特别是增强了飞行员对于静默威胁的预警能力,随着红外成像导弹的普及,对方战斗机可能会逼近到我方战斗机附近,用红外成像导弹发起攻击,进行所谓的静默攻击,这样只能通过探测对方飞机和导弹才能为了飞行员提供必要的警戒能力,而分布式光学孔径系统的引入,提高了飞行员在这方面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第四代战斗机在雷达隐身方面进步明显,但是在红外隐身方面却没有多大进步,因此红外成像导弹是攻击隐身战斗机比较有效的武器,如果能够配合分布式光学孔径系统,那么就可以提高红外成像导弹对付对方隐身飞机的能力,有资料说美国准备对AIM-9X进行改进,加大固体火箭,提高射程,同时配备双向数据链,以提高F-35与对方隐身飞机交战的能力,我国也已经研制成功PL-10红外成像格斗空空导弹,如果能够进行这样的改进,配合歼-20的分布式光学孔径系统,显然也会显著的提高歼-20与与对方隐身战斗机做斗争的能力。

  因此对于我国空军来说,应该以歼-20装备部队为契机,利用分布式光学孔径系统和红外成像制导空空导弹,积极探索隐身战斗机时代空战的战术和战法,从而进一步增强我国空军的作战能力。(作者署名:鼎盛军事)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