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期间英国媒体缅怀这些参加一战的中国人

2017年11月14日 11:12 新浪军事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11月11日是英国的一战停战纪念日。每到这一天,英国人都会在胸前戴上一朵红罂粟,缅怀阵亡将士。

  今年,他们把目光投向一个被历史遗忘的群体。

  ▲英国学生在伦敦一处一战纪念碑前,手举当年最早抵达英国一批劳工中部分人的中文名字,纪念一战中国劳工。

  在伦敦唐宁街前的阵亡烈士纪念碑,30多名华人敬献花环。这是英国第一次在正式活动中纪念参与一战的中国劳工。

  英国《每日电讯报》刊文称,世上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英勇表现,但没有哪一种能在规模上和中国劳工相比,而这些中国劳工从未受到应有的关注。

  ▲《每日电讯报》报道截图

  100年后,这样的情况终于得到改变。

  11月12日晚间,英国第四台播出纪录片《被忘却的英国华工军人》,通过挖掘未公开的信件、日记以及文献,讲述了这些无名英雄如何被英法军队招募,协助他们取得战争胜利。

  这些资料来自一位英国退休老人,他在翻看外祖父40年前留下来的遗物时,无意中发现了很多关于中国劳工在英国的珍贵照片。

  ▲这名老人是珍贵文物的发现者。

  老人的外祖父霍金斯是一名英国军官,曾在中国经商。他到山东为英军招募劳工,陪同他们前往法国战场,并担任他们的长官。

  ▲1916年,英军从中国山东与河北招募劳工,漂洋过海前往欧洲战场。

  在这过程中,霍金斯用相机记录下了中国劳工从被招募,到踏上旅程,在战场上工作,以及返乡的全过程。

  ▲照片的拍摄者霍金斯

  1917年,大约15万中国人漂洋过海,前往欧洲西线战场,冒着生命危险修建铁路,维修坦克,甚至拆除未爆炸的炸弹。

  ▲英军劳工军团下属中国劳工军团

  在战场上,他们要面对几乎和士兵同样危险的情况。原本,他们得到保证,会在距离前线10英里(约16.09公里)以外的地方工作。但后来,距离被缩短至1英里(约1.61公里),许多劳工在枪林弹雨中身亡。

  根据官方统计,大约有2000名中国劳工在一战中累死、病死、战死或者失踪。但是有民间人士统计称,这一数字将近2万人。

  ▲英军招募的约9.5万人编入英军劳工军团所属中国劳工军团,战争期间他们为英法美协议国军队从事搬运后勤物资军火、修理道路、挖筑战壕、清扫战场、掩埋遗体等后勤、工兵和人道主义工作。

  在战争危险和思乡之苦的双重折磨下,他们每天工作10-18个小时,一年中却只有春节、端午、中秋3天假期,换来的只有每周微薄的薪水。

  因为中文名字对英国人来说过于复杂,这些劳工的姓名在异乡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串数字。为了方便确认身份,英国当局还对他们进行了指纹采集。

  发现照片的英国老人说,他知道外祖父收藏了几箱有关中国的东西,但不知道竟是如此重要的历史:“他们投身于战争的关键环节,不少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却很少人知道他们的故事。”

  这些照片也展示了劳工的另一面。即使在如此困苦、危险的环境下,他们依然乐观,朝着镜头笑着,淳朴而自在。

  战争中,他们住在被隔开来的简陋小屋中,而他们却为其装饰上传统灯笼。

  他们除了工作,也会嬉戏。在一年仅有的几天假期中,他们举办了热热闹闹的放风筝比赛。

  有些人开辟了菜园子,补充日常的食物供给。因为种菜技术熟练,他们甚至还拿了几个大奖。

  这些照片曾在杜伦大学一个主题为“流芳百世”的展览中展出。杜伦大学博物馆馆长白克雷博士说:“英国人欠中国劳工一笔债,我们应该对这些不被歌颂的英雄们表达感激之情。”

  ▲中国劳工

  战后,中国的付出转眼被人遗忘。每个参战的英国军人都被授予一枚银制勋章,而参战的华工只获得了铜制勋章。

  上个月,纪录片《被忘却的英国华工军人》的新闻发布会在伦敦“中国站”召开。“中国站”创建者邓永锵生前就十分重视有关中国劳工的这段历史。

  ▲邓永锵

  纪录片导演表示,华工也是英国的英雄,应该被记住。

  现在英国全境有4.3万座一战纪念碑,有些甚至是为动物而立,却没有一座属于中国劳工的纪念碑。许多劳工在英国的墓地上只有一块木牌,上面往往没有名字,只有一串数字——他们的工号。

  不过,就在他们逐渐淡出历史之际,英国正掀起一场为华工立纪念碑的运动。华人华侨在其中出了不少力,他们表示,在世界其他地方,如此大的一个群体不可能没有人记住。

  明年是一战结束100周年,一座9.6米高的纪念碑将在8月落成,纪念背井离乡、来到英国的中国劳工。

  百年前,这些中国劳工为世界和平贡献了自己的汗水,甚至生命;百年后,他们的付出也将被人们感念。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