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绝密核禁地五厂三矿:为造两弹隐姓埋名

2016年11月17日 18:09 新华网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404并不孤独。在中国核工业发展史上,像核城404这样的绝密禁地还有许多。在曾经人迹罕至的荒漠戈壁、荒山野岭,开拓者们筚路蓝缕,创造和见证了中国核工业起步和逐渐壮大的历史。

  作为共和国“两弹”工程的重要支撑,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批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放弃在城市中相对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从全国各地奔赴各大核工程基地。由于工作内容严格保密,这些厂矿除了对外名称外,往往还拥有一个由三个数字组成的代号。地图上找不到它们的具体位置,寄信地址通常只是“XX市XX号信箱”。

272厂是中国“二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之一,其初步设计任务书、生产工艺流程均由苏联莫斯科设计院编制和提出,关键设备由苏联提供。作为中国第一个铀水冶纯化厂,272厂担负着从铀矿石和铀精矿中提炼二氧化铀的艰巨任务。图为272厂。

  272厂是中国“二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之一,其初步设计任务书、生产工艺流程均由苏联莫斯科设计院编制和提出,关键设备由苏联提供。作为中国第一个铀水冶纯化厂,272厂担负着从铀矿石和铀精矿中提炼二氧化铀的艰巨任务。图为272厂。

  当时,他们中的许多人自己也不清楚所从事的是原子弹事业,只是每天坐着专列进厂矿上班。对于工作的具体内容,“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澎湃新闻此前在404采访时曾听说一个故事,一对夫妻在404基地的不同分厂上班,但互不知情,直到多年后偶然在厂区内的一棵树下相遇,方知对方同是404员工。

  但这些神秘禁区,却让中国拥有了自己的核技术,为中国核工业输送了大量技术和人才。中国原子弹、氢弹和核潜艇的研制成功,核电建设的起步和发展,都离不开这些一度被“代号化”的厂矿和研制基地,以及在这些与世隔绝的禁区里默默艰苦创业的核工业人。

  历史

  1956年8月17日,中苏两国政府签订关于苏联援助中国建设原子能工业的协定(从1955年到1958年,在核科学技术和核工业领域,中苏两国政府先后共签订了6个协定,援助的范围和内容逐步扩大)。1956年11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51次会议通过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机械工业部,主管核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工作。1958年2月,第三机械工业部被改名为第二机械工业部(下称二机部)。

  1958年5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批准了二机部上报的“五厂三矿”选点方案,即衡阳铀水冶厂(272厂)、包头核燃料元件厂(202厂)、兰州铀浓缩厂(504厂)、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404厂)、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厂)和湖南郴县铀矿(711矿)、衡阳大浦铀矿(712矿)、江西上饶铀矿(713矿)。当年6月21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扩大会议上说:“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十年功夫完全可能。”

  从1958年5月起,第一批铀矿山和水冶厂(三矿一厂)陆续开工建设。到1960年8月,三个铀矿山的建设已临近完成,一座水冶厂也开始设备安装。1958年下半年,中国核工业的首批主要工程项目包头核燃料元件厂、兰州铀浓缩厂、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基础工程和附属工程,都陆续开工。至1960年8月底,兰州铀浓缩厂已安装了部分机组;与之配套的有关工厂的土建工程也大都接近尾声。

  随着中苏关系破裂,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致信中共中央,决定暂缓提供协议规定的原子弹教学模型和有关图纸资料,接着开始撤离在华的该领域专家。到1960年8月,在中国原子能系统工作的233名苏联专家全部撤离回国,并奉命带走重要的图纸资料和数据,设备材料的供应也随即停止,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工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和困难。

  对此,周恩来最后的意见是:“中央研究过了,我们不理他那一套。他不给,我们就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八年时间搞出原子弹。”为了记住1959年6月这个特殊的日子,后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工程的代号就确定为“596”。

  此后,中国核工业逐步转移到完全、彻底自力更生的轨道上来。

1958年5月31日,中央批准了二机部上报的“五厂三矿”选点方案。其中,712矿是中国最早发现的铀矿藏所在地之一,曾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原料,位于湖南衡阳。712矿于1958年建矿,1985年停产,2003年破产,2010年起大批职工陆续搬迁到衡阳市。图为712矿旧址。

  1958年5月31日,中央批准了二机部上报的“五厂三矿”选点方案。其中,712矿是中国最早发现的铀矿藏所在地之一,曾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原料,位于湖南衡阳。712矿于1958年建矿,1985年停产,2003年破产,2010年起大批职工陆续搬迁到衡阳市。图为712矿旧址。

  “五厂三矿”

  272厂

  位于湖南衡阳,是1958年8月开始兴建的中国第一座大型铀水冶纯化厂。

  272厂是中国“二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之一,其初步设计任务书、生产工艺流程均由苏联莫斯科设计院编制和提出,关键设备由苏联提供。作为中国第一个铀水冶纯化厂,272厂担负着从铀矿石和铀精矿中提炼二氧化铀的艰巨任务。面对苏联专家撤走后遇到的技术难题,272厂对关键问题和工序开展攻关,设计项目进行了多次变更,最终在1962年10月,以郴州铀矿的矿石为原料,生产出第一批产品。272厂提供了合格核原料,保证了后续工厂核燃料生产的需要,填补了中国核工业铀原料生产工艺技术的空白。

  202厂

  位于内蒙古包头,创建于1958年,是中国军用核材料、核燃料元件研制与生产的重点军工企业,是中国主要的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科研基地。

  从上世纪50年代建厂到上世纪90年代末,202厂负责满足国家军工核燃料需求,2000年以后,开始发展民用生产线,制造核电燃料元件。目前,全国核燃料生产厂只有两家,除包头202厂外,另一家是位于四川宜宾的812厂。

  作为中国第一批核工业科研生产基地,创建了中国铀化工转化、铀冶金加工、核燃料元件制造等工业化科研生产体系;研制和生产了中国绝大多数各种类型的生产堆、动力堆、研究实验堆燃料元件,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爆炸,核潜艇下水以及和平利用原子能做出了重要贡献。

  504厂

  位于甘肃兰州,始建于1958年,中国第一座浓缩铀生产工厂,老一辈创业者形象地把504厂比喻为中国浓缩铀事业的“老母鸡”。504厂先后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艘核潜艇、第一座核电站提供了合格的核燃料,被称为“中国浓缩铀工业的摇篮”。

  经过不懈努力,504厂于1964年1月14日生产出了第一批合格产品,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提供了至为珍贵的“口粮”。

  404厂

  位于甘肃河西走廊西部,于1958年经中央专委批准建设的中国建设最早、体系最完整、规模最大、政企合一的核工业综合性科研生产基地。这座矗立在西北戈壁滩上的核工业基地,曾经创造出包括第一个反应堆、第一条核材料生产线在内的“核工业十个第一”。

  404的创建,实现了中国核武器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为中国1964年、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作出了无可替代的历史性贡献。404厂也是和平利用核能的重要生产基地和后处理基地。

  221厂

  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府西海镇,基地始建于1958年。中国开始研制核武器之后,经过一番选择,中央决定在海拔3000多米的金银滩草原建设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基地,对外名称为“青海省综合机械厂”,掩护名为“青海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成功的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研制出厂;1966年10月27日,中国首次“两弹结合”试验成功的原子弹在这里研制出厂;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成功的第一颗氢弹在这里研制出厂;中国第一代核武器主要在这里研制,并实现武器化批量生产,装备部队;中国第一个型号核武器在这里退役处理。

  后来,经过核设施彻底无害化特殊处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化剑为犁。1995年5月16日,新华社向全世界播发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已完成历史使命、全面退役的消息。

  711矿

  711矿是中国最早发现和勘探的大型铀矿,也是全国最大的铀矿之一,位于湖南郴县。1960年9月1日,中国第一座铀矿山411矿(后改称711矿)第一期工程胜利竣工,为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爆炸提供了合格的原料,被原二机部部长刘杰赞誉为“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

  712矿

  712矿也是中国最早发现的铀矿藏所在地之一,曾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原料,位于湖南衡阳。712矿于1958年建矿,1985年停产,2003年破产,2010年起大批职工陆续搬迁到衡阳市。

  713矿

  位于江西上饶。公开资料显示,该铀矿原是苏联援建的项目,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后,不再为该矿的铀水冶提供配套的自动控制系统。此后,工人们不怕苦、不怕脏、不怕放射性,土法上马,人工操作,生产出了宝贵的“黄饼”。(据亲历者回忆,由于当时条件简陋,土法炼铀即用钢钎撬、铁锤砸、炸药炸,粉碎矿石后,再装入水缸木桶中用稀硫酸浸泡,用纱布做豆腐般反复过滤矿石,接着沉淀、烘干,提炼出一种俗称“黄饼”的重铀酸铵原料。其间,很多工人因受核辐射、吸入过量矿尘而致残,甚至牺牲。)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