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华侨报网9月20日文章,原题:纪念抗战中国应动员民间力量积极参与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2014年的意义除了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纪念,中国将9月3日、30日分别确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还标志着在“九一八”国耻日之外,每年9月的抗战纪念活动,又增添了新的内涵。
一般而言,若非逢五逢十的年份,很少举行声势浩大的庆祝纪念活动。然而,2014年7月7日,中国国家领导人前往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出席了纪念活动。9月3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网等主流媒体,纷纷对当天有多位国家领导人出席的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亦即“双日”设立后的首次抗战纪念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结合对慰安妇和日军侵华遗迹等申请世遗、公布侵华日军档案研究成果等举措,中国官方高调的纪念活动,用意和态度是不难见出的。
必须承认,以立法的形式肯定抗战胜利等日期的重大意义,并举办一定规模的纪念活动,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醒人们牢记历史,振兴中华。但是,向这一目标迈进,积极发动民间力量,日常下足功夫,也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民间力量的广泛参与,有助于推进抗战史研究,丰富已有成果。纪念抗战,必须对抗战史有所了解。目前的问题在于,不仅民众对其所知有限,许多史实、细节,仍然需要考证和深入挖掘。涉及中日两国的众多阶层和群体至于能够获取的资料有限,不可抗拒因素导致的资料亡佚和损毁,以及学术禁区,无不致使专门机构进行的研究存在局限性。民间研究者发挥的作用,则弥补了这一不足。事实上,中国社会现在活跃着这样一群人,走南闯北,从事田野调查、相关资料收集。诸如为抗战老兵、慰安妇、劳工等录制口述史等抢救性工作,为抗战遗址遗迹文物拍照,都为抗战研究提供了珍贵史料。当然,由于缺乏必要的学术训练和固定的经费来源等因素,民间研究者与专业机构合作,才是相互补充、彼此促进的有效之道。
其次,民间力量的介入有助于抗战研究的成果广为人知。民众知史的意义毋庸多言,关键在于,若想拉近那段渐行渐远、头绪繁多的历史与今人的距离,应当传达什么?以怎样的方式传达?由于关注点不同、缺乏学者为大众著书的传统,专业研究者与民众沟通不畅在所难免,相比之下,民间研究者受到的束缚较少,重视对细节问题的挖掘,熟悉微博、博客等社交媒体的使用,从而满足了大众的阅读需要。而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激发大众的兴趣,恰恰是使之多角度、全方位感知抗战历史的前提。
再次,活跃于海外的华侨华人,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力量。9月17日,美国旧金山华人刘磊展览了自己20多年来收藏的400余件抗战实物,包括日军军刀、作战地图、作战手记,以及45张由日本随军记者拍摄的“百万日军登陆杭州湾”照片。由于国家实力的增强和个人的勤奋努力,华侨华人的社会地位普遍提高,成为业界翘楚者大有人在。中国加强与他们的联系,是对其爱国之举的莫大支持,因此了解到的散佚海外的物证,也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证据,借助这些人在当地的影响力传达历史真相,效果是不难想见的。(作者:李喆)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