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驻伊拉克武官处王玮同志,鼎立协调伊方,全程跟踪护送。”不久前,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将一面锦旗送到总参某部。
今年6月,从萨迈拉到巴格达战火如荼,可为了1258名受困同胞平安转移,我驻伊武官王玮在大使馆统一领导下,临危受命,力排万难,打响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战役,在异国他乡演绎了一部中国军人“外交为民”的动人篇章。
情势告急——祖国同胞身陷战火
6月初,伊拉克国内形势急转直下,极端武装组织大举进攻伊多个重镇,直逼首都巴格达。此时,我在伊萨拉赫丁省萨迈拉市承建发电站的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1258名中国员工被困交战地域,人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目前伊拉克事态急剧变化,要随时做好转移准备。”6月11日,来自国内的紧急通知加剧了受困员工对于回家的渴望。
6月12日起,接连有炸弹在营地周围爆炸,萨迈拉项目被迫停工。身陷战火的中国员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思念着亲人。“回家,早点回家!”已成为心中深深的期盼。
然而,比周边战火更严峻的考验是营地物资的紧缺,每天停电4、5个小时,食物储备、柴油等物资储备也所剩不多,情况十分紧急。
揪心之际,我驻伊拉克大使馆迅速启动应急机制,着手准备转移方案,经多方协调交涉,伊内政部终于同意为转移我受困人员提供帮助。
6月17日,接应受困人员的车队在开出巴格达后受到伊军阻拦,没能抵达萨迈拉;6月20日,因伊军方直升机未能落实到位,转移行动再次搁置,两次行动的失败给受困人员造成了不小的情绪波动。
“请武官处联系伊军方,尽快开辟陆空立体转移通道。”6月23日,我驻伊大使王勇,将转移受困员工的重任交给了武官王玮负责。就像几个月前力促伊军方解救在伊被困的3名中资员工一样,千钧一发之际,王玮再次临危受命。
刻不容缓——打响与时间赛跑的战役
“轰隆隆……”6月24日清晨沉闷的爆炸声打破了巴格达的宁静,距武官处不远的检查站遭到汽车炸弹袭击。就在人们纷纷寻找安全地方躲避时,王玮却冒着爆炸升腾起的滚滚浓烟,赶往伊国防部。他此行的目的是说服伊军副总参谋长同意动用军队力量协助转移受困的中国员工。
“中国政府决不允许任何一名同胞在伊拉克遇险,转移1258名受困中国员工,对中伊两国两军未来交往意义重大……”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王玮马不停蹄地约见拜会了伊副总参谋长等十余名伊军要员,反复强调此次转移行动的重要性。
“上校,你的执着令人钦佩。”王玮的坚持打动了伊军副总参谋长,在萨迈拉三面被围、巴格达防御吃紧的情况下,伊副总参谋长决定推迟赴前线视察作战部队,亲自指挥协调伊军地有关部门全力配合我转移行动;伊陆航司令与王玮共同研究救援事宜,确定伊军直升机空运以及地面部队武装护送的空地协同转移方案;伊联合部队司令部多名高级官员与王玮及企业转移组成员举行联席会议,商讨转移行动细节……
好事多磨。6月25日下午,伊方转移我受困员工的第一批直升机刚刚飞抵萨迈拉军用机场,就遭到极端武装地面火力攻击。此时,一直守在伊陆航作战值班室的王玮迅速通过伊陆航副司令与萨迈拉的营救人员取得联系,通知前方一定要注意安全,确保万无一失。
晚上11时,在值班室守候了一天的王玮听到飞机的轰鸣由远而近。“回来了,终于回来了!”望着两架载有我受困员工的直升机出现在夜空,王玮总算松了口气。
回忆这次救援,让王玮最揪心、也最焦急的一天,就是26日地面转移行动开始的那天。地面行动要通过一段被称为“死亡地带”的道路,这段道路两旁是茂密的柑橘树种植园,常常遭到反政府武装迫击炮的封锁,路边随处可见被炸毁的坦克和车辆。尽管事前王玮已与伊方商定装甲运兵车掩护大巴车行进的方案,但没见到同胞平安归来,他的心始终悬着。
当行动进行到一半时,前方传来消息,部分路段仍有交火,恐有被伏击的危险。“假设一辆大巴车被伏击,死伤就可能有数十人,怎样施救,必须有所准备。”王玮敏锐地意识到,只有考虑到最坏的情况才能将伤亡降到最低。
“如伤员在25人以下,由空中护航的直升机直接运走,如超过25人,一小时之内增派4架次直升机,巴格达绿区医院和伊军队医院要全力配合救治工作。”经过半个小时的紧急沟通,王玮研究的应急预案得到了伊陆航司令的支持与肯定。
幸运的是,经过10几个小时的焦急等待,晚上7时喜讯传来:转移工作非常顺利,所有人员安全到达。一直守候在伊军方指挥部的王玮终于松了口气。
6月27日,最后一批从萨迈拉转移的中方员工安全抵达巴格达,脱离险境的同胞难掩内心激动,透过车窗,不停向迎接的人们挥手或打出胜利的手势。一位从车上下来的年轻员工紧紧握住王玮的手,不停地致谢:“祖国万岁!中国军人万岁!”
忠诚使命——人民需要的时刻中国军人永远冲锋在前
“只要有伟大祖国做后盾,世界任何地方,我们都敢去。”7月4日,最后一批从伊拉克撤离的中国员工抵达首都国际机场,一位员工激动地说。
此时,万里之遥的巴格达依旧热风扑面,道路两旁的椰枣树随风摇曳。王玮与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萨迈拉项目经理柏继东等人一同来到了伊联合部队司令部,他们代表1258名同胞专程感谢参与此次救援的伊军官兵。
“这样的行动在伊军历史上史无前例,你们非常幸运,有位这么好的武官。中国人的事情,我们一定竭尽全力!”在场的伊军军事工程局局长感慨地说。
今天,随着国家利益不断拓展延伸,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国门。与此同时,我驻外武官处保护海外公民的任务也越来越重。王玮力促伊军武装转移我受困员工的行动,只是我驻外武官保护海外同胞的一个缩影。2008年至今,我驻外武官在使馆党委统一领导下,已成功协助解救近4万名在异国他乡的中国同胞——
2008年6月,我在阿富汗1名项目工程师被塔利班武装分子绑架,我驻阿富汗武官积极协调该国军方,最终促成我人员安全获释。
2010年4月,吉尔吉斯斯坦政局突变,我驻吉副武官主动请缨,经过三天三夜不懈努力,成功组织撤回1299名中国同胞。
2011年2月,利比亚爆发激烈武装冲突,我驻利比亚、突尼斯、希腊等国十余名武官紧急开展火线大撤离,排除万难,成功转移35000余名同胞。
……
“武官,军人中的外交官,外交官中的军人。双重身份意味着双重使命,在异国他乡保护同胞安全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永远冲锋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王玮的这番话再一次诠释了中国武官的崇高使命。
■董国林 仲 阳 安 策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