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庆 特约记者 陈维奇 崔继承 本报记者 赵 波
引 言
习主席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武警森林部队忠实履行保卫国家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的职能和使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生动地诠释了这一道理。
面对雾霾常态化、森林火灾频繁发生、一些物种濒临灭绝……日渐恶化的环境与生态危机,不断向人们敲响生态安全的警钟。为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武警森林部队大力加强以“五个转变”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建设,为保卫国家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宁可千日无火,不可一日不防。这支部队每年累计动用12万人次进驻深山老林,通过靠前驻防、兵力前置,以最快速度控制火场,防止小火酿成大灾,实现了打早、打小、打了的目标。林业系统专家如此评价这支部队:武警森林部队已建成全域覆盖的防火灭火作战指挥信息系统,形成了快速高效的灭火作战模式,为保护国家森林资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严峻的生态形势威胁着建设美丽中国的蓝图,让“5·6”大火的悲剧不再重演,是他们忠诚于使命的铮铮誓言——
“绿色中国梦”的使命催征
假如类似1987年“5·6”特大森林火灾的情况再次发生,多久才能扑灭?一直以来,这个巨大的问号始终镌刻在武警森林部队官兵的心间。
这场发生在黑龙江大兴安岭的特大森林火灾,持续近1个月,将70万公顷森林化为灰烬,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亿多元,间接损失200多亿元,而当年,我国的GDP总量刚刚突破一万亿元。为了扑灭这场大火,武警森林部队3000余名官兵转战54个火场,舍生忘死,前后耗时28天。大火过后的焦土,化为灰烬的林木,犹如一个个黑色的惊叹号矗立在大兴安岭林区,时刻提醒着人们:美丽而又脆弱的绿色需要专业化扑火部队的守护。
国家林业部门的统计显示:1950年至2013年的63年间,我国累计发生森林火灾80.1万起,受灾森林面积3807万公顷。科学家早已不止一次地警示:不保护好森林资源,地球将出现比任何问题都要难对付的严重生态危机,这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
正因如此,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生态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立论“生态文明”,成为一大亮点。2013年5月24日,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绿色中国梦,是畅想,更是使命催征。在“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伟大征程中,需要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护绿尖兵。
历史的重任,落在了当代武警森林部队官兵的肩上。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习发达国家森林消防的先进战法,换脑抓建成为他们阔步未来的基点——
“遭遇战”引发头脑风暴
时间回溯至2007年8月,希腊发生了150年来世界最大的森林火灾,过火面积超过1500平方公里,火情引发世界关注。
希腊扑火的12个昼夜,武警森林指挥部机关灯火通明,官兵们密切关注着火情详报。20余颗卫星、19架大型固定翼飞机、18架直升机、500余大型机械联合行动的细节,成为指挥部党委“一班人”关注的焦点。
反思与观察同步进行。2006年大兴安岭发生火灾,我万余名参战官兵同样苦战12个昼夜,扑灭的火线却仅有200多公里。战斗力悬殊至斯,如何担当重任,履行好保护林业生态的职责使命?
一场不期而至的“遭遇战”,让官兵们看到了自身建设存在的差距,也为武警森林部队加速奔向现代化埋下了深远“伏笔”。
2010年,观战俄罗斯灭火,更加坚定了指挥部党委“一班人”推动部队实现信息化条件下机械作战转型的决心。那场大火,俄罗斯动用的机械设备超过2.65万台,其中包括56架飞机,不仅机械化程度高,而且全面展示了信息化条件下地空结合灭火战法的运用。
2011年,在讨论武警森林部队现代化建设的专题党委会上,气氛凝重。政委亢进忠用一句古训提醒与会者:“忧先于事者,不及于忧;事至而忧者,无及于事。”
当年的会议记录,几乎是一份“战役检讨”,清晰地镌刻下党委“一班人”的觉醒与反思——
“纵观部队发展历程,风力灭火机、油锯、灭火水泵等机械化设备,没能脱离以人为基础的单人、单机、单组作战模式。不善于运用配发的大型机械化装备……”
“火场一线作战,因无法与参战梯队保持实时联络,不知参战部队动态作战情况,迟迟不能定下作战决心;灭火梯队间完全依靠对讲机,超短波通信受地形条件限制,经常发生前指与一线部队失联情况……”
“当前,森林消防存在预警系统不完善,林区道路规划不科学,蓄水池和输水管道等基础设施匮乏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以水为主的灭火战法的实施……”
剥茧抽丝理出问题主线。信息化条件下机械灭火的新理念尚未在各级心中生根,才引发了灭火手段落后、扑火战法滞涩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换脑”,迫在眉睫。司令员何宏成介绍说,两次“遭遇战”的最大“战利品”,就是让新战法、新理念真正入脑入心!
不久,《加速推进武警森林部队现代化建设意见》出台,旨在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五个转变”,成为部队整体作战能力提升首当其冲的突破口。
战斗力的基本要素是人、武器及人与武器的结合,依靠科技实现“五个转变”,是他们屡建奇功的秘诀——
用信息化擦亮“金刚钻”
“我是黑龙江大兴安岭支队特种分队班长张奇,我在东经××度、北纬××度,在我西北约1000米,为高强度树冠火,风向东南、风力约6米每秒,建议前线指挥部机降50名突击队员,并增派直升机洒水灭火!”
“我是云南腾冲中队火场观察员李志凯,我所在火场位置可燃物载量大,火势异常凶猛,建议增派10名水泵手!”
“西线火头已经突破预先设置的隔离带,命令四川卧龙中队派出30名官兵堵截火头!”
……
联合前指决心、一线指挥员对火场态势判断、一线灭火队员作战状态等,通过火场卫星、战区短波网,源源不断地传汇到数千公里外的武警森林指挥部指挥中心。
与此同时,指挥中心参谋正依托网上作战支持系统,在战区三维数字地图上实时标注出灭火作战态势,调阅气象信息网的气象信息;指挥作战的首长,根据火场的气象信息、地理信息、火情态势,迅速下达作战命令。各部根据作战决心进行战斗部署,参战官兵通过头盔式对讲机明确作战分工。
这是记者在武警森林指挥部看到的一个实景。这一天,全国共发生20余起森林火灾,指挥中心忙而不乱。
当天,云南境内同时发生12起火灾。定下决心后,云南森林总队5小时内向所有火场集结了足够兵力,给水泵分队长距离接力给水,火场实现了全面“水覆盖”。仅10个小时,12个火场的明火就被全部扑灭。
快捷高效的信息化指挥作战模式的形成,得益于武警森林部队以战斗力为根本标准,强力推进的“五个转变”。
——灭火手段由以风为主向以水为主转变。2999台便携式消防水泵、5985台背负式灭火水枪、11辆水带管线车等列装,寻找建设水源3000余处,初步形成水泵、水囊、消防车短程供水,输水管线系统远程输水,特殊地形直升机投水模式。
——灭火方式由人力型向机械化转变。72辆履带式森林消防车、30辆卫星综合通信车、414辆越野型运兵客车、25个单兵灭火弹发射器等装备部队,化学灭火发射炮等新型装备立项研发,努力打造森林灭火“撒手锏”。
——灭火指挥由传统型向科技型转变。在作战指挥中心建成“云计算中心”,扩容“三网一系统”,增建卫星固定站,北斗定位终端配备到班,完善驻防地区二维、三维地图、遥感影像、林区资源、作战信息、编制装备等数据资源。
——灭火战法由地面作战向立体作战转变。2011年1月直升机支队大庆基地启用,列装8架直升机,研训10多项空中灭火战法,填补国内外航空灭火空白;云南计划再装备10架,逐步打造集运输、灭火作战等功能于一体的空中劲旅。
——灭火组织形式由以我为主向军警民协同转变。按照平时联训、防期联防、战时联合思路,建立健全国家林业局、省市林业厅和区县林业局三级应急响应机制,努力实现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少的兵力,发挥最大灭火效能的目标。
纵深变革换来气象一新。目前,信息化条件下机械灭火的战法已在武警森林部队全面铺开,越来越多的特种分队员,可以像张奇一样,手持北斗定位终端,引导直升机吊桶洒水灭火。
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不拘一格组建的人才方阵,成为他们高擎国家队、突击队旗帜的力量源泉——
广聚英才护航“生态中国”
人才!人才!人才!信息化大发展的时代在呼唤,构建生态中国的蓝图在呼唤,武警森林部队现代化建设的使命在呼唤!
历经2002年、2007年的两次增编,加之作战分类越来越细,大批新式灭火器材列装部队,人才短缺成为制约武警森林部队走向现代化的最大障碍。
“成就事业,需要万千人才矢志奋斗;建设现代化武警森林部队,人才是第一要务。”该部政治部主任郭小平紧盯成事立业之本。
苗中军,一名来自基层的四级士官,被任命为支队通信股电台台长。
于连合,一名47岁的一级警士长。让他没想到的是,支队分配给他的公寓房,和常委在同一单元。
……
“人才是最可宝贵的,士官队伍是部队实现战斗力提升的关键。要打破常规,把他们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最大限度为他们消除后顾之忧。”这是武警森林部队抓人才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
“无人区”灭火作战,通信联络是关键。苗中军参加灭火作战通信保障任务200余次,次次畅通无阻;组建超短波基站40余个,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兵专家”。他担纲的“星型拓扑结构超短波转信组网”课题,被森林部队推广,编写的“无线电通信密语”填补了森林部队无线电通信代密的空白。担任台长后,他不光自己琢磨业务,还手把手带起了“学生”。现在,台里的战士们也逐渐崭露头角,走上了前台,挑起了大梁。
机械灭火,531装甲车、俄式履带牵引车等特种车辆是“王牌”。入伍27年,于连合有26年是在与特种车辆打交道,先后维修车辆四千多台次,研究出40多项革新成果,为部队节约经费1000多万元,被国务院授予“扑火尖兵”荣誉称号,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一等奖。对这样的人才,从指挥部到总队,在住房分配、家属随军等方面,都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确保他们不为家事烦恼,安心在本职岗位建功立业。
正确的导向汇聚起强军的力量。消除了后顾之忧的士官们在岗位上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近年来,全部队共有434名士官受到武警部队以上表彰,211名士官荣获人才奖。这个中坚群体,撑起了武警森林部队战斗力的半壁江山。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除了保留好有生力量,该部党委还将视线投向了军内外,求贤若渴,不拘一格。组建直升机支队时,面对飞行员紧缺的局面,该部党委紧紧抓住建设生态中国的有利契机,面向全军,广纳人才。
王兴坤是陆航某团最早放单飞、最年轻的一级飞行员,前程似锦。为了说服他支援家乡生态建设,总队、支队领导数次登门拜访,动之以情。被森林部队的诚意所打动,王兴坤正式加盟。他研训的“四机跟进吊桶洒水”等10多个空中灭火战法,填补了我国森林航空消防空白;研装的林区巡护可视化等10余项信息化系统,开创遂行多样化任务空中实时传输的先河。
3年来,经过严格选调,直升机支队已经形成以4名特级、34名三级飞行员为主体的人才方阵,为武警森林航空部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倾力聚万千智慧,只为谱强军新篇。目前,一支通晓信息化条件下机械灭火战法,熟练掌握直升机、灭火炮、装甲车操控技术的新型人才队伍已经在武警森林部队形成规模。他们引领着这支部队加快推进现代化的今天,也护卫着中国走向充溢着绿色希望的未来!
■张晓庆 特约记者 陈维奇 崔继承 本报记者 赵 波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