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式上看,彼此之间针锋相对的辩驳扣人心弦,充满了火药味,但这又是一种减少彼此猜疑的有效方式。动口总比动手要好,口水之战也让彼此了解了对方的底线,防止战略性误判。
一年一度的香格里拉对话会又举行了。本年度的对话会实实在在变成了中美日之间的“口水大战”。从形式上看,彼此之间针锋相对的辩驳扣人心弦,充满了火药味,但这又是一种减少彼此猜疑的有效方式。动口总比动手要好,口水之战也让彼此了解了对方的底线,防止战略性误判。中美日三大国在新加坡唇枪舌战,不仅折射出亚太地区安全机制的破碎性,也说明大国沟通渠道不畅。
当下亚太地区的安全格局,处于历史性变革的前夜。身处其中的每个国家,都难以预知未来将会是怎样的新秩序,这恰恰也是危险性所在。
二战结束后,美国主导亚太安全的格局已经摇摇欲坠。虽然主观上美国依然认定自己“注定领导”,但客观的现实是,力量已经多元化。不仅美国防长点名批评的中国已在崛起,美国羽翼之下的日本政府正在推行“安倍主义”的外交与安全政策,以“积极和平主义”的方式突破和平宪法的约束。日美的主仆结构已经悄然发生变化,日本想要获得“副班长”的岗位,而不仅仅是做个小跟班。
安倍政权已经决议走向“正常国家”,结束半主权的状态,避免在中美之间被边缘化。安倍力图在经济、政治和外交等多个层面“积极”行动,扭转日本迟暮的国际形象。事实上,安倍以民族主义情绪来激发日本的能量,让这个已经和平了半个世纪的国家重新回到丛林之中。
安倍出席香格里拉对话会,不仅说明安倍对这一对话平台重视,更能看出安倍急于找到一个多边平台来展示“安倍主义”的主张,即对抗中国崛起。安倍极力将解禁集体自卫权描绘为日本为和平作贡献的举动,一个核心理由就是中国可能以武力改变东亚秩序。中国副总参谋长王冠中将军讥讽安倍没有哈格尔那样坦率。
不能不说香格里拉对话会已经成为公共外交的平台,虽然它的议题是安全这样的“硬”话题。面对安倍和哈格尔对中国的“无端指责”,中国都及时有力地回击。中国代表团通过提问、记者会、专访、辩论等多种形式展示观点,反驳美日的“无中生有”。
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卡普兰认为南海已经成为一锅沸水,夸张一点说,西太地区也有沸腾的态势。各种说法和主张满天飞,而唯独缺少了当下亚太安全局势的“真相”维度,各说各话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从亚太安全局势发展而言,中美日三方都有“新主张”,更要害的是三方的主张交叉点并不多。美国自2010年开始亚太再平衡,美国前任防长帕内塔已经明确表示2020年美国六成海军力量部署在太平洋地区,而哈格尔在这次对话会上强调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安全承诺不会受到美国财政困境的影响。
领土纷争已经搅动了亚太安全的神经,作为域外的老大,美国采取了拉偏架的做法,强化与日本、菲律宾等国的军事同盟纽带,不但将钓鱼岛列入日本安保的范围内,还将在菲律宾驻军。中国则面临着美国的施压以及周边国家挑衅的双重压力,一系列的纷争恶化了亚太的安全氛围。中国的亚洲新安全观要从纸面变成现实,就必须直面亚太地区的纷争,除了捍卫国家主权的必要反制措施外,更需要营造地区之间相互协作与信任。
如参加香格里拉对话会的中国外交官傅莹女士所言,中国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和更及时地让外界了解中国的思想和观点。美日对中国的“无端指责”,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周边国家的一种担忧,即崛起之后的中国会如何塑造亚太甚至世界秩序。虽然中国自认为发展中国家,但外界已然将中国视为世界大国,这种认知的反差造成了误解,中国坚持并相信和平崛起,但又必须破解国际关系史上大国崛起带来战争的历史惯性,并让外界相信中国可以例外。中国实力的崛起必须有相应的心态调整,大国应该有开放的心态。
另外一种认知反差还在于,中国处于崛而未起的状态,但国内爆棚的自信心又让中国对现有的秩序强烈不满,怀有受欺辱的不平情绪。愤懑于胸,积郁既久,一旦释放,难免过犹不及。向邻国、向周边、向世界解释自己,已经成为中国外交与安全面临的头号难题,硬实力可以闷头积累,软实力则需要与外界有效的良性互动,积聚信任。
口水大战,既是阐明自己,也是锻炼口才,话语即权力,当世界愿意倾听中国的时候,中国也就真正崛起了。
孙兴杰 国际关系史博士
(本版言论不代表本报观点,仅供参考。文章均有删节)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