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上旬,总参工程兵某设计研究所设计方案评审会现场,某人防工程设计方案获得评委的高度认可,全票通过评审。而一个月前,这项工程设计方案初次送审时,却因设计脱离战斗力标准而败走“麦城”。
今年初,这个所9名设计人员接受设计某人防工程的任务后,经过近百天的努力,精心打造出一份设计方案。“防护构思、战备功能、使用方式、建设成本都具备国内一流竞争实力。”4月中旬,有关设计人员带着设计方案参加所里举行的评审会时信心满满。
没想到,评审会上,这项设计方案却被评委亮了“红灯”:设计中没有实施伪装的相关内容,缺乏“战场因素”,必须重新进行调整。
面对这一结果,个别设计人员感到评委们有些小题大做:“现代战争中,人防工程不是打击重点,况且人防工程伪装难度较大,何须花那么大的代价实施伪装。”
人防工程设计是为保障打赢还是为牟利图名?设计方案被亮“红灯”引起所党委“一班人”的重视。旋即,一场以“工程设计科研的标准是什么”为主题的讨论活动,在全所上下迅速展开。
“不为立功而立项,不为报奖而科研,不为争经费而上项目。”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高级工程师王安宝在科技业务会上提出的“三不”建议令人深思。从事30多年国防工程事业的高级工程师陶洪明在政工网上写下这样一句话:“人防工程设计,最终是要接受战争和历史的检验,必须切实树立战斗力标准,切忌生搬硬套、闭门造车。”
采访中,该所政委李铁生感慨地说:“不辨不明晰,一说吓一跳,用战斗力标准一卡,我们的工作与实战还有不小的差距。”为此,他们进一步采取多渠道发酵大讨论:在所政工网上开设“强盾讲坛”,剑指设计科研作风顽疾;营区设立“诸葛亮箱”,广泛征集大家真知灼见;深入工程一线当兵蹲连,促使设计科研与工程现场“无缝连接”。
“‘打不起来、轮不到我’的和平观念占据主位,居安思危、枕戈待旦的忧患意识就无法强化。战斗力标准是检验部队开展各项活动成效的唯一的根本的标准,真刀实枪可以体现战斗力,设计防护工程也要闻到浓浓‘硝烟味’。”在该所“强盾讲坛”上,专家教授的一堂课,拉直了许多科技干部心中的问号。
拨开迷雾见思想,找准差距立规矩。连日来,该所引导科技干部“设计向战场聚焦、科研向实战靠拢”,牢固树立“将设计科研的‘标尺’瞄向打赢”的战斗力导向,对不适应、不符合战斗力标准的思想观念和习惯做法来了一次大清理大扫除。所党委“一班人”针对这次人防工程设计存在的问题,打破科室界限、专业范畴和小组编成集智攻关,主动向有经验的“老高工”问计,到实地进行调研,并多次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修改。
对此,该所高级工程师、军队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刘宜平深有感触地说:“某人防工程项目的设计方案从被否定到得以全票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让科技干部澄清了模糊认识,也强化了大家在科研攻关中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的意识。”
■张 凯 特约通讯员 赵 杰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