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也是这样一个春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十一院2所4室7个年轻人怀揣一个“飞行梦”聚集在了一起。
尽管他们大多所学的是与航空航天相关的专业,但在当时这群“创业者”的脑海里,“无人机”依然是一个陌生的词汇。自己能够在这片新疆域上走多远?“无人机”能够给自己带来哪些变化。这一切都是未知。
历经15年的艰辛探索,“彩虹”系列无人机逐渐成为业内翘楚,不仅在国际军贸市场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同时也为空气动力领域的持续发展储备了技术和人才。而当年的“七人小组”也发展成为近200人的无人机专业团队,正如他们给无人机命名的“彩虹”一样,风雨过后,他们终于迎来了瑰丽风景。
创业——“为生存,更为梦想”
作为行业内空气动力技术的引领者,十一院似乎和“飞行”有着天然的联系。但该院正式启动无人机的研制却要从1999年说起。
“那时候做无人机,一方面是出于梦想;但同时也是为了生存。”十一院一位领导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如此总结道。他认为,“动力”是飞行的革命性的因素,空气动力研究院需要有这个担当去通过无人机技术的发展来助推学科发展。
在上个世纪末期,中国航天发展面临“任务不足”的窘境,各单位都在寻求生存之道。十一院结合自身空气动力学科优势,很快“嗅到”了无人机的“商机”,并迅速进入无人机前沿领域。
2001年12月29日,十一院研制的第一架遥控无人机首飞成功。看着饱含自己心血的飞机顺利翱翔蓝天,这让“彩虹团队”分外兴奋。
比翱翔更让人兴奋的是随之带来的“第一桶金”。2004年,中方与某国顺利签订第一单无人机出口合同,为该院带来了一笔在当时看来不小的外贸合同。“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心血换成真金白银,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内心别提有多骄傲了。”彩虹系列总体室副主任回忆到。
一路跌跌撞撞走来,其中压力几何,个中滋味旁人很难体会。团队里至今还流传过一个故事。2007年在“彩虹”一次技术“上台阶”的飞行前,“两总”写了“军令状”压在院长那里才去试飞。这股“壮志豪情”让团队里的每个成员都感受了“这条路不好走”。
“彩虹”团队年轻有朝气。当知道他们大多是“军迷”时也就不难理解他们对飞机的特殊情结。要在一项事业中皓首穷经,从头开始,如果不是兴趣使然,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小L就是这样的一个“坚持者”。他所负责的太阳能重大专项已经坚持了12年。尽管是一个预研型号,但他依然以“创业者”的激情在守护着它。看着身边同事的飞机一次次飞翔,要说没有“小躁动”也是不可能的。“我清楚自己的职责,搞科研需要有人去探路,我愿意做这样的人。”
就这样,在“梦想”力量的撬动下,几乎在没有太多关注的情况下,“彩虹”无人机开始逐渐崭露头角。从微型飞行器、近程小型、中近程到中高空长航时再到太阳能飞机,“彩虹”系列迅速覆盖了所有类型;而从最初的几百万美金的年收益再到现在的5亿元,无论是飞行表现还是市场回馈,“彩虹”都足以让人刮目相看。
试验——“有刺激,也有温情”
诗人顾城在《门前》中有这么一句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在“彩虹”团队中,成员之间的默契让人觉得“小环境”的静谧美好。然而走近他们才能体会到,看似平静的背后也有让人鲜为人知的“刺激惊险”。
由于“彩虹”的客户大都在第三世界国家,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都相对复杂。而无人机的交付以及培训都要在当地进行,所以“出国做试验”成为了他们的家常便饭。
小W,典型的“80后”,2008年硕士毕业后加盟十一院无人机团队。相比于其他同学单一的实验室生活,他的“国外外场试验”的经历给年轻的自己增添了几分霸气和锐气。
2009年,恰逢某国硝烟四起。小W和十多位同事来到这里,试飞即将交付的无人机产品,开展相关的培训工作。回忆起自己117天的外场生活,小W脱口而出四个字——“惊心动魄”。
电视里播放的全是各种爆炸事件,每天由荷枪实弹的士兵护卫分散坐车去外场基地,遇到紧急情况用直升机运输……这些像美国大片里的场景就真切地发生在自己周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做试验,这对每一个热爱和平的人来说无疑都需要极大的心理承受力。
在外人看来轻松惬意的国外外场试验,在“彩虹”这里,美丽风景下也会蕴含着“血与火的考验”。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中方“彩虹”团队用高质量的产品和专业的服务精神,赢得了对方的首肯,为两国友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的外场试验经历在团队里负责军贸总体协调工作的小H眼中,除了“惊险刺激”外,他对和用户方在工作中结下的深厚友谊印象极为深刻。一次在某客户国家,飞机由于一个器件性故障导致处于“失控”状态,中方试验人员希望尽快在现场找到解决手段。在所有人一筹莫展之时,一个队员“灵光乍现”的办法让现场转危为安。当时,对方激动地和中方队员拥抱在了一起。“虽然没有一起经历战争,但我们觉得通过攻克难题结下的也是战斗友谊。”
这些年来,队员们携“彩虹”先后来到很多客户国家,走进了“这些如果不是因为工作,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去的地方”,收获了属于自己珍贵而独特的外场试验经历。
经历了15载的春华秋实,十一院的特种飞行器团队已经日益完善。成熟的产品平台、完善的市场渠道、精湛的飞行技术……“彩虹”已经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无人机产品。但在十一部副主任眼中,追求“更高、更快、更远”的产品远没有终点。
“别人看到的是他们的成长,可我看到的是这帮年轻人超乎常人的付出。你看看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快40岁了,都还没要孩子。他们奉献的不只是自己的知识,更是自己最宝贵的青春。”一位十一院领导深情地说到,“彩虹”用独特的魅力证明了他们的付出是值得的。(黄希)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