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军事报道】“MH370,你到底在哪儿?”为尽快破解这一“航空史上前所未有的谜题”,来自超过1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艘舰艇11日在马来西亚与越南周边海域扩大了搜索面积。2009年法航447航班消失之后,搜救人员在事发第五天确认它不幸坠入大西洋的千米海底,如今MH370也已失踪4天,却依然杳无音讯。马来西亚警方昨日公布两名持假护照登机者的照片,均为伊朗籍,其中已确定身份的年轻人被排除与恐怖组织存在联系。除恐怖袭击,各国航空专家猜测客机失踪的原因还包括机械故障、劫机、飞行员误操作甚至自杀等N种版本,可每种说法都存在大量证明其“不可能”的理据,使MH370的真实经历“只剩下一系列非常不可能的情形”。继11日中国空军紧急出动两架飞机参与搜救后,12日一早,中国海军昆仑山舰也将抵达客机失联海域,与先期执行搜救任务的8艘中国舰船组成中国海军史上最大搜救舰队。它们所承载的,是机上239名失踪人员家属找到亲人的心。
中国派最大舰队搜救
昨天下午,吉隆坡机场附近的萨玛萨玛酒店,超过200名全球记者挤在发布厅里等待马来西亚政府发布有关失联客机的最新消息。在马来语中,“萨玛萨玛”有很多语意,包括“欢迎”、“我们在一起”,总之是喜庆之意。但发布厅里严肃的氛围与喜庆没有任何联系。
15时许,马来西亚警察总长哈立德公布了马方当日最重大消息:两名持假护照登上MH370航班者的照片曝光,其中一人确认为19岁伊朗青年迈赫达德,另一人也是伊朗籍。此前,外界纷纷怀疑持假护照者有制造恐怖袭击的嫌疑,但哈立德称,马方相信迈赫达德并非恐怖组织成员,他持假护照登机的目的据信是偷渡到德国。飞机失联时,她的母亲正在法兰克福等待与儿子团聚。
由于哈立德公布的两名持假护照者照片下半身图像完全一致,有记者在现场质疑图片有合成嫌疑,马方官员解释说:只看上半身就好了。此前一天,马来西亚民航局总监阿兹哈鲁丁曾表示持假护照者并非亚洲面孔,暗示其中一人面容与意大利球星巴洛特利相似,但马方11日公布的照片与其说法相去甚远。
11日18时,越南官方也就搜救进展举行记者会,越南防空部队副司令杜明俊表示,搜救工作进入第4天,越南方面启动了最大规模的搜救行动,当天共出动十架次飞机到相关海域执行任务,与此同时,还启用了空军、海军、渔政等多部门参加搜救行动,并通告渔民及时报告可疑情况。不过,截至目前越方仍未有任何与失联飞机有关的重要发现。此前越南媒体报道称,越方在位于MH370航线的一处地点收到SOS信号,但此说法在记者会上被越方否认。越方还称,此前一天被报道在胡志明市以东海域发现的残骸与MH370航班无关。
虽然并无实质进展,但马越两国的搜救力度都在增大。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马来西亚已将搜救范围从MH370最后发出信号地点周围50海里扩大到100海里,马官方公布的信息显示,由于怀疑MH370在飞行中有空中折返迹象,11日搜救的重点区域扩至马来西亚半岛以西的马六甲海峡,以及更向北的安达曼海。马来西亚与越南两国同时加强了在陆地上的搜救行动。
香港《南华早报》11日称,目前已有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50艘舰艇参与海上搜救。其中中国海军的行动十分显眼。依据中国军方计划,海军两栖船坞登陆舰昆仑山舰12日早8时抵达救援海域。它的到来意味着中国已派出由4艘军舰、5艘民用船只(包括海警船与搜救船)组成的“海军史上最大搜救舰队”执行搜救任务。多家外国媒体注意到中国还动用10颗卫星协助搜救,并派出工作组赴马来西亚协调搜救事宜,接待赴马中国乘客亲属。
这么多国家的舰机如何协同行动?一名中国知情人士11日告诉《环球时报》,“协同分片,各自指挥”是此次搜救行动的具体做法,也就是各搜救方或者派出代表赴设在吉隆坡机场的马航应急指挥中心坐镇协同,或与其保持联络,然后划定各自搜索的空域或者海区,以避免与他国搜救力量重叠。至于越南海域搜救行动则由越南方面负责,各国舰机进入越南领空领海需得到越南政府允许。
“需要搜索的海域实在太大了”,CNN11日称,此次多国搜救行动面临的挑战在不断增大,可如此多国家力量搜索了4天依旧一无所获,更关键的问题是,搜救人员不清楚自己是否找对了方向。文章说,2009年法航447航班坠落在大西洋,事发第五天人们才找到机翼残骸,证明其遭遇不幸。但此次对MH370的搜救有可能不止需要几天,而是几个月,甚至几年。文章说,当年法航447坠机时,机上228人与飞机共同坠入1.2万英尺的大西洋底,如果MH370坠入的是最深处仅260英尺的泰国湾,搜救自然会相对容易些,但如果飞机再往西飞,跌入更深的安达曼海,搜救便更难。
美国《华盛顿邮报》称,面对搜救工作无进展的困境,中、马、越三国之间也出现埋怨。中国批评马方搜救工作不够坚定和迅速,马来西亚则埋怨越南过早公布一些可能的残骸照片,而机上乘客的家属对三国间缺乏沟通也有不满。【环球时报赴马来西亚、越南特派记者 洪延青 孙广勇 本报驻德、俄、韩记者 青木 柳直 王刚 本报记者 邱永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