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据美国国防情报局称,目前世界上约有130种型号的巡航导弹,分别由19个国家和地区研制生产,75个国家和地区装备,主要有美国、俄罗斯、 英国、以色列印度、韩国、法国和台湾地区等,其中真正具有射程在500千米以上巡航导弹发展实力,并已列有型号发展计划的国家是美、 俄、法、英、印度、我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等。此次阅兵出现的陆射巡航导弹表明,我国已经有能力自主研制,并可以陆、海、空全方位装备战役、战略型巡航导弹。2009年国庆60周年大阅兵上,我国独立自主研制的长剑10型陆射远程巡航导弹首次公开亮相,长剑10是我国战略和战术武器发展的集大成者,它的出现说明我国战略武器体系中又诞生了一个全新的类型,其意义不亚于1999年阅兵中首次出现常规战役战术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的出现势必再次改变我军未来战争样式,因此它的亮相可谓世纪惊鸿,意义深远。
我国的巡航导弹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开始型号研制预先研究工作,90年代末期上马型号项目,考虑到我国之前没有前期发展经验,因此估计发展时间应在8年左右。英国《简氏导弹和火箭》杂志曾报道,我国在2004年9月成功试射了第一枚新型对地攻击巡航导弹,代号DH-10或“东海”-10号。美国分析这枚DH-10为第二代远程战术巡航导弹,射程超过1500千米,可能装备有惯性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另外再辅以地形匹配和数字化景像匹配末端制导系统,使其圆概率误差达到10米以内,中国计划在随后几年内装备这种中程巡航导弹。以此推断,我国巡航导弹的全面发展起始时间应该在上世纪末期,也就是1999年左右。
根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长剑10和其增程型号长剑10A巡航导弹的作战编制为一个巡航导弹旅,一个典型的长剑10陆基巡航导弹作战单元包括数辆导弹发射车、装填/运弹车和指挥通讯车辆组成,一个巡航导弹旅的一次齐射火力强度大致为36枚至48枚导弹。长剑10巡航导弹的载车采用4轴整体式底盘,与二炮部队的常规战役战术弹道导弹底盘相同,只是车上设备进行了适应性改装,这可以最大化地保证部队装备的统一和通用性,减少生产和维护成本,而且经过10多年弹道导弹部队的使用和检验,其越野性和使用性都应该不存在问题。此外,长剑10巡航导弹采用三联装箱式发射系统,每个发射箱可以单独吊装或发射。导弹发射后,装填/运弹车可以直接将已完成装填的发射箱吊装并锁定在车载发射架上。这比美国“新手”陆射巡航导弹更加灵活,也降低了载弹对车辆的要求。美国“新手”系统为满足大载荷要求不得不采用了半拖挂底盘、越野性能受到限制。
长剑10陆射巡航导弹作为我国第一种真正意义的巡航导弹武器,因此其作战使用将影响到我军威慑形态和作战样式的确立与选择。可以看出该武器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第一、在火力计划上,集中在战争初期使用。我国的长剑10导弹主要用于打击军政要员的“斩首”行动和对防空系统的火力压制。此类目 标在战争初期地位突出,因此在火力计划中应在战争初期集中使用巡航导弹武器,实施所谓的“点穴”式或“外科手术”式打击。由于巡航导弹是自主飞行,不会危及发射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先期使用巡航导弹对敌实施饱和攻击,以压制地面防空火力,就可在无重大损失的情况下重创或瘫痪敌防空系统和C3I系统,减少飞机驾驶人员的伤亡,为后续的飞机空袭创造较为安全的作战环境。它都是在战争初期大量使用,主要担负防空系统压制的任务,发挥了开路先锋的作用。虽然巡航导弹单位成本较高,但巡航导弹射程远、无人驾驶的优点尚无其它兵器可以替代。
第二、长剑10导弹可填补其它火力的空白, 由于美俄巡航导弹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了全球各种恶劣环境,因此“战斧”等导弹在几次战争中受环境影响较少,故障率较低从近几场局部战争可以看出,巡航导弹在战争中担任了开路先锋的角色,而随着战争的延续和航空兵器的大量投入使用,精确制导炸弹成了战场的主要打击火力,巡航导弹也就退居次要位置。这主要是因为巡航导弹的作战保障更复杂,任务规划等问题短时间内还会制约该武器的使用,因此它在一定时间内无法在战 场上大量使用。我军巡航导弹武器发展刚刚起步,从经济角度来看,单位火力成本亦较高;从规模上看,装备数量也应该较少;我军目前的远程打击火力主要以弹道导弹为主,因此巡航导弹在目标选择上应该主要打击弹道导弹无法或难以打击的特殊目标,弥补其它火力的不足。例如,利用巡航导弹可 以巡航机动的特点,采用所谓的“勾拳”打击弹道导弹无法打击的反斜面工事和目标。巡航导弹有打击精度高、打击目标方向灵活的优点,因此在火力运用上应该作 为弹道导弹的合理补充,充分发挥辅助火力的作用。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