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综合报道】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近日发文称,综合卫星、地面等各种图片判断,沈飞的歼-11B、歼-16生产速度缓慢,与歼-10每年装备一个团的生产速度相比,尤其如此。
文章称,由于包括发动机在内的零部件故障率等因素,歼-11B和歼-11BS装备部队1-2年来,可能未形成有效的战备态势。消息人士称,歼-11B在测试阶段,曾出现中途返航、震颤等现象。
汉和猜测称,2006年以来,歼-11B/BS的生产并不顺利。2006年第一架歼-11B试飞,直到2007年,该公司尚未批量生产歼-11B/BS。卫星照片显示,厂内的批量生产应该是在2008年,2009年3月19日,机场都没有出现大批的歼-11B,2009年4月,机场出现了16架歼-11B,其中两架是海军涂装,其他是空军涂装。2010年4月5日,机场出现21架歼-11B/BS,1架歼-15样机。歼-11B/BS中只有一架海军涂装。2011年3月17日,机场出现了25架歼-11B/BS,其中14架是海军涂装,还有一种说法是歼-16,现在看来,歼-16应该只是处于试飞阶段。2011年为海军生产歼-11BS,意味着2010年以前存在的诸多技术问题有可能得到部分解决,否则海军不会接收。部分歼-11BS换装的是WS10A国产发动机。
汉和提到,上述全部歼-11B/BS的生产数量,从2006至2011年的6年间,只有62架,即16+21+25架。其中,不排除数字是部分重迭的可能性。这就是说,按照最乐观的估计,截至2011年,所有歼-11BS/B的生产数量尚不能装备3个整团。从上述歼-11重型战斗机的生产可以看出,沈飞一直未能进入稳定的量产阶段,进入2013年以后的情形,尚需等待一段时间才能得出结论。
汉和继而猜测说,重型战斗机数量依然不足,是沈飞截至2011年开始还在生产歼-8F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国空军需要进口苏-35的原因之一。2009年以来,每年沈飞依然在小批量生产歼-8F或者侦察型,歼-11/15/16的生产,并未完全取代歼-8F。(知远 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