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在江西省某预备役团举行的实兵演练中,肩配“Y”字军衔的预备役官兵通过车载电台、无线接收器等信息化设备在演习间隙开展宣传鼓动和随机教育,野外政治工作呈现出新局面,一改以往“哑巴”窘境。该团副政委王颖军告诉记者,这得益于他去年在湖北长江大学进行为期20多天的学习培训。
在2004年成功举办全军二类预备役军官培训现场观摩会的基础上,湖北荆州军分区不断深化军民融合式发展。自2006年开始,他们与驻地长江大学联合创建全国首个预备役军官培训、教学和科研体系,截至2013年,已举办了7期全军预备役军官培训班,先后为来自全国31个省、市 (自治区)400余名预备役军官进行教学授课辅导,其经验做法得到了总部领导的肯定。
作为承担培训任务的地方高校,长江大学对培训工作高度重视,他们先后投资160多万元,新建了预备役培训实验室和预备役政治工作资料室,修整完善户外拓展训练场。为确保教学质量,他们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现地参观、军事训练等项目有机结合,每期培训班开始前,学校领导都要带领骨干教师深入部队和军队院校调研,所有课程体系严格经过专家认证,每期都外请军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近10人授课。
在总政具体指导下,荆州军分区和长江大学承担了“预备役部队政治工作训练研究”重大课题,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经费资助。由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承担的“预备役军官转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被确定为湖北省高校重点科研课题。7年来,参加培训班的预备役军官有86人先后受到国家、省级表彰,成为国防后备力量队伍的骨干尖兵。
(原稿载于10月16日《战士报》)
编 后
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是新形势下加强预备役部队建设的必然选择。如何实现军地之间的深度融合,关键是要找到推进融合式发展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湖北荆州军分区充分利用地方资源,联合长江大学首创全军预备役军官的全新培养模式,军地双方在协作中实现了互促双赢,节约了训练资源,提升了培训质量,走开了军地合力育人的新路子。如今,这条路已经留下了他们7年的探索足迹,在这当中,有哪些值得肯定,还有哪些障碍需要跨越?编辑部协调本报记者严德勇前往荆州一探究竟,采写了深度报道《“Y”字军培训路在何方?》,希望给大家以借鉴和启发。
■黎 磊 梁绍斌 王 宇
新浪警示:任何收费预测彩票会员等广告皆为诈骗,请勿上当!点击进入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