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轻武器高寒地区试验:榴弹出枪口成哑弹

2013年10月28日 12:03  中国军网 微博
中国轻武器高寒地区试验 中国轻武器高寒地区试验

  为摸清轻武器装备在高原极端条件下的战术技术性能,进一步锻造听话的轻武器装备,2010年至2012年,总装某轻武器所组织精干力量克服重重困难三上高原,用火一般的热情,在茫茫雪域之巅,谱写了一首爱装兴装之歌……

  董高庆背过身,悄悄把药片塞进嘴里,又赶快拧开保温杯喝了口水,一仰脖子,随着一股暖意,胃好像也舒服了不少。

  其实,老董的身体一直就不太好。没想到在上高原之前,老胃病又犯了,而且经常疼起来就是一身冷汗。作为干了近30年外弹道性能测试的资深专家,轻武器装备的第一次高海拔适应性试验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重大任务,更有着发自内心的巨大诱惑。

  试验数据与理论计算能不能吻合?在极端条件下测试仪器能不能稳定工作?试验进程能不能顺利进行……一想到这些,老董就坐不住了,他立马向室里打了报告——无论如何,高海拔试验我必须去!

  “为准备试验,你已经带队连轴转了一个多月,上高原啊,我看还是让年轻人去,您这身体……” 室主任有些难为情。前段时间刚传来消息说,维修国防公路的一个人,因感冒发烧引起高原病,没两天就去世了。更何况老董已经有些胃出血……

  “设备和人都没去过,我跟测试打了一辈子交道,万一设备备出了问题,也好应付!”老董立马站起来,使劲拍了拍胸脯。

  一到试验场,老董就像充足了电似的,带着年轻人来来回回在测试路径上架设弹道雷达,布设天幕靶,标示仪器位置,铺设电源信号线……每一项都进行得细致入微,唯恐有丁点儿偏差。

  可是,辗转到海拔4300米的试验场,问题就出现了。有人开始头晕,老董也一个劲地冒汗,胃难受得恨不得剁了,腿一软,终于摊在了地上。

  “明天就回京,就算讲一火车理由也别想在高原待!”晚上送老董到房间,队长脸色也不好看。

  这次,老董终于妥协了,他请求待在宿营地帮助核对资料,分析测试数据。不过,每天一大早他还是提前起来帮大家搬设备,晚上又等在门口接大家回来。

  有一天,都快凌晨一点了,试验队还没有回来。老董不放心,隔一会就要跑出去看看,可是除了冷寂得吓人的高山,还有劈头盖脸的风雪,远处听不到一点车的声音。

  这天的试验进行得并不是很令人满意。从早上6点进山,一直到晚上10点多,中间就没有停过。天气也糟糕得透顶,忽一会儿龙卷风裹挟着沙土扬得人睁不开眼,眼里的沙子还没揉出来,冰雹又卷了过来,黄豆大的颗粒打在人脸上就像针扎一样。

  晚上8点多,突然又开始风雪交加了。就在这个时候,一发榴弹冲出枪口半天没了动静。

  “不好,哑弹。”大家心头一紧,齐刷刷地把目光聚集到晁建习这里。

  晁建习做好排爆准备后深吸一口气,他知道,他又要跟死神会会面了。

  天逐渐暗了,气温也骤降到零度以下,如果不赶在雪片覆盖地面之前找到,等到风一起,沙土一旦把弹头掩埋起来,那么在半径500多米的靶区搜寻,无疑是大海捞针。如果不慎踩上,后果将不堪设想。

  晁建习弯着腰,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唯恐错过任何蛛丝马迹。这不知道是他第几次找哑弹了,每次出发前,他都要向着家的方向凝望很久,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向靶区。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高原的夜晚即将到来,大家一整天没吃上一口热饭,乏困、头晕,说不出一句话,都静静地盯着2公里外的靶区。

  “发现目标。”突然,对讲机里传来晁建习的声音,大家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

  “总算又活着回来了。”疲惫的晁建习一屁股瘫坐在回去的班车上,打开手机——11个未接电话,7条未读信息——都是爱人打的。直到现在,家里人都不知道他在试验中具体负责什么,他怕娘俩担心,一直缄口不言。

  他马上回拨,又赶快紧张地挂掉。看看时间,仔细把短信又读了一遍。

  合上手机,晁建习吐了口气,向后躺了过去,侧过脸盯着雾蒙蒙的车窗,再没说一句话——这天是女儿4岁生日,他答应过要一起吹蜡烛的。

  风雪砸在玻璃上的声音越来越大,路也越来越难走,整个高原就像是被封冻起来一样,没有一点儿生机。

  为了锻造听话的装备,27人的试验队辗转海拔3200米、4300米、5100米的高原已经30多天,黑红的脸膛布满了风尘,但他们的目光却依然坚毅,身影也愈发挺拔。

  放眼望去,车队颠簸在雪域之中,显得异常渺小。不过,在它的前方,一道光明刺穿夜幕,突破了风雪的阻隔……(杨勇 饶永红 孙海斌)

(编辑:SN100)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