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0月1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刘强) 服役台军20周年之际,“经国号”翻新升级后“还能再干20年”。消息一出,台媒高度关注,岛内不少军迷也激动不已。
这不难理解,“经国号”对于台湾有着特殊意义——第一款台湾“自主研发”的现代战机,甚至可以说是亚洲第一款自研的三代战机。在美国迟迟不肯军售F-16C/D战机,法制幻影2000又不堪大用的窘境下,“经国号”适时升级登台,让军方和媒体都出了一口闷气。
但回归新闻本身,这71架“经国号”到底新在哪呢?
先天不足“经国号”飞不远、飞不动
“经国号”的正式机型编号为F-CK-1A/B,另一个习惯叫法是IDF(Indigenous Defence Fighter,即自制防御战斗机)。尽管称呼里就用“Indigenous ”来强化“自制”色彩,但实际上,这款战机从总体设计到发动机、雷达、航电等关键子系统,都是在美国指导或者直接进口支持下完成。对于IDF来说,真正有定性价值的只有那个“D”——defence,防御性。
美国援助台湾研发“经国号”时,就明确将其定位为一种具备较优秀空战能力,但缺乏远程攻击能力的纯防御性战斗机。在大量借鉴了F-16研发技术成果的同时,美方通过严格控制发动机技术,对“经国号”进行防御化限制,使其主打中低空机动性而非高空高速性能。该机型采用了在轻型战斗机中相当少见的双发动机布局,结构超重,飞行阻力大增,但采用的却是小推力涡扇发动机,推重比和载油系数远低于第三代战机的正常水平。
在这些先天条件限制下,“经国号”的载弹量只有可怜的4吨,紧急拦截半径只有130公里,即使加挂副油箱,巡航距离也仅有1100公里。中低空格斗能力不错,几乎不具备中远程攻击能力。
后天乏术新“经国号”的简化版升级
为了提升“经国号”的作战能力,台空军从2001年正式启动了代号为“翔升”的“经国号”中期改进计划,通过增装保形油箱,使航程增加20%,升级航电系统,增强制空以及对地攻击能力,加装“万剑弹”和“青云”油气弹、“天剑二A”反辐射导弹等,使其从“单一的防空战斗机”升级为“以制空为主,兼顾对地攻击的多任务战斗机”,试图将其提升为台湾版的F-16C/D。2007年,台军公开了首架验证机,并由陈水扁亲自命名为“雄鹰”。
但台军2009年推动的“翔展”计划,常被宣传为“翔升”计划的升级版,实际上却只是“翔升”的简化版,因为台空军只采用了部分提升方案。从这71架的翻新情况来看,升级的只是任务计算机、雷达、飞控软件,最关键的发动机不仅没有改善,连预期的增设保形油箱都没有实现。
不过这也不难理解,在无法掌握发动机等关键技术的情况下,台军如果选择增设油箱,因推力无法提升,只能减少载弹量,即使飞得到,也打不了,反之亦然。在不能解决这一技术怪圈前,台军要实现“强化对地攻击能力”,就只能从战机之外想办法——挂载可远程投放的“万剑弹”。实战中效果如何且不管,好歹也算有点新战机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