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独立上市仅5年的纽波特纽斯造船公司,又被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以26亿美元的价格击败通用动力公司而收购。这在当时被认为是美国军工业大兼并和大重组的典型案例之一。然而事实却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简单。兼并后的诺斯罗普•格鲁曼作为业务横跨航天、航空、造船、电子的国际军火巨头,实力不可谓不强大,但仍然难以改变军用舰艇建造了利润薄弱的现实。特别是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建造的核动力航母与核潜艇,不能像诺格公司其他无人机、电子等产品一样向国外出售,这给企业整体发展反而拖了后腿。据报道诺格公司主要的利润增长点在军用电子、无人机和网络安全上,纽波特纽斯造船厂销售额仅占诺格一年总销售额350亿美元的五分之一,而利润只有4-5%。
按照股票市场的一般规律,向诺斯罗普•格鲁曼这种同时经营不同业务的多元化控股公司并不受欢迎,因为这类公司通常不透明,难以对其真实价值进行分析,而且投资者也会怀疑公司是否有能力同时经营好互不相关的行业。这是有实际发生的事故证明的。据2010年5月28日美国《国防新闻》报道,由于造船厂一个质量检验官玩忽职守,没有检验就确认焊缝合格,致使八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和“布什”号航空母舰的一万多条焊缝需要重新检验,其中两艘核潜艇和“布什”号已经服役。这一现象充分说明这次并购后面的不合理性。因此在多方面的压力下,2011年纽波特纽斯造船公司在被并购10年后被再次分拆。这次分拆纽波特纽斯造船公司则是和诺斯罗普•格鲁曼旗下的原有的造船部门、也就是著名的英格尔斯造船厂合并,组成独立上市的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因此现在的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则是属于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原来巨型龙门吊上的“诺斯罗普•格鲁曼”英文又变成了“纽波特纽斯造船公司”。
分拆后的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负责美国海军100%的核动力航母建造、50%以上的核动力潜艇建造、50%的驱逐舰的建造。和美国另外一个军用舰艇生产巨头通用动力公司相比,新公司在整体建造实力上是占优势的,特别是核动力航母上。但美国各界对这次分拆并不看好,当时惠誉国际对新公司的评级是BB,穆迪评级为Ba2,标准普尔评级是BB-,全都是不具备长期投资的判断,认为其前景并不乐观。
现在福特号下水在即,这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前不久共和党参议员麦凯恩对福特号航母建造过于昂贵的抨击。一方面船厂是感觉无利可图,另一方面海军又感觉过于昂贵,这种矛盾的态势决定了新公司未来将充满坎坷。
在美国海军看来,船厂要控制成本。但是核动力舰艇建造的高度复杂性,决定了其成本居高不下,特别是船厂需要较高的人力和物力成本来维持一支专业化的核动力舰艇建造队伍和复杂的专业化建造设施。从目前情况来看,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如果不能够摆脱对美国海军订单的依赖,在国际军船或者民船市场打开局面,只靠内部来控制成本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现在的困境是,像纽波特纽斯造船公司这类美国企业在民船领域几乎毫无竞争力,而具备强大作战实力的核航母、核潜艇,又不能对外出售,因此纽波特纽斯造船公司尽管拥有世界无与伦比的军舰建造技术,却只能“捧着金饭碗要饭”。而这样的困境,将来早晚也要影响其核动力技术的发展。如果将来其他国家也有志于建造核动力航母,必须要在军民领域发展上搞好平衡,避免走进类似的陷阱。
按照纽波特纽斯造船公司生产的产品来看,它被称为美国的国宝也丝毫不为过。但就是这样一个国宝级的公司,其产值和利润,也远远不及现在谷歌、微软等信息产业巨头,和那些金融企业更难以相提并论。这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美国虚拟经济大发展后制造业的凋零。未来军工业该向何处去,这是包括中国、美国在内每一个军事大国需要仔细回答的问题,一方面寓军于民,军民融合是必由之路,再先进的技术,如果只局限于军品制造,而失去了创造利润的动力,其结果只能是萎缩。另外一方面,作为服务于大国的军工企业,也不得不保持自己的坚守。在纽波特纽斯造船公司的网站上,尽管没有类似于“献了青春献终身 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报道,但是一干就是30年的黑人喷涂工、子承父业的白人锻造工,同样也是网站企业文化报道的重点。这些人的时薪标准也就在15-20美元之间,高危岗位的也就是25美元,年薪也就是在5-6万美元左右,勉强超过美国的平均工资标准,和IT、电子、制药等行业工人9万美元以上标准没法比,和华尔街平均30万美元年薪标准更是天壤之别。但事关国家的战略安全,总要有一些人作出奉献,这样的精神在中国和美国尽管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判断标准,但本质是相通的。(郑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