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景看出中国海军作战响应:高层半夜被叫醒

2013年10月08日 11:40  环球时报 

  3.7万平方公里海域,出动官兵3万多人次,3架飞机,12艘舰艇……截至10月7日21时,中国海军已经在南海西沙海域连续行动8天9夜,先后救起300多名渔民,其中从狂浪滔天的茫茫大海中救起落海渔民12人。目前,这一堪称中国海军最大规模的非战争行动仍在继续,从岛岸、海上和空中拉网搜寻48名还处于失踪状态的渔民。《环球时报》特派记者在海军南海舰队深入采访,听海军官兵和一些渔民讲述这场以海军为核心,军地联手的海天大营救。

  西沙岛岸,守备部队用竹竿和救生圈救起285位渔民

  9月30日零时25分,刚入睡的南海舰队政委王登平被一通急促的电话声惊醒。电话是广东省副省长邓海光打来的,他急切地说,有渔船在西沙琛航岛海域遇险,受省委书记胡春华委托,请求支援。南海舰队司令员蒋伟烈、政委王登平立即赶到作战值班室,召集各部门研究救援方案。

  此时,本年度的第21号强台风“蝴蝶”从正面袭击西沙群岛,风力高达13级,阵风最高时达17级。在西沙琛航岛锚地避风的39艘民用船舶,其中12艘抛锚,1艘靠码头,14艘搁浅,12艘沉没,渔民遇险落水!

  北京,海军总部。海军党委机关坚决贯彻习主席关于搜救海南、广东两省遇险渔民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央军委委员、海军司令员吴胜利,海军政治委员刘晓江连夜部署搜救任务,迅速组织兵力全力搜救。南海舰队立即制定了一个陆海空协同的立体搜救行动方案:成立以舰队主要指挥员为首的搜救指挥所,指定舰队副司令员阎保健和副参谋长张文旦主抓搜救工作;立即启动抢险救灾应急预案和西沙及南沙军地联合救援机制;南海舰队航空兵、某驱逐舰支队、登陆舰支队奉命执行搜救行动。

  湖南永州的唐波是琼09998船上的渔民。他所在的一艘木质渔船在琛航岛港内避风时瞬间倾覆沉没,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心有余悸:“风浪太大,港内的渔船都被风吹得挤在一起,我们发现船快翻了,连手机、财物都来不及拿,赶紧往邻近渔船上跳。接连越过两艘渔船,跳进齐胸的海水里往岸上游,岸上的官兵用竹竿等器材把我们营救上岸,这才捡回了一条命。”广东渔民戚家炳出海打鱼已经有20多年,他说:“还从没有遇到过如此恶劣的海况!涌浪差不多有四五米高,狂风卷着海水直接灌进船舱,没多久船就严重倾斜,船上24名渔民弃船逃生。”

  海军驻琛航岛守备部队部队长曾宪平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为了给海上受灾船只和遇险渔民指引方向,驻琛航、珊瑚、金银守备部队夜间打开岛上所有信号灯和强光灯。”岛上的官兵组成10支巡查分队,沿岛岸进行连续巡查,搜索救援遇险渔民。驻珊瑚、金银岛上的海军官兵也组织了10多支搜救分队,沿岛岸滩进行24小时不间断拉网式搜寻。14级的风力、倾盆暴雨和能撞倒人的巨浪,随时都可能将守备部队官兵卷入海中,他们一次次伸出长竹竿、抛掷救生圈,最终将300多名渔民救助上岸。

  南海水域,12艘舰船争夺海上营救“黄金48小时”

  海上搜救对于本身也在防风的海军舰艇和舰上官兵们来说更是生死考验。

  29日当天也在琛航锚地防风的南海舰队某作战支援舰支队969船教导员许剑向《环球时报》记者讲述当天的亲历和搜救行动时连说“惊险”:“台风风眼刚过,我们在对船体受损情况进行检查时,瞭望更报告船首右舷发现两个漂浮物,疑似有人。船长拿起望远镜一看,只见有一个人趴在小舢板上,远处似乎还有一个救生筏,此时风力和降雨虽然小了一些,但还有3米的大浪,加上甲板湿滑,舱外作业非常危险,一不小心就可能掉到海里。”

  “这时顾不上危险,只想着营救落海渔民。当时一个渔民在一条舢板上,光着身子,什么救生设备都没有。另一个渔民在小救生筏上。由于风浪太大,船上的官兵穿好救生衣后用缆绳将自己绑在护栏上开始实施营救,他们向遇险渔民抛出系上缆绳的救生圈,试了多次才终于将遇险渔民拉了上来。”

  谈到救人的经过,969船船长周常尧很感慨:“当时风力达到17级,风速每秒超过59.5米,浪高6米,远远超过了我们船设计的抗12级风浪的能力。当时969船自身随时都有脱锚倾覆危险,但救人责无旁贷!”

  30日早上,台风过后的西沙海况稍有好转,但仍有七八级大风,3.5至5.5米巨浪,在琛航岛防风的1239艇、788艇、969船等3艘舰艇立即起锚,第一时间对相关海域展开对74名失踪渔民的搜救行动。

  与此同时,南海舰队更多舰艇自三亚和湛江军港启航。由武汉舰、广州舰组成的搜救舰艇编队于10月1日晨5时抵达搜救海域,随即采取目力、红外、雷达等手段进行搜寻,官兵先后救起了多名遇险渔民。“武汉、广州两舰装备的先进光电搜索设备功不可没。它们不仅可以在较远距离发现遇险渔民,而且具有夜间搜救能力,极大地提高搜索效率。”南海舰队一名军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

  此后10小时内,南海舰队岳阳舰、543舰和991舰,分别从湛江某军港码头紧急启航前往西沙海域,加上10月5日赶来的南海舰队双体测量船,以及出访归来途经南海的东海舰队和平方舟医院船,南海海域进行搜救行动的海军舰船多达12艘。“如此多的兵力投入都是为了海上营救的黄金48小时。”南海舰队这名军官说。

  “目前,海军正在加大西沙搜救力度,搜救范围在不断扩大,继续展开拉网式搜救,绝不放过一名遇险渔民,有效确保搜救任务不留死角。”南海舰队作战处刘海涛上校对本报记者说:“后期主要任务将转为打捞遇难者遗体,这是为了每个死者的尊严。”

  从岸到舰,航空兵架设“空中生命走廊”

  除了岛岸和水上搜救,空中力量也是这次海军立体搜救行动方案不可缺少的一环。9月30日上午,接到命令的半小时内,南海舰队航空兵某机场一架直升机冒雨起飞,直航西沙。在该团大队长、机长雷声的带领下,机组6名成员飞往琛航岛海域附近进行救援。直升机在出事海域搜救两个半小时后返回永兴岛机场,然后带着数名重伤渔民飞赴三亚。雷声有些失落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非常遗憾,两个半小时海上搜救,机组人员都是瞪大眼睛仔细搜索,想找到生还者,哪怕一名也可以!”

  不过,南海舰队航空兵处处长刘德华告诉记者:“这是一次非常不容易的任务。”中途转场、快速补给、紧急出动……领受搜救任务后,航空兵相关机组克服下大雨、能见度低、风力强等诸多恶劣气象条件的影响,从岸到岸、从岸到舰、从舰到舰,马不停蹄地展开遇险渔民后送、海上搜寻等任务,成为西沙海域搜救兵力中的“空中生命走廊”。

  刘德华透露:“针对搜救进展情况,我们目前仍在积极协调南海第一飞行救助队飞机展开搜救,舰队航空兵2架直九和1架直八也一直在琛航海域参加全面搜救行动。”

  一次非战争行动的实战检验

  南海舰队作战处刘海涛上校6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说,仍在继续中的这次搜救行动实际上是对中国海军部队非战争行动能力一次重要的实战检验。刘海涛介绍,这次搜救行动海军出动了12艘舰船,既包括新型驱逐舰、登陆舰等作战舰只,也包括医院船和我国最先进的双体测量船。“多舰型、多兵种、多单位联合协同是这次非战争行动的特点。”刘海涛说。

  事实上,越来越多承担非战争行动是全球大国海军的一种发展趋势,美国海军在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灾难、印度洋海啸以及日本地震后所担负的人道主义救助行动中,都扮演了主要的角色,也是对美国海军能力的实战检验。海军在非战争行动中的能力既是打造国际形象,展现外交姿态的最佳手段,也是“一个国家面临危难时的现实需要”。以新投入救援行动的南海舰队测量船为例,其装备的先进水下探测设备,就能够对水下沉船等目标准确定位,在搜救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这次搜救中,军地联合行动机制得以进一步磨合。“军地联合行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在此次搜救行动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刘海涛上校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除了我们海军外,广东和海南省地方政府,海上搜救机构,香港搜救中心的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也在执行搜救任务。”此次行动中军地默契的配合使得一体化协调机制通过了检验,未来将会在南海这一特殊海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整个搜救仍在继续,仍在现场指挥的西沙某水警区琛航岛守备部队部队长曾宪平说:“大批渔民被转运到三亚后,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渔民兄弟进行灾后恢复生产自救,帮他们收拾好贵重器材,把搁浅船底部的沙挖走,希望涨潮时渔船能浮起来,让渔民兄弟的损失降到最低。”这远不是救助的全部,海军多艘舰船上还配备心理医生,对获救的渔民进行心理救治,以期帮助他们早日走出心理阴影,恢复生活的信心。刘海涛说,“这已经成了标准化的救助程序。” 【环球时报赴南海特派记者邱永峥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高毅】

(编辑:SN087)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