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测风仪”引发的风波
本报特约记者 梁申虎 丁雅涵 李胜强
沙场观阵
法宝是支测风仪
一枚枚四○火箭弹呼啸着直扑目标,瞬间打哑了“敌”堑壕内的火力点……7月下旬,济南军区某集团军机步团的一场实兵实弹演练,在暑气笼罩的伏牛山麓打得如火如荼。
突然,峡谷间起风了。“风一捣乱,就有看头了!”该团一连连长楚科纬说,火箭筒发射的火箭弹受风影响很大,射手需要根据副射手判定的风向、风速,恰当调整瞄准镜上的分划刻度、选择瞄准角度。可以说,副射手“听风辨向”的功夫,决定着射击命中率。
果不其然。因为副射手要准确测风,各射击组射击频率明显放缓。
就在这时,远端的12号火箭筒却火光频闪,发炮连珠,一个个目标应声而落。没过多久,进攻通道内剩下的“敌”目标被12号射手尽数摧毁。
这个射击组牛!所有人都朝12号火箭筒望过去。一问才知,他们百发百中的“法宝”,竟是副射手杨意手里的一支测风仪。
年初,杨意休假登山时发现,一些“驴友”的户外器材特别便携好使。比如测风仪,一个不超过10块钱,3片风叶一转,刻度盘上就显示出风向,风速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有心的杨意就买了一个。
以前测风,他跟其他射击组一样,靠的是经验:3级树叶直摇晃,4级叶响枝微动,5级尘飞舞纸张,6级红旗飘不停。没树没旗怎么判?就随手扬把土,心中默念1、2、3……
现在,当别人还在估算风速、辨别风向的时候,他按照测风仪提供的数值,早把火箭弹打出膛了。
正因如此,好多射手不服气,说测风仪不是制式装备,这个头功有作弊嫌疑。对此,楚连长一句话顶了回去:“如果在战场上,杨意靠这个测风仪,迅速拔了敌人的火力点,这个头功算不算数?”
火线对话
“测风者”如是说
记者:你们把买来的测风仪带上训练场,有没有顾虑?
副射手杨意:没有顾虑是假的。但是,当我看到一个个“敌”地堡被我们准确摧毁,我就想通了,我们不是常说打赢就是硬道理吗?
射手刘权:最初我也不赞成,现在特别开心。当杨意第一次用那么快的速度报给我风向风力,还是用“米/秒”来描述的时候,我都愣了。当时就一个字:爽!
记者:你想到用测风仪,是不是老办法不管用呢?
杨意:不是。教材上的口诀测风法,都是老射手宝贵的经验总结。只要经过反复强化训练,也能成为一个反应很快的“测风者”。
记者:过去所有人都是这样练成尖子的,为什么你会想到要改变呢?
杨意:说实话,我平时用口诀法训练的时候,成绩时好时坏,也许没练到家吧。更关键的是,四○火箭筒的刻度对应的风速是“米/秒”,我们的口诀测的却是概略的“风级”。但有了测风仪就不一样了,每一次都是标准操作,又快又准。所以当时我一看到测风仪,马上想到四○火箭筒,想都没想就买了。
记者:听说连长还表扬你了?
杨意:呵呵,连长夸我休假登山脑子里还想着四○火箭筒。说军人就应该这样,时时刻刻带着打仗的意识去琢磨事儿。
再起余波
打仗,只有一招是不够的
事情到这儿还没完。没过几天,一连突然接到团里紧急拉动命令,全员全装奔赴集结地域参加演练。很多新战士都带上了测风仪。
然而,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跟头说栽就栽——
压制“敌”火力点时,列兵王善主动请缨打头阵,一番侧姿匍匐后迅速占据了有利射击位置。
该测风了!王善赶紧从挎包里掏出测风仪,却傻了眼:测风仪竟然只剩下了1片风叶!显然,另外2片风叶在刚才匍匐前进时折断了。
匆忙间,王善想起了老口诀,无奈乱了阵脚,几次测定都有明显偏差。
“没想到,虽然带着测风仪,仗还是打输了。”许多战士郁闷不已。
郁闷的不只他们。前出的侦察分队夜里才回,比预定时间晚了足足两个小时。原来,他们摸到情报返回途中,携带的北斗手持机突然没电了。深山密林中,用惯了信息化装备的他们,按图行进的老把式生疏了不少,几次选错路线,弄得狼狈不堪。
“打起仗来,只有一招是不够的。”楚连长给官兵打气说:“会用测风仪、手持机是高招,管用的传统办法同样要训扎实。”
这下子,一连的训练方向清晰了:一方面搜集整理200多个实战化训练课题,发动官兵智慧,鼓励大家创新;另一方面区分专业层次,把战术标图、识图用图、野战生存等20多个传统课目持续贯穿于平时训练中,打牢战斗力根基。
现在和一连官兵聊天,记者发现:这仗,他们是越打越明白了。